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零售,2019年是否會繼續“涼涼”?

無人零售,2019年是否會繼續“涼涼”?

名邦明

2018年是一場資金與利益之間博弈的一年,黑天鵝烏壓壓飛過天際,伴隨而來的是市場的連鎖效應,猶如滾輪般波及各行各業,一路被眾人擁躉的新零售,也遭遇市場環境下空前冷遇,接下來的2019年是否會帶來新的轉機,亦或是隨著頹勢蔓延,繼續“涼涼”?

大背景下的荒涼,造成行業之間的聯動效應並不直觀,只有經過層層抽絲剝繭,才能窺探其中的奧義。

零售新標杆,市場倒逼式增長

從線上線下的消費數據看,網絡零售增長開始放緩。數據顯示,2018年1-6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40810億元,同比增長30.1%。網絡零售總額佔社零總額比率從2018年初開始突破20%,達到22.67%。但與1-2月的37%的增長相比,明顯放緩。

隨著線上網民紅利消失殆盡,在既定的量化市場上已難以再尋找新的增長點,維持原本服務規則更難以滿足日漸升級的高質化消費需求,而新零售的出現,無疑帶給行業戰略轉變的一道曙光,讓疲於在存量市場上苦戰無果的創業團隊看到了新的著陸點,過去幾年,新零售已成為零售業趨勢的風向標,而伴隨著新零售行業如火如荼進行著,催生的無人零售領域列入資本機構跑馬圈地版圖當中。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2017年中國無人零售市場調研報告》顯示,目前由於無人零售商店產品技術尚未成熟,2017年中國無人零售商店交易規模超100億元,預計2020年中國無人零售商店將實現爆發式增長,交易規模將達到2500億元,同比增長率超100%。

無人零售,2019年是否會繼續“涼涼”?

線上的增長放緩倒逼著市場向多方位過渡,從傳統實體零售到電子商務零售,再到“新零售”的無人零售,實質是探索零售業“降本提效”的一種解決策略,在人工智能,人臉識別,移動支付,物聯網等技術加持下, 無人超市,無人便利店,無人值守貨架,無人餐廳等也在潮流中應運而生,其本質是打破終端思維,將人工成本移嫁在新技術場景定製中,雖不能短期內降低運營成本,但從長遠來看,行業規模可以抹去邊際成本帶來的下行壓力。

實際上,在行業發展萌芽期,引入科學技術來替代人工操作的做法並不能立竿見影,相反,在技術尚未成熟之前,實際付出的成本可能遠高於傳統線下實體零售人工運作成本。

大範圍增長,小範圍波動,行業進入洗牌初期

由於阿里、蘇寧、京東等巨頭企業在新零售、智慧零售、無界零售概念的推動,無人零售業一路高歌猛進,接連斬獲大量融資和資本加持。

根據統計,2017年共有93起無人零售事件獲得融資,佔新零售領域全年獲投事件的半數以上。無人零售領域的頭部企業在2017年一年內完成多輪融資,如小麥鋪A輪、A+輪共收穫2.45億元的融資;繽果盒子獲得兩輪超6億元融資;智能售貨機生產商甘來完成了Pre-A輪、A輪、B輪三輪融資。

資本入局預示著行業將進入淘汰賽,受2018年經濟萎縮影響,無人零售也深受其害,資金流斷裂、運營混亂以及團隊的不穩定,導致無後援、蹭熱點的初創小團隊基本被市場所淘汰,資金緊張帶來的賽道收窄,對於“無人零售”領域貌似利大於弊,優勝劣汰制最終結果是選取利於市場的頭號玩家。

在“新零售”商業化場景逐步落地的背景下,越來越多人群湧入尚未成熟的新零售業,受大環境波動影響,從行業規範長線上看,未來仍有著大範圍增長趨勢,而從短期利益取捨而言,又有小範圍波動,最終行業進入邊振盪邊洗牌階段,然而這卻並不是終局,一方面,已成型的企業將穩步擴張周邊領域,建立行業地理優勢的同時,迅速獲取用戶資源,另一方面,隨著市場行情逐步回暖,無人零售在短時間內難以建立起絕對的壁壘優勢,大批新創業者將再次跟風入局。

