历史学家李学勤逝世:古史探源,清华简与走出疑古时代

今天是胡适先生逝世57周年的纪念日,早上读了胡适先生的文章后,看到辛德勇老师发的“李学勤先生逝世”的消息,“些许错愕”。虽然颇多争议,但作为“在他那一代人最出名”的历史学家,八十六周岁的李学勤先生的去世,确实也宣告了那一代学者退出历史舞台,走出人间世。

历史学家李学勤逝世:古史探源,清华简与走出疑古时代

李学勤(1933-2019.2.24)

疑古与走出疑古时代:顾颉刚与李学勤

在现当代史上,胡适先生最为大家多熟知,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他的“新思想”,他对“自由思想”的不遗余力地普及。而胡适先生在很多其他领域都有研究,例如,他的学生顾颉刚先生的“层累说”,顾颉刚先生直言是受胡适的影响。

而李学勤与顾颉刚的联系就“更为紧密了”,世所公认的历史大家顾颉刚先生,在中国现代历史学的发展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除了“层累说”,他的“疑古”学说影响更为深远。

历史学家李学勤逝世:古史探源,清华简与走出疑古时代

顾颉刚(1893-1980)

“疑古”说,即是古史辨派的核心,它的核心是,“宁可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所辨内容是伪书、伪事、伪史,特别是对于夏商周,乃至之前的上古历史的“疑古”,像“大禹是条虫”这种“惊世骇俗”之说,时至如今依旧让人震撼。

关于疑古说的核心观点,胡适曾将其总结为四点:

1、把每一件史事的种种传说,依先后出现的次序,排列起来。

2、研究这件史事在每一个时代有什么样子的传说。

3、研究这件史事的渐渐演进,由简单变为复杂,由陋野变为雅驯,由地方的(局部的)变为全国的,由神变为人,由神话变为史事,由寓言变为事实。

4、遇可能时,解释每一次演变的原因。

研究历史的演变过程,这是顾颉刚先生疑古说的关键。而后来疑古说影响巨大,也出现了一些“扩大化”的影响,甚至出现了不用历史的方法来探求历史演变过程,而是把“疑古”说当作了“尚方宝剑”,对任何历史只是进行“疑”,而不求证。

正是在这种“疑古”扩大化的背景下,李学勤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版了《走出疑古时代》一书,同样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上古神话故事的考证和饕餮纹的演变是这本书主要关涉的对象,但它影响最大还是“走出疑古时代”这六个字,它直接“针对”的就是长达半个世界“主流”的“疑古”,而疑古与反疑古之争,成了当代史学界的一个重要争论。


古史考:陈梦家,侯外庐与浩繁工程

社科院吴锐主编的九卷本《古史考》,在21世纪初出版,虽说很多情况很难考证,但依旧造成了巨大轰动,作为顾颉刚的徒孙辈,吴锐直接捍卫的就是“疑古”传统,而除了学术观点的争论外,吴锐还将矛头指向了李学勤的“学品”和“人品”。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李学勤在清华得到古文字学大家陈梦家先生指导,随后又受到侯外庐先生青睐,到社科院辅助侯先生的工作。但后来李学勤撰文直指两位先生,这也是吴锐抨击李学勤最为严厉的地方。

面对历史,我们除了“同情理解”外,也要有批评的地方,这些道德层面的瑕疵,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历史状况。

“走出疑古时代”后,李学勤先生做了大量古文明探微的浩繁工程,像夏商周断代工程也是大动干戈,虽说没有多少学术成果问世,但像清华简这种举世瞩目的工程的开展,还是让李学勤在新世纪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之中。

历史学家李学勤逝世:古史探源,清华简与走出疑古时代

清华竹简

要不要走出疑古时代?如何来研究看待我们的文明源头?

而李学勤先生最为出名是他在甲骨学上的研究,“非王卜辞说”在学界还是很有分量。李学勤先生在古文字学,历史学上的贡献还是应该给予肯定,只是他与各种大项目走得太近而没做出像样的成果,让人有所诟病。更多还是应该从学术角度去研究李学勤的学说观点,包括继续对清华简的研究等。

而至于“疑古”与“走出疑古”,各有所取之处,对于历史,我们应该有“怀疑”精神,同时要穷尽去考证历史演变流程,但不能将“疑古”变成口号,没有依据地疑古,或者不去考证地疑古。对于“走出疑古”,亦然。


参考:

顾颉刚,《古史辨》,上海古籍出版社

余英时,《未尽的才情》,联经出版

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