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家庭教育案例分享:一門四鳳

著名學者趙元任的四個女兒全都名校畢業,後來也都成為教授。是偶然還是必然?文章裡有介紹。

積極家庭教育案例分享:一門四鳳

趙元任(1892-1982),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學者之一。他18歲進入康奈爾大學學習數學、物理、音樂,後進入哈佛大學修習哲學、音樂,獲得博士學位。此後,先後任教於康乃爾大學、哈佛大學、夏威夷大學、耶魯大學、密歇根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清華任教期間,他教授數學、物理、中國音韻學、普通語言學、中國現代方言、中國樂譜樂調、西洋音樂欣賞、心理學等課程,與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並稱清華“四大導師”。趙元任是中國現代語言學科、“中國科學社”的創始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曾任美國語言學會會長、美國東方學會會長。與此同時,他還是一位寫過十幾首歌的作曲家,代表作《教我如何不想她》、《海韻》、《廈門大學校歌》等被傳唱至今。

在如此輝煌的個人履歷之外,趙元任還是個“成績卓著”的爸爸,他的四個女兒全部名校畢業,成了教授:大女兒趙如蘭是拉德克利夫學院中國音樂博士,哈佛大學第一位華裔女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二女兒趙新那畢業於哈佛大學化學系,是長沙中南礦冶學院教授;三女兒趙來思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數學研究所,是康奈爾大學教授,出版過包括兒童讀物在內的23本書;四女兒趙小中畢業於康奈爾大學,主修物理,是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此外,三個女婿也是教授(四女離異):大女婿卞學鐄是麻省理工的終身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二女婿黃培雲是中南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三女婿波岡維作是華盛頓大學教授。

趙元任當然聰明,但子女優秀不純靠基因。近代名人中,自己天才、子女不材的很多很多。趙元任家“一門四鳳”絕不是偶然,而是教育的結果。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一個嘻嘻哈哈的爹、一個大大咧咧的媽是怎麼教育出四個教授的。

一. 嘻嘻哈哈的爹奉行興趣教育

趙元任出了名的愛玩。用他的話說:“最緊要好玩。”他晚年寫《趙元任早年自傳》,把兒時的趣事寫得極為鮮活。童年的趙元任對各種社會和自然現象充滿好奇,喜歡觀察、比較、琢磨背後的規律,尤其對語言和音樂的聲音差異極為敏感。青少年時期的趙元任富有因趣味而產生的、純粹的求知熱情,求學對他來說就是樂此不疲的遊戲。那時很多學生都因家國天下而學,精神上往往苦悶掙扎,趙元任卻完全不同。他雖長於士大夫家庭,卻一早確立了以科學為導向的價值觀,決意做一個“世界公民”,因此,他的專業選擇,完全是基於個人智識上的趣味,而非功利目的或文化立場。這讓趙元任的一生都極為快樂。1927年,趙元任和胡適共同的朋友韋蓮司在給胡適的信中說:“趙元任無論在任何困境都不會令人覺得他可憐,因為他能隨時以嬉戲的心態從中獲得樂趣。”

以語言學為例,趙元任從小就愛跟保姆、親戚、家教、同學學各種方言,15歲就會講8種方言。1920年羅素來華講學,趙元任隨行翻譯,竟能每到一個地方,就用當地方言翻譯。終其一生,趙元任會講33種漢語方言,以及英、法、德、日、俄、西班牙、拉丁、古希臘等多國語言。如果不是因為樂趣,而是為了考試、名利……等等而學,相信很難有此成果。事實上,趙元任一生最大的快樂,就是到世界任何地方,都會被當地人認做“老鄉”。二戰後,他到法國參加會議,在巴黎車站,他對行李員講巴黎土語,對方聽了,以為他是土生土長的巴黎人,於是感嘆:“你回來了啊,現在可不如從前了,巴黎窮了。”後來,他到德國柏林,用柏林口音的德語和當地人聊天。一位老人對他說:“上帝保佑,你躲過了這場災難,平平安安地回來了。”

