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十大勁歌金曲30年|1986·許冠傑·憑什麼是第一代歌神(四)

接上文

公平地說,許冠傑是趕上好時候了。從大背景來說,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和本土意識已經形成,他們只需要一個本土文化的出口,許冠傑的粵語歌正逢其時,也可以說是時代的必然產物;從小環境來看,香港的娛樂工業已經起步,雖然唱片市場還不成熟,但錄音技術和創作條件已經越來越好。更為主要的是,電影已經成為香港文化在亞洲華人圈中的一張王牌,《鬼馬雙星》《天才白痴夢》《半斤八兩》都是藉助電影傳播的,許冠傑甚至曾跟鄭東漢說,唱片要跟電影發行同步,這樣才搞得起來。

1974年,許冠文帶著弟弟們組建了電影公司,開拍的第一部電影就是喜劇片《鬼馬雙星》,這部電影的香港票房為625萬港幣,不但甩開當年票房第二名、216萬的《天網》幾條街,還創下了當時香港電影票房紀錄。

香港十大勁歌金曲30年|1986·許冠傑·憑什麼是第一代歌神(四)

看看有多少人知道,《鬼馬雙星》是在哪裡拍的?想不起來的話,看下圖:

香港十大勁歌金曲30年|1986·許冠傑·憑什麼是第一代歌神(四)

許冠傑、小麒麟、丁佩、李小龍、謝賢

1975年,許氏兄弟拍了電影《天才與白痴》,雖然455萬的票房沒有《鬼馬雙星》高,但也獲得了當年的票房冠軍,排名第二的也是港片的經典:《廉政風暴》,可惜票房只有254萬。

香港十大勁歌金曲30年|1986·許冠傑·憑什麼是第一代歌神(四)

1976年,許冠英成為主演之一,許冠武也客串了一把,四兄弟合力創作了《半斤八兩》,香港票房853萬,刷新了許氏兄弟保持的票房紀錄,還捧紅了女主演趙雅芝。

香港十大勁歌金曲30年|1986·許冠傑·憑什麼是第一代歌神(四)

隔了一年,1978年許氏兄弟又推出了《賣身契》,以782萬壓過了《醉拳》成為票房冠軍,並且打入了臺灣市場,獲得了金馬獎的獎項。

1981年,許氏兄弟拍攝了《摩登保鏢》,據說這是香港電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賀歲片。這時候香港電影的票房紀錄已經不是《半斤八兩》的853萬了,幾年沒玩電影,冠軍被1980年成龍《師弟出馬》的1102萬奪走了。許氏兄弟捲土重來,又一次創造了紀錄:票房1776萬,同時,還為許冠文贏得了第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香港十大勁歌金曲30年|1986·許冠傑·憑什麼是第一代歌神(四)

拍完《摩登保鏢》後,誰都明白“許氏兄弟”四個字就等於票房,而這哥四個裡最紅的人就是許冠傑,所以“新藝城”決定邀請許冠傑和光頭麥嘉出演《最佳拍檔》。許氏兄弟的電影公司其實是嘉禾的衛星公司,要“跳槽”到對手公司的許冠傑也沒客氣,開出的價碼是200萬片酬加上日本市場的分紅。

香港十大勁歌金曲30年|1986·許冠傑·憑什麼是第一代歌神(四)

這獅子大開口讓所有人大吃一驚,但“新藝城”算了算賬,製片商和院線一般是四六分成,只要《最佳拍檔》在香港票房達到2000萬,製片商能收回800萬,刨去許冠傑的200萬片酬,收入是600萬,而《摩登保鏢》的總投資才500萬。這麼一算,《最佳拍檔》是穩賺的,這還沒算東南亞市場的利潤。所以,“新藝城”答應了許冠傑的開價,許冠傑也對得起他們,《最佳拍檔》第一部香港本地票房2604萬,第二部2327萬,第三部2929萬,連續三年壓著成龍一頭,年年是票房冠軍,成龍電影直到1985年的《福星高照》才緩過來。

