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錢”“爛片”“辣眼睛”?國產影片真的已經人人唾棄了嗎?

“圈錢”“爛片”“辣眼睛”?國產影片真的已經人人唾棄了嗎?

現在的爛片層次不窮,一不小心就陷入了爛片的陷阱,那國產影片如何實現口碑與票房雙贏?

首先,演員的選擇是第一位。

流量小生雖然可以帶來粉絲群眾,但更多的受眾關注點還是在演員的演技上,演技的認可則是好口碑的關鍵。現在越來越多的導演選擇啟用新人,一來可以減少演員片酬的成本,將錢用在後期特效上,完善影片。二來也可以挖掘更多的好演員。也有很多非專科的演員演技很好,不必流量大咖差。

“圈錢”“爛片”“辣眼睛”?國產影片真的已經人人唾棄了嗎?

“圈錢”“爛片”“辣眼睛”?國產影片真的已經人人唾棄了嗎?

像出演了《我不是藥神》和《無名之輩》的章宇,不是傳統點位的小鮮肉卻依然收穫了很多粉絲的認可。無論是《我不是藥神》裡的那個“黃毛”,還是《無名之輩》裡的那個“眼鏡”,亦或是《大象席地而坐》裡的那個“於城”,章宇塑造的角色已然深入人心。

“圈錢”“爛片”“辣眼睛”?國產影片真的已經人人唾棄了嗎?

顯然,這靠的不是運氣,而是對角色的把控能力,是好的演技。

其次,劇本的選擇。

現在越來越多的IP小說改編劇本侵佔中國電影市場,小說雖然有一定的書粉基礎,但是帶來的問題也更大,一旦改編的有不符合讀者心中理想的部分,很有可能就被打上“爛片”的標記。題材劇本過於單一,很容易讓觀眾產生疲勞失去觀看興趣。電影要想獲得好口碑,不對劇情劇本做研究是不可能的。觀眾選擇的電影一方面是興趣另一方面則是想引起情感的共鳴。

“圈錢”“爛片”“辣眼睛”?國產影片真的已經人人唾棄了嗎?

這兩年好電影不是沒有,上面提到的《無名之輩》《我不是藥神》以及《狗十三》《一出好戲》等等都是在劇情上下了功夫,擺脫傳統的情情愛愛,反應現實“接地氣”,能夠引起反思和討論,又不一味的哀鳴悲情。在海外的朋友可以使用Fancat上快帆影視觀看。

“圈錢”“爛片”“辣眼睛”?國產影片真的已經人人唾棄了嗎?

最後,電影的特效和後期剪輯製作。

國產電影在特效一直都是硬傷,每次播出後少不了一番吐槽。

“圈錢”“爛片”“辣眼睛”?國產影片真的已經人人唾棄了嗎?

但是隨著國內電影市場的快速發展,一些高成本好特效的大片也是有的,《湄公河行動》《戰狼2》《紅海行動》,都屬於國內電影中數一數二的標杆了,雖然也有缺點,但是口碑上獲得了認可。

“圈錢”“爛片”“辣眼睛”?國產影片真的已經人人唾棄了嗎?

“圈錢”“爛片”“辣眼睛”?國產影片真的已經人人唾棄了嗎?

當下中國觀眾的需求究竟是什麼?流量演員顯然已經不能滿足大眾的認可,所謂投資過億,一線大咖的噱頭也只能是為宣傳準備。想讓觀眾主動走進影院獲得好口碑,還要在電影本身下功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