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攝影作品,居然在這個時候就有了!

中國早期的攝影師和影棚

就像我們瞭解的歷史一樣,中國人自古以來精於工藝。早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770-221 B.C.),墨家學者就已經發現了小孔成像的現象。他們發現可以在一個不透光的帳篷中通過一個小孔來投射外部的像。但是,這些學者和他們的研究成果在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暴行中消失了。中國對於光學的研究在此之後也基本陷入了停滯。直到一千年之後的中世紀,光學才在阿拉伯世界重新萌發。十四世紀左右根據小孔成像原理製作的暗房和暗箱廣泛的被畫家使用以用來觀察現實世界中的光影構成。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暗房和暗箱的發明也可以算是文藝復興發生的一個重要條件。直到1826年,尼埃普斯拍攝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張照片,然後1839年達蓋爾的銀版攝影法專利向全世界公開,英國除外。

而攝影術沒有讓中國等待太久,鴉片戰爭敲開了中國的大門,隨之而來的還有照相機。最早的、有記載的攝影活動實在一本日記中發現的,日期為1842年7月。這本日記的主人是當時只有14歲的巴夏禮爵士(Harry Parkes)。他當時在英國皇家海軍的一艘駛入長江的軍艦上,大約開進了今天靠近鎮江的某個位置。

日記中寫道:

“Major Malcolm and Dr Woosnam took a sketch of the place today on their daguerreotype. I cannot understand it at all: but on exposing a highly polished steel plate to the sun by the aid of some glass or other it takes the scene before you on to the plate and by some solution it will stay on the plate for years. It is no use me trying to describe it, it is quite a mystery.” (Bennett, 2009)

“麻恭少校與伍斯納姆醫生在此地拍攝了一張達蓋爾銀版照片。我不太清楚達蓋爾銀版攝影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把一片拋光的金屬板迎著太陽,再借助玻璃和其他一些材料,就可以原樣記錄下眼前所見,然後再施以藥劑,影像就可以保留多年。它太神秘了,縱有文字描述也只是徒勞。”

注:可參考《巴夏禮在中國》

除了這份日記以外,目前沒有找到任何這張達蓋爾銀版照片存在的證據。但是這個信息揭示了中國領土上最早的照片大約是拍攝與1842年左右,這個時間僅僅是達蓋爾公佈攝影術專利的短短三年之後。此時,晚清的政權正在西方列強的蹂躪中逐漸崩塌,而諷刺的是攝影進入中國的方式和原因居然是因為侵略。

現存最早的保存完整的在中國拍攝的照片是一張在澳門拍攝的銀板照片,由於勒·埃及爾(Alphonse Eugène Jules Itier )拍攝於1844年。當時。埃及爾作為一名外交官與法國使團一起來到澳門,在那次到訪中他拍攝了超過四十張銀板照片。

中國最早的攝影作品,居然在這個時候就有了!

Jules Itier, View of the bay of Praia Grande Macau, 1844 Daguerreotype, Moonchu Foundation - The Moonchu Collection of Early Chinese Photography(于勒當時拍攝的第一張澳門的照片,猜測是在今天的南灣附近。)

這張照片拍攝與于勒剛剛抵達澳門的時候,出於興奮和好奇他拍下了這張照片。這是一張澳門南灣的景觀照片。當時澳門作為大多數外國人進入中國的港口,南灣便被當作是對於中國的第一印象。埃及爾拍攝的這張照片中沒有人物,許多船隻停靠在港口。遠處的山丘上有一些羅馬式建築。在今天,這個地區的原始景觀已經因為後來一百多年的填海造陸而消失。

埃及爾也嘗試過為當地的居民、貴族和官員拍攝一些肖像。但是在當時中國人從來沒有見過照相機,所以他們對攝影充滿了好奇。但是,最初的好奇和新鮮感並沒有堅持太久,很快就變成了某種恐懼,因為坊間有許多傳言說攝影術可以攝取人的魂魄。

第一個被拍的中國人是當時的兩廣總督耆英。

中國最早的攝影作品,居然在這個時候就有了!