趙元任自己在玩中學成了大家,教育孩子自然也嘻嘻哈哈,經常和女兒們打鬧玩耍,還會根據遊戲場景隨口編歌、譜曲,邊唱邊鬧。那場景據說跟電影《音樂之聲》類似。趙元任不但教女兒唱歌、彈鋼琴,帶她們去聽音樂會,還善於用音樂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趙家的孩子學英文字母、注音符號,全是跟著爸爸唱歌學會的。三女兒小時候曾經因為別人說她長得不如小妹好看而生氣。趙元任就在三女兒生日那天清早,專門為她演唱了爸爸前一天晚上寫好的一首歌,最後一句是:“祝你一年比一年更加美。”三女兒聽後,快樂極了。

除了音樂,他還每晚都給女兒讀英文小說,一天一段。他喜歡天文,經常拿著手電筒帶女兒去看星星,四女趙小中就以天體物理為專業。事實上,趙小中的名字也是嬉戲中得來的。當時,趙元任把取名字的事交給了不滿兩歲的三女兒趙來思,來思看著牆上的對聯,只認得“小”和“中”兩個字,於是指著字說“小”、“中”,於是小女兒就名叫趙小中了。二女兒趙新那七八歲時得了肺炎,當時沒有消炎藥,只能用一種很燙的膏藥來敷,而且要敷很長時間。孩子小,不肯敷,趙元任就陪女兒一邊玩,一邊背九九乘法表,說背完就可以摘藥膏。時間一長,二女兒病好了,乘法表也背熟了。

對此,朋友韋蓮司總結說:“說到孩子,我總覺得世間最忽略的資源就是嬉戲,要能夠在社會上撐得住,沒有比嬉戲更重要了。不是指聲色犬馬,或神經兮兮的尋樂,而是真正輕鬆忘我地讓想象力奔馳,表現自己另外的一面。”

二. 大大咧咧的媽用獨立、進取、熱心身教女兒

趙元任的妻子名叫楊步偉,出身南京望族,卻從小淘得沒邊,喜歡穿男裝跟男孩子玩,人稱“三少爺”。19歲那年她在祖父的支持下跟表弟退婚,後留學日本。

1919年,31歲的楊步偉在日本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在北京開辦森仁醫院,是中國第一代西醫婦產科醫生、第一位女院長。初見楊步偉的趙元任在日記中寫道:“楊大夫百分之百的開通。”1921年,趙元任和楊步偉結婚,兩位博士不請客、不收禮、郵寄照片通知親友的新式婚姻曾轟動一時。婚後,楊步偉的活動半徑和力度,遠超一般的家庭婦女。事實上,終其一生,“開通的楊大夫”都是個特立獨行的女性。

夫妻倆初到美國時經濟拮据,楊步偉就自己做手提包賣,還跟房東太太(哈佛哲學教授的夫人)去撿商店倒的菜和水果。對這段經歷,她在回憶錄中是這樣評價的:“不管是哪一國, 嫁了一個教授, 都是吃不飽餓不死的。”趙元任做清華大學教授以後,楊步偉募款開了一家診察所,服務窮人,後來因為掩護受傷的示威學生被迫關掉。那時清華師生進城要坐人力車,非常不便,楊步偉就張羅著集股買公共汽車, 後來得到了銀行的支持,從此,清華進城有了公共汽車。為了改善清華師生的伙食,楊步偉籌錢若干,請來五芳齋的幾位廚師。學生們知道了,都來搭夥。後來,用餐的越來越多,連城裡人都來叫酒席。再後來,本錢吃光了,飯廳就交給廚師們經營了。

