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是選拔人才的利器,還是打破公平的破化者?

作為高考招生錄取的補充,試點了15年的高校自主招生,已經從最初的精英化發展到如今的普及化。2018年,共有83.7萬人報名了自主招生考試,約佔當年高考總報名人數的9%。自主招生儼然從極小眾人參與的爭奪,演變成了幾十萬人角逐的戰場。

自主招生是選拔人才的利器,還是打破公平的破化者?

不過,隨著自主招生如火如荼的發展,“僧多粥少”的問題開始導致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頻頻出現競賽氾濫、買賣專利、論文造假等醜聞,這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高校自主招生的權威性。

自媒體@知識分子曾在2018年8月發表文章稱:九省市高中生的自主招論文涉嫌造假,大段抄襲已發表的論文,甚至可能存在論文買賣,並且其中一些學生已經藉助涉嫌抄襲的論文被高校錄取。

文章一經發布,便迅速引發人們對自主招生的熱議。除了論文、科研存在操縱空間,更為嚴重的是部分培訓機構明碼標價,買賣比賽獎項。有不少輿論呼籲取消高校自主招生中的論文、專利要求,認為這是繼高考加分之後新的造假重災區。

自主招生是選拔人才的利器,還是打破公平的破化者?

這一問題,得到了國家的重視。從2019年開始,僅憑專利、論文或競賽成績就想要如願通過自主招生考試,恐怕沒有這麼容易了。

1月4日,教育部出臺《關於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從招生政策、招生程序和監督管理提出“十嚴格”要求,嚴格管控高校自主招生,明確提出:“高校不得簡單以論文、專利、中介機構舉辦的競賽(活動)等作為報考條件和初審通過依據。”

同時,《通知》要求嚴格開展新生複查,認真逐一比對自主招生考生的申請材料和電子、紙質檔案,有需要可組織學科專家開展複測。並將嚴格懲處造假行為,對查實提供虛假申請材料的學生、招生中出現的違規違紀行為,依法依規予以嚴肅處理,嚴肅追究有關人員責任

自主招生是選拔人才的利器,還是打破公平的破化者?

雖說要求嚴格,但還是有不少人心裡有疑問:自主招生是否公平?

參加自主招生,學生可以通過奧賽獲獎、獲取發明專利等多種路徑達成申請自主招生的資格,並結合學生的高考成績給予一定的錄取優惠。這讓無數家長和學生不滿,他們認為,不同的分數的學生可以上同一所名牌大學,這對於考生是不公平的。

但對於高校來說,自主招生是其自主權的一種體現。高校能夠更有效率的依據自己的標準來選拔人才。自主招生之所以如火如荼發展起來,就是因為種種跡象表明,通過自主招生的學生普遍成績更優秀,因為他們不單單只是用高考一把尺子來衡量。

自主招生是選拔人才的利器,還是打破公平的破化者?

圖源網絡

程序公平是任何考試招生制度的基礎。在經歷了早期的盲目性探索後,自主招生總體還是朝著理性和科學的方向發展。雖然有個別學校出現違反程序公平的誠信危機,但這種個案絕非中國重點高校的普遍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