Portrait of Qi Ying, Jules Itier, 1844 耆英像

這張照片可能是第一張中國人的肖像照。據說當時耆英並不願意拍照,但是迫於法國人的壓力,不得不拍下了這張片。而埃及爾自然成為了有證據的,第一位在中國從事攝影活動的攝影師。

在後來的數十年內,越來越多的西方攝影師來到中國,這也讓中國人對於攝影越來越熟悉,並且逐漸開始接納攝影。恐懼消散了,緊接著而來的就是中國人對於攝影的熱情。實際上,許多人很快發現攝影或許是一種比繪畫更好的能夠留下他們肖像的方式。特別是對於權貴和富商,留下肖像給子孫後代瞻仰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這催生了中國最早的商業攝影。

一開始,來自法國和葡萄牙的攝影師壟斷著所有的影棚,並且獲得了非常高的回報。不久之後,本土攝影師就出現了。羅元佑是中國已知的最早的攝影師之一,曾在上海開辦了自己的影棚。1856年,羅元佑辭去了清政府會計的職務,開始學習攝影技術。羅元佑的老師是法國人李格朗(Louis Legrand),後者是第一位在中國拍攝立體照片、也是第一位在中國開設影棚的攝影師。羅元佑學成之後,他的影棚因為物美價廉而廣受歡迎。晚清著名的思想家曾在日記中紀錄相關的細節:

晨同小異、壬叔、若汀入城。往棲雲館,觀畫影。見桂、花二星使之像皆在焉。畫師羅元祐,粵人,曾為前任道臺吳健彰司會計。今從西人得受西法畫,影價不甚昂,而眉目清晰,無不酷肖,勝於法人李閣朗多矣。

出自:《王韜日記》

按照王韜的描述,棲雲館應該是羅元佑的影棚,而日記中說的桂、花二人則是晚清的兩個欽差:桂良和花沙納,這兩人曾在1858年作為簽訂《天津條約》的代表。所以,雖然當時可能存在其他中國人開的影棚,但羅元佑在當時一定是頂尖的商業影棚,因為連如此重要的欽差都來找他拍照。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按理說當時的歐美攝影師應該比中國攝影師技術更好。但是羅元佑受歡迎的原因是因為他作為中國人更懂得中國客戶的需求,也更容易溝通。不管是在當時還是在現在,溝通都是人像攝影中的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羅元佑憑藉技術和溝通能力讓兩個欽差相信他可以拍出比洋人更好照片。除此以外,他甚至可以把這兩人的肖像掛在門面上當廣告,這可以說明他們的關係非常好了。

中國最早的攝影作品,居然在這個時候就有了!

桂、花二人相,疑似為羅元佑拍攝

這是一個讓人感到有點反常的史實,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第一個由中國人開設的影棚應該是在香港而不是上海。事實是,第一家位於香港的、由中國人開設的影棚由賴阿芳(Afong,也有記載是“華芳”)在1859年建立。賴阿芳也是中國最早的攝影師之一,但是漢語文獻幾乎對他沒有記載,我們知道賴阿芳是因為 約翰 湯姆森(John Thomson,大名鼎鼎的《晚清碎影》的作者) ,在湯姆森的書《晚清碎影》中提到賴阿芳:

“There is one China-man in Hong-Kong, of the name of Afong, who has exquisite taste, and produces work that would enable him to make a living even in London.” (Thomson,2010)

香港有個叫Afong的中國人,有很好的審美,他的作品非常好,如果他去倫敦都能活的很好。

湯姆森是19世紀的一個在中國旅行了很久的攝影師,至少有四年。他拍攝了許多中國的人物、風景和建築照片。湯姆森和賴阿芳後來成為了很好的朋友,在《晚清碎影》中有一張立體照片拍了賴阿芳的影棚,並且一些文字提到了賴阿芳。

中國最早的攝影作品,居然在這個時候就有了!