在許氏兄弟的電影一次次獲得票房冠軍時,許冠傑的唱片銷量也隨著電影節節攀高。1974年《鬼馬雙星》專輯的東南亞總銷量大概有15萬張,1975年《天才與白痴》賣了20萬,1976年《半斤八兩》飛昇到35萬,1978年的《賣身契》更是達到驚人的55萬張。

香港十大勁歌金曲30年|1986·許冠傑·憑什麼是第一代歌神(四)

許冠傑,張艾嘉,王羽

上世紀70年代的這四張唱片,奠定了許冠傑粵語歌曲開山鼻祖的地位,1980年,盧國沾在剛創刊的《歌星與歌》雜誌上說,“如果將來有人為粵語流行曲寫歷史,記得把許冠傑寫在英雄榜的榜首。”這不是一句場面話,許冠傑確實有他的獨特地位:1983年5月5日,他成為第一個在紅勘體育館舉行個人演唱會的歌手,現在,紅館已經成為香港流行樂壇的“聖地”。


如今,很多年輕的歌迷對“許冠傑”這個名字已經忽視甚至無視了,在他們的心中,“歌神”是張學友,或者陳奕迅。公平地說,天生一副好嗓子的人有的是,能作詞作曲的創作型歌手也層出不窮,受人喜歡和追捧的工業生產線明星更不稀奇,在這些方面,許冠傑做不到“後無來者”。許冠傑的“神”,在於他的作品能夠敏感地捕捉到香港經濟起飛、社會轉型時期的小市民心態,用俚俗的語言和簡單的旋律唱出草根心聲。

在許冠傑身上,承載了幾代香港人的“香港夢”。他是從內地來港、廉租屋村中長大的窮小孩,他是憑著自己的努力考入香港大學的學生哥,他是勤奮工作、在唱片銷量和電影票房上屢破紀錄的青年榜樣,他的一生沒有緋聞,形象健康,1992年“退出歌壇”的原因竟然是父親許世昌去世、他意識到自己應該多陪陪家人——說白了,許冠傑就是那個年代“香港夢”的代表,如果香港是個“家”,他就是這個“家”的精神象徵。在這一點上,他和梅豔芳很像,梅豔芳被稱為“香港的女兒”,她的身世、經歷、精神,哪一點不像許冠傑?這樣說來,許冠傑豈不就是“香港的兒子”?

香港十大勁歌金曲30年|1986·許冠傑·憑什麼是第一代歌神(四)

正能量化身:“清潔香港”形象大使

也許很多年輕的歌迷不熟悉許冠傑,但一定會聽過他1978年的一首歌。當時,鄭東漢對許冠傑說,中國人最看重過年,外國人過聖誕節有聖誕歌,中國人也需要有賀年歌。於是,便有了這首傳唱到今天的《財神到》——沒有這種開創性,唱得再好也未必是“歌神”。

在歷史學領域有個觀點,大概意思是說,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一套人為創造出來的文化系統,它可能不是真實的,但經過歷代文化的不斷強化,久而久之,就融合在真實的歷史裡了,比如孔子,他提出過什麼主張,現代人可能根本不清楚,也不願意搞清楚,反正一有社會道德問題,我們就願意搬出他老人家出來說事兒。同樣的道理,每個領域都有一種“背景音樂”,無論它發生什麼變化,演繹出什麼劇情,“背景音樂”總會在那裡,就像一部史書的源頭,講任何故事都要從它講起——許冠傑,大概就可以稱為香港流行樂壇的“背景音樂”。

1986年度的“香港十大勁歌金曲”,將“勁歌金曲榮譽大獎”頒發給了許冠傑。在“歌神”面前,其他的歌手統統讓位,不在這一年度的主題之內。但不得不提的是,1986年度的十首“金曲”中,除了顧嘉輝的《當年情》,其他9首全是由外國歌曲重新填詞的,這對原創了無數金曲的“歌神”許冠傑來說,不知道是不是一個無奈的諷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