蓄勢待發,“無人零售”未來可期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數據,2017年中國無人零售商店用戶規模僅有600萬,未來五年用戶規模將大幅增長,至2022年,用戶規模可達2.45億人;2017年無人零售商店交易額達約389.4億元,未來五年無人零售商店將會迎來發展紅利期,2020年預計增長率可達281.3%,至2022年市場交易額將超1.8萬億元。

在傳統零售領域裡,人力成本一直是無法解決的痛點,以24小時便利店711為代表,人力成本在總成本中佔比超過50%,淨利潤僅為3.5%,且便利店不能夠很好識別用戶,掌控用戶信息不夠全面,以至於用戶粘性不夠高,行業數據不可監控。受互聯網商業衝擊,傳統零售業遭受重創,而攜帶技術基因的無人零售,靠著新技術資源的整合,將重新定義零售業。

隨著年輕一代“高效率、快節奏”生活方式佔據主流,認知能力的提高,使得獨立式購物更能滿足自我識別的購物需求,同時,比起排著長長的隊伍等待付款以及導購無休止推銷各類產品,年輕一代更加傾向於自助式服務,而對於商店而言,傳統配備的導購式服務以及專業收銀服務等環節都將可以去除,從而帶來銷售環節的成本降低。

無人零售並不意味著實行真正意義上的無人看管,在行業初期,適當的服務人員配備,能夠為用戶帶來更優質服務,其本質是將服務人員從繁瑣事務中抽身出來處理一些以人為主的特殊事件。

無人零售,2019年是否會繼續“涼涼”?

此外,作為零售業“曲線救治”的策略之一,無人零售也面臨著諸多風險與挑戰,一方面,無人零售對於場景技術的要求苛刻,安全性、高效性、便捷性都將決定無人零售運營模式是否可行;另一方面,受制於傳統零售業根深蒂固運營模式,初期受眾群體有限,成本高昂,短期內無法形成良好現金流,制約其規模化擴張。但零售業長期趨勢必是依託技術革新,實現“降本提效”目標。

實際上,在行業逐步被市場、用戶、資本認可後,相應的基礎設備已經完善,而最終角逐優勢是商品供應鏈、服務拓展、網點資源、智能化運營等。從人、貨、場三維度出發,服務好用戶意味著需要用成熟、精準以及場景類技術賦能無人零售業;打通商品供應鏈需要優質上下游資源,既能降低貨物成本,又能準確、高效呈現給用戶;而場景落地需要藉助科技智能手段,細分每一個步驟,在用戶進入商鋪就已經開始精準化評估,確保用戶購物鏈的體驗度以及完整度,同時也包括對突發事件的處理方式。

伴隨著傳統零售業的侷限性日益突顯,以社交屬性為落地點的“社交電商”也開始滲透零售業,藉助電商+社交屬性,將線上商店直接下沉至線下社區,建立“社區化”電商,一方面,以拓撲關係理論為基礎的社交電商,能夠縮短人與場之間的距離,將商業物理半徑拓寬;另一方面,社區電商能夠直接關聯用戶,與用戶建立起社交化“強連接”,更能滿足個性差異化需求。相比於無人零售,社交電商立足點在“人”,而無人零售立足點在“場”。

無論是無人零售亦或是社交電商,帶給零售業都將是從局部到整體的一次階梯式變革。新零售的持續加熱,已不再是單純的線上、線下行業間競爭,而是拓寬至所涉及的所有零售業,2018年短期性波動似乎仍無法“抑制”新零售對傳統商業帝國的衝擊,而2019年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對行業的遐想,無人零售或將跟隨大環境回暖再次迎來春天,它聞聲而來,蓄勢待發,我們拭目以待。

江湖老劉,TMT行業觀察者,知名IT評論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