抗戰爆發時,趙元任一家正在南京,當時撤退的車船票極其緊張,楊步偉毅然讓大女兒陪大病初癒的丈夫先撤,自己和三個小女兒後走。到美國後,楊大夫在華人社區也是赫赫有名,她照顧家庭之餘,還出版了《一個女人的自傳》、《雜記趙家》、《中華食譜》、《中國婦女歷代變化史》等書。其中尤以《中華食譜》廣受歡迎,在歐美各國,這是許多中餐廳老闆、廚師和家庭主婦的必讀書。這本“食譜”由趙元任親自翻譯,胡適作前言,賽珍珠作序,內容生動幽默,文字簡潔優美,兼具趣味性與實用性,一直暢銷了幾十年。到上世紀60年代已經出了27版,被譯成了20多種文字。

這本書的素材是這麼來的:成家後,楊步偉為了提高廚藝,曾專門去各著名餐館取藝。有的餐館不讓她去後廚看,她就點了招牌菜自己吃,邊吃邊琢磨,回家再下廚實驗。她甚至還自制了許多卡片,記下各道菜的口味特點、配料種類、數量,等等。楊步偉非常好客,燒得一手好菜的她在美國經常請中國學生來家裡吃飯。有一箇中國學生甚至發現他一年中在趙家的來客登記本上籤了一百多次,也就是說,他一年裡吃了楊步偉做的一百多頓飯。楊步偉神采飛揚地過了一輩子,和趙元任幸福相伴了60年。但正如她在《一個女人的自傳》的扉頁上所說:“最要緊的,我就是我,不是別人。”

三. 快樂父母勝於模範父母成為你自己,你是誰你的孩子就是誰

趙新那曾這樣總結趙元任的一生:“父親的一生是快樂的,有意義的。他興趣廣泛,知識淵博。他的生活豐富多彩。他一生做了許許多多事情,樣樣幹得都很出色,但他從不覺得自己是了不起、有成就的人。他把工作的樂趣和生活的樂趣融為一體,把名譽、地位、金錢看得很輕、很淡,但很看重自己的事業,很看重友誼和家庭。”

這段話用在楊步偉身上,同樣貼切。教育的技法世代不同,總有新環境下的新手段,但教育的道法亙古不變,那就是“愛與榜樣”。哈佛大學的最新研究發現,職業女性帶大的女兒普遍受教育程度更高、態度更積極進取,在職場上更容易升職,在婚姻關係中更容易獲得平等地位,更自信。研究還發現,責任心強、積極樂觀的父親,鼓勵孩子獨立自強的母親,父母之間更親密的情感關係,對孩子的影響比看護照料的形式要重要兩到三倍。很多父母會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個人生活,但其實,只有你實現了自己的個人價值,才有可能幫孩子實現個人價值。

事實上,和一般媽媽相比,楊步偉要大大咧咧得多。比如,她和趙元任從美國回清華任教,決定取道歐洲,遊歷一番。當時大女兒、二女兒都很小,夫婦倆為了玩得好,就把倆孩子送到一戶法國人家寄養。結果,回來的時候卻發現,還不會講話的二女兒已經會講法語了。趙元任教女兒彈琴,也很不正經,先弄一臺鋼琴回家,任女兒亂彈,然後拿簡單曲譜給她們練習,孩子們彈唱自娛,玩得開心,慢慢就熟練了。事實上,父母怎樣,孩子就會怎樣。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趙元任對一切好奇,女兒們就繼承了他對知識的熱忱,紛紛成為學者。錢鍾書的父親博覽群書,錢鍾書也嗜書如命,女兒錢瑗也手不釋卷。當今科學界鼎鼎大名的Edward Witten有一位理論物理學家父親,孩子從小跟爸爸聊物理,大學後專攻歷史和語言學,但千迴百轉,結果還是當上了理論物理學家。

父母自己不努力,反而“望子成龍”,多數會事與願違。而努力的爸媽做自己喜歡的事,子女見他們做得快樂,自然羨慕仿效,這是不必教也不能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