A Chinese Portrait Artist, John Thomson, Hong Kong, 1869, 78 x 40.5cm

注:這張照片是在賴阿芳的影棚拍攝的,但其中的人物可能只是一個畫師。

賴阿芳出生於1839年,很巧,正好是攝影發明的時間,長大後現在廣州、香港和澳門遊走並拍攝了許多肖像、風景和城市景觀。在1859到1890年間,賴阿芳是香港最重要的攝影師,經常為名人、官員和權貴拍攝肖像。在賴阿芳建立了他的影棚之後,從1859-1880年間香港陸陸續續開了20多家影棚,這些影棚有記載大多數是因為他們在照片上的廣告和水印。幾乎所有的影棚都開在皇后大道。

根據這些影棚的集中程度和規模,我們可以斷定在19世紀晚期的時候商業攝影就已經是一個成熟的行業了。同時這也意味著在那時人們對拍照有很大的需求。而絕大多數的影棚在當時只拍肖像,但賴阿芳還兼顧風景和建築等其他形式的攝影。他僱用了一名葡萄牙攝影師,還訓練了許多畫師幫他打理影棚,然後得以四處旅行,拍攝一些人像以外的作品。後來這些作品成為了人們認識十九世紀的中國非常重要的材料,一部分賴阿芳的作品現在藏於康奈爾大學的Johnson Museum of Art。

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是,賴阿芳和湯姆遜在同一個時期以及同一活動範圍拍攝了許多照片所以這位我們對比同地點的照片提供了可能性。我有幸在康奈爾大學看到了一些賴阿芳的作品,並找到了和湯姆遜在相同位置拍攝的照片。

中國最早的攝影作品,居然在這個時候就有了!

湯姆遜和賴阿芳作品對比之一,二人拍攝的廣州大西門,左:湯姆遜,右:賴阿芳

在這個對比中,我們會窺見中西方攝影師不同的拍攝思維和邏輯。首先,我們看到湯姆遜的作品中有人,而且當時的技術不允許隨意抓拍,所以畫面中的人物一定是擺拍。有人物在畫面中,我們就可以獲得更多的信息,比如當時的居民的著裝,文化等等。除此之外人物還可以作為建築規模的參照。在湯姆遜其他的很多作品中也可以見到這類的手法。

其次,我注意到湯姆遜的作品很多都是採用了側視拍攝,而賴阿芳的作品則相對來說更多的使用了正面視角。(注:由於版權原因和部分博物館無法拍照,此處沒有放出其他對比的作品)側視的方式更利於在照片中體現空間感和頭飾,許多其他這個時期的攝影師都還只會使用正面拍攝的方法。同時,不難看出湯姆遜的機位要比賴阿芳更高一些,推測是墊了箱子以增加高度。總體來講,在透視和圖像內容的角度上,湯姆遜的觀念要比賴阿芳先進一些。同時我們也能看到湯姆遜作品的清晰度和對比度要優於賴阿芳。在細節上,湯姆遜的作品也擁有更好的處理。

在湯姆遜的書中有記載賴阿芳曾經和他討論過照片的拍攝和處理技術,但是他們的觀念非常不同。不僅僅是在風景上,人像上也有不同。舉例來說,湯姆遜在處理人像時會安排陰影出現在人物面部,以建立對比。但是賴阿芳則不喜歡陰影,因為那時的中國人認為面部有陰影是不吉利的,也讓人面相看起來不好。簡而言之,不管今天的觀眾如何評價他們的作品,但是在當時一定是有拍攝的根據何原因,無所謂絕對的好壞。

賴阿芳的影棚一直由他的子孫經營,直到二戰之前才關閉。

PS:

以上,大概就是中國攝影最原始的狀態了。主要是18世紀晚期到19世紀早期,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在商業攝影和國家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有了藝術攝影的根基,然後就有了大家熟知的何番、郎靜山等人,當然也有不太熟悉的金石聲等攝影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