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處世、傳世美文——《菜根譚》經典語錄語句賞析(二十五)

修身處世、傳世美文——《菜根譚》經典語錄語句賞析(二十五)

《菜根譚》是以處世思想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採用語錄體,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無為思想和釋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處世哲學的表白。《菜根譚》文辭優美,對仗工整,含義深邃,耐人尋味。是一部有益於人們陶冶情操、磨鍊意志、奮發向上的通俗讀物。作者以“菜根”為本書命名,意謂“人的才智和修養只有經過艱苦磨鍊才能獲得”。正所謂”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動靜合宜,出入無礙

【原文】水流而境無聲,得處喧見寂之趣;山高而云不礙,悟出有入無之機。

【大意】江河的水雖然一直不停在流動,但是兩岸的人卻聽不到水流的聲音,這樣反倒能發現鬧中取靜的真趣;山峰雖然很高,卻不妨礙白雲的浮動,這景觀可使人悟出從有我進入無我的玄機。

執著是苦海,解脫是仙鄉

【原文】山林是勝地,一營戀變成市朝;書畫是雅事,一貪痴便成商賈。蓋心無染著,欲境是仙都;心有繫戀,樂境成苦海矣。

【大意】山川秀麗的林泉本來都是名勝,可是一旦沉迷留戀在這裡而不走,就會把幽境勝景變成庸俗喧囂的鬧區;琴棋書畫本來是騷人墨客的一種高雅趣味,可是一產生貪戀的狂熱念頭,就會把原本風雅的事變成俗不可耐的市儈。所以一個人只要心地純潔,絲毫不為外物所感染,即使置身人慾橫流的花花世界也能建立自己快樂的仙境;反之一旦內心產生邪念而迷戀聲色物慾,即使置身山間的快樂仙境,也會使精神墜入痛苦深淵。

躁極則昏,靜極則明

【原文】時當喧雜,則平日所記憶者,皆漫然忘去;境在清寧,則夙昔所遺忘者,又恍爾現前。可見靜躁稍分,昏明頓異也。

【大意】每當周圍環境喧囂雜亂使心情浮躁時,平日所記憶的事物,就會忘得一乾二淨;每當周圍環境安寧使心神平和時,以前所遺忘的事物又會忽然浮現眼前。可見心神的浮躁和寧靜只要有一點點區分,那麼靈智的昏暗和明朗就會迥然不同。

臥雲弄月,絕俗超塵

【原文】蘆花被下,臥雪眠雲,保全得一窩夜氣;竹葉杯中,吟風弄月,躲離了萬丈紅塵。

【大意】把蘆花當棉被,把雪地當木床,把浮雲當蚊帳,睡起覺來雖然覺得有些寒冷,但是卻能保全一分寧靜的氣息;用竹葉作酒杯,一邊作詩填詞,一邊盡情高歌,這樣自然能遠遠避開花花世界的繁華喧囂。

鄙俗不及風雅,淡泊反勝濃厚

【原文】袞冕行中,著一藜杖的山人,便增一段高風;漁樵路上,著一袞衣的朝士,轉添許多俗氣。故知濃不勝淡,俗不如雅也。

【大意】在冠蓋雲集的高官顯貴之中,如果能出現一位手持藜杖、身穿粗布衣裳的雅士,自然就會增加無限清高風采;在漁夫樵夫靠勞力討生活的場合中,假如加入一個朝服華麗的達官,反而大煞風景增加很多俗氣。由此可見,榮華富貴並不如淡泊寧靜,紅塵俗世並不如山野風雅清高。

出世在涉世,了心在盡心

【原文】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絕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盡心內,不必絕欲以灰心。

【大意】遠離凡塵俗世修行的道理,應在人世間磨鍊,根本不必離群索居與世隔絕;要想完全明白智慧的功用,應在貢獻智慧的時刻去領悟,根本不必斷絕一切慾望使心情猶如死灰一般寂然不動。

身放閒處,心在靜中

【原文】此身常放在閒處,榮辱得失誰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靜中,是非利害誰能瞞眯我。

【大意】只要經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安閒的環境中,世間所有榮華富貴與成敗得失都無法左右我;只要經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安寧的環境中,人間的功名利祿與是是非非就不能欺矇我。

雲中世界,靜裡乾坤

【原文】竹籬下,忽聞犬吠雞鳴,恍似雲中世界;芸窗中,雅聽蟬吟鴉噪,方知靜裡乾坤。

【大意】當你正在竹籬笆外面欣賞林泉之勝,忽然傳來一聲雞鳴狗叫之聲,這時你就宛如置身在一個虛無縹緲的快樂神仙世界裡;當你正靜坐在書房裡面,忽然聽到蟬鳴鴉啼之聲,這時你就會體會到寧靜中的天地別有一番超凡脫俗的雅趣。

不希榮達,不畏權勢

【原文】我不希榮,何憂乎利祿之香餌?我不競進,何畏乎仕宦之危機?

【大意】我如果不希望榮華富貴,又何必擔心他人用名利作餌來引誘我呢?我如果不和人競爭高下,又何必恐懼在官場中所潛伏的宦海危機呢?

聖境之下,調心養神

【原文】徜徉於山林泉石之間,而塵心漸息;夷猶於詩書圖畫之內,而俗氣潛消。故君子雖不玩物喪志,亦常借鏡調心。

【大意】人如果經常漫步在山川林泉岩石之間,由於受景物的影響就能使城市的俗念逐漸消失;人如果能經常留連在詩詞書畫的雅境之內,就會由於氣氛的影響而逐漸使庸俗的氣質消失。所以一個有才德修養的人,雖然不會沉迷於飛鷹走狗而喪失本來志向,但是也須要經常找個機會接近大自然來調劑身心。


修身處世、傳世美文——《菜根譚》經典語錄語句賞析(二十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