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回答了3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性質與中國何去何從的問題

《子夜》回答了3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性質與中國何去何從的問題

1986年,日本學者筱田一士先生評選出了20世紀世界十大文學鉅著。它們分別是:法國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 、阿根廷博哈斯的《傳奇集》 、奧地利卡夫卡的《城堡》 、美國道斯· 帕索斯的《U.S.A》 、美國福克納的《押沙龍,押沙龍》、英國喬伊斯的《尤利西斯》 、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奧地利穆齊爾的《沒有個性的人》 、日本島崎藤村的《黎明之前》 、中國茅盾的《子夜》 。

《子夜》描寫的是1930年6月至7月間的中國現實。這一時期正如小說書名所暗示給讀者的,中國正處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子夜。小說創作的時代背景和小說涉及的時代背影,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後,中國的大資產階級轉到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反革命營壘中,民族資產階級也附和了大資產階級。大資產階級代表蔣介石集團瘋狂地鎮壓革命力量。在全國建立了白色恐怖地法西斯專政,革命暫時處於低潮。

《子夜》回答了3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性質與中國何去何從的問題

從1929年開始,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空前規模地經濟危機,給壟斷資產階級帶來了巨大的威脅,為了轉嫁危機,帝國主義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和商品傾銷。他們扶植各派軍閥進行激烈混戰。因此,1930年爆發了蔣介石為一方、馮玉祥和閻錫山為一方的“南北大戰”。由於軍閥混戰和外貨的傾銷、外資的入侵,中國民族工商業遭到了沉重打擊,瀕臨破產。中國政治經濟進一步殖民地化,給工農勞動大眾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趨激化。

1930年,中國思想界展開了一場關於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共有三派觀點:革命派認為:中國社會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質,反對國民黨法西斯專政是當前革命的任務,工農是革命的主力。託派認為:中國已經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應由資產階級來擔任。

《子夜》回答了3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性質與中國何去何從的問題

一些資產階級學者認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可以在既反對共產黨所領導的民族民主革命,也反對官僚買辦資產階級的夾縫中取得生存和發展,從而建立歐美式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權。長篇小說《子夜》就是在上述歷史條件下,作者試圖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參加當時關於中國社會性質論戰所作的形象化的“論文”。為此,《子夜》緊緊抓住了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民族資產階級的命運和前途這個中心問題,並據此組織了三組矛盾衝突:買辦資產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民族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矛盾;地主階級與農民的矛盾。最後,《子夜》通過吳蓀甫的徹底失敗,有力地說明了30年代初的“中國並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軟弱動搖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絕不能起到振興民族工業的作用,也絕不能擔負中國革命的領導責任。這就是《子夜》所反映的深刻主題,一句話:《子夜》回答了3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性質的問題,回答了中國何去何從的問題。

《子夜》回答了3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性質與中國何去何從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