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讀散文?

“散文”一詞最早出現在北宋時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詞典中“散文”是指除詩歌、戲劇、小說外的文學作品,包括雜文、隨筆、報告文學等。

散文——形散神不散,寫法多樣,可抒情、可討論、可敘事,是凝聚了作家情感抒發、所思所想,並且最貼近作者內心、最易懂的文學體裁。

我們為什麼要讀散文?

讀優美的散文,能得到美的薰陶;

讀思辨的散文,能得到一份領悟;

讀敘事的散文,能得到開闊的視野;

讀名家的散文,能讓你在閱讀中同大師對話,提升自己。

我們為什麼要讀散文?

讀散文不需要長時間的專注,一篇散文可能只需搭地鐵的一點時間;讀散文也不必一氣呵成,在旅途中翻開,跟隨作者的句子或在倫敦雪中漫步,或在臺北尋訪美食,或在咖啡館享受生活……

我們為什麼要讀散文?

讀散文讀的不只是字裡行間,讀的更是一種嚮往美好的生活態度。

奉上名家散文書單~

林清玄——《願你,歸來仍是少年》

我們為什麼要讀散文?

蔣勳——《蔣勳散文》

我們為什麼要讀散文?

金庸——《莫若相逢於江湖》

我們為什麼要讀散文?

蔡瀾、汪曾祺——“慢生活系列”叢書

我們為什麼要讀散文?

我們為什麼要讀散文?

李舫——《自在獨行,豐盛的靈魂終將相遇》

我們為什麼要讀散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