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閒扯《風味人間》:只要你吃得比我好

飲食|閒扯《風味人間》:只要你吃得比我好

舌尖上的王道政治

美食節目《風味人間》熱度持續上升,據說正在PK週末的綜藝節目,可見其熱播程度。

應該在意料之中。《舌尖上的中國》前兩季播出後,總導演陳曉卿及央視紀錄片頻道的團隊跳糟至某視頻網。《風味人間》製作成本更高,攝製組全世界飛,再延續《舌尖上的中國》的品質,可稱為“舌尖上的世界”。

內容上,反覆比對中國與其它國家對於相同食材的烹飪手段。一些敏感的觀眾看出了其中隱藏的思想。

畫面一:一位英國姑娘遊走在成都街頭,認真學習川菜技藝,然後把麻婆豆腐帶到了倫敦,朋友們大快朵頤。

畫面二:荷蘭一淡水湖上,漁民們對湖裡的大閘蟹傷透了腦筋,每年捕魚都要先清除氾濫成災的大閘蟹。現在漁民們開心了,他們的主業不再是魚,而變成了捕大閘蟹。有人立馬想起了“一帶一路”倡議,中國人不是愛吃大閘蟹嗎……

須知,中國是從來沒有飲食禁忌的國家。對某些國家民族來說,蝦蟹,不是風味問題,而是政治問題。這樣看來,《風味人間》就有了一些意識形態的暗示:如果您吃的跟中國人差不多,那麼我們一定談得來。吃的東西差異大,慢慢來,互通有無。

在中國傳統政治裡,伙食在第一位,《尚書》“洪範八政”,“食貨”列第一;中華二十四史,歷代皆有《食貨志》。為什麼這樣?老子曰:“樂與餌,過客止”;孔子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飲食,是最基本的“文德”。

這就是中國政治的“徠民觀”,大不同於西方政治的“屬民觀”。前者,歷史上帶來了“薄來厚往”的朝貢體系,文化上是各國派來的“遣唐使”;後者帶來的是炮艦外交與殖民經濟,文化上是《聖經》跟著軍艦走。

政治的首要任務是伙食,就需要了解,中國人民的伙食水平達到了怎樣的標準,參考一下數據:先說豬肉。中國每年生豬出欄大致7億頭,一頭生豬出欄重量大致230斤,中國人一年要吃掉1600億斤的豬肉。另外中國還生產730萬噸牛肉,470萬噸羊肉,1800萬噸家禽等,加在一起大概8300萬噸,另外還分別進口上百萬噸豬、牛、羊肉。

算下來,中國人均每年吃掉60公斤肉,在全世界排名第十(鑑於中國傳統以五穀為主,這個肉類消費量應該不算少)。

2016年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3000元,人均消費支出是17000元,同期統計局公佈的恩格爾係數(食物上的支出比例)是0.31,換算一下,人均食物支出每年5100元左右,約780美元。具體到每月,中國在伙食上的花費就是65美元,也就是說,每月的伙食消費是四百多元人民幣(因此網上有人懷疑)。

這四百多元除了肉,其它吃得怎樣呢?人均水產50公斤(世界第五);人均300個雞蛋(世界第二);人均500公斤蔬菜與水果(世界第一,自家陽臺、花園裡種的不在統計之列)。

最後一個指標是關鍵。我們知道,歐美的蔬菜水果比較貴,窮人吃不起,只能多吃肉,因此美國底層老百姓有大量的胖子。另外,蔬果要保鮮,運輸也是一個難題。日本西瓜是一片片地賣,蘋果是一個個地賣。蒼井空在中國大吃西瓜的照片,粉絲們印象很深。

飲食|閒扯《風味人間》:只要你吃得比我好

據統計,中國每年人均消費500公斤蔬菜與水果,位列世界第一

大快朵頤也可以惜福

從以上數據看,中國至少已經接近晚明的水平。大量的晚明小品足以證實,這是中華文明最精緻、奢靡的一段時期,人人都知道明代的傢俱最貴最有品位。

同樣,明朝的飲食除了精緻,民間伙食也極便宜。明末清初的《樵史通俗演義》開篇:說什麼神農、堯、舜、稷、契。傳至萬曆,不要說別的好處,只說柴米油鹽、雞鴨魚肉、諸般食用之類,那一件不賤。假如數口之家,每日大魚大肉,所費不過二三錢。

這是極算豐富的了。還有那小戶人家,肩挑步擔的,每日賺二三十文錢,就可過得一日了,到晚還要吃些酒,醉醺醺地說笑話,唱吳歌,聽評書……

如今的中國人,每月四百多元也可大魚大肉。但在精緻上還需要努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今年上海曝出的“天價菜單”就沒有引出什麼憤世的言論,更多的人在關注富二代吃了什麼菜,甚至分析菜品的搭配。四十餘萬元加上自帶酒水值四十多萬,不到一百萬一頓宴席,對富二代來說真不貴。有人分析吃得還很實惠的,壓軸那條七斤重的野生大黃魚不到17萬,菜市拍賣也得10萬起,於是有人懷疑是酒店故意曝出來,以便打廣告。

飲食|閒扯《風味人間》:只要你吃得比我好

《風味人間》劇照

關注有錢人吃什麼,這是一件不好的事:痛快地吃喝,中國成語描述為“大快朵頤”,其語出《周易》頤卦:初九,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兇。

意思是說,捨棄你們的靈龜之德,來觀朵頤之饌,貪祿致兇。靈龜是長壽的象徵,君子觀此卦象,當思生養之不易,從而謹慎言語,避免災禍。節制飲食,修身養性。

有錢人吃得好,是別人的福氣,也刺激了內需,而自己則可以崇儉惜福。《唐語林》記載一則軼事:唐肅宗初為太子時,某日侍候唐玄宗用膳。當時他把切過肉、沾著油的刀子,在胡餅上塗抹,玄宗看在眼裡很不高興。沒想到太子拿起胡餅,送進嘴裡吃了。唐玄宗一下子開心地笑了。然後正色對太子說:“福當如是愛惜。”

朱彝尊《食憲鴻秘》中認為,“食不須多味,每食只宜一二佳味,縱有他美,須俟腹內運化後再進,方得受益。”這是在大快朵頤之際,既可養生,又惜福。

來看看西方歷史上的大快朵頤:羅馬皇帝維特利奧酷愛美食,曾在一次宴會上備齊了一千兩百個牡蠣。為招待主教,席間烹熟了二千多條不知其名的怪魚和六千多隻珍禽奇鳥。而且他是“怪味大王”,海鯛的肝、雞腦、火烈鳥的舌、海鰻的乳汁等,都是他的最愛。為了弄到異味,他派出一支龐大的艦隊,經年累月在地中海搜尋。

亨利八世更是“饕餮大王”,據說一頓早餐就吃了十個雞蛋、兩盤雜食、三大塊烤牛肉和一方火腿;中午是烤全羊;晚餐更是精彩,擺了整整一桌,從傍晚一直吃到半夜,並不停乾杯,尤其令人驚奇的是,他天天如此,全年無休。“食色性也”,亨利八世先後娶有六位妻子,其中有兩位被他判處死刑。晚年的亨利體重近三百斤,難以再理朝政。

(原創自志道教育《新教育家》汪船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