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理財產品需要一雙“火眼金睛”

“理財產品千千萬,選擇起來有困難。”理財是個“技術活”,如何選擇可是難倒了不少初入理財市場的年輕人和老年人。他們都有共同的問題,對許多概念混淆模糊不清,例如面對僅一字之差的銀行理財和銀保理財,很多人就難以區分清楚。

業內人士指出,銀保理財產品實質是一種保險,只是放在銀行代銷,主要有三類,分紅險、萬能險和投連險,萬能險和分紅險有保底收益,投連險不保證收益,風險相對較高。而銀行理財則是商業銀行為客戶提供的“綜合理財服務”,根據風險等級可分為五類,中低風險的一般投資債券等固收品種,高風險的會投資股票等權益類品種。

礙於人情存單“變”保單

近期,60多歲的張阿姨透露,其年前曾買過一款5年期的銀行保本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最高能達到4.6%以上。而目前銀行保本型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在2.8%至3.4%左右,且銀行理財最長封閉期也僅為365至447天上下。

經仔細閱讀“合同”後發現,此產品其實是一款銀行代銷的保險產品,張阿姨拿回家的“合同”實際是一張保單。

“對於我們普通老百姓,哪懂什麼理財產品的類型及投向。”張阿姨稱,當初原是去銀行辦理存款業務的,中途被銀行客戶經理“截和”了。

“當時該客戶經理說這款產品和存款一樣,保本且利息還比存款高,就動心了。”張阿姨表示,買此產品時,並不知道這是一款“銀保產品”,當時購買主要也是信任銀行,“銀行又跑不了,再說小城市人少,人情關係也比較重,很多人平時來往都認識。當時給我推薦產品的客戶經理算是熟人,多少也會考慮人情問題。”

利益驅使熱推“銀保產品”

理財經理為何熱推“銀保理財”?據悉,銀行銷售人員普遍是有保險銷售任務考核的。同時,銷售保險、黃金等產品的提成收入相對要比銀行理財高。融360分析師表示,“‘銀保產品’實際上是放在銀行代銷的保險產品。雖說普遍‘銀保理財’較‘銀行理財’承諾的收益高,但收益的波動性很大,收益達標率要低於銀行理財。並且,銀保理財的投資期限普遍較長,如到期之前提前取出相當於退保,手續費會非常高,還會有虧損的可能性。”

理財經理有話說

中國銀行新浦路支行理財經理滕雅靜

最近幾年,隨著金融市場的進步和發展,以及全民理財時代的開啟,大家可選擇的投資產品愈加豐富,不同品種間難免會難以區分。今天就想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銀行理財和銀保理財的特點和區別。

首先銀行自營理財是銀行作為管理人發行和管理的相關產品,而銀保理財產品是保險公司作為發行和管理方,由銀行甄選代銷的產品,這也是它們的本質區別。

從功能上區分,銀行理財為客戶提供豐富的投資組合產品,根據不同的風險偏好匹配合適的理財產品,最終實現客戶資產的增值和收益。而作為中長期的子女教育、養老儲備以及資產傳承等需求,銀保理財的年金險和終身壽險卻能起到更好的規劃功能。

從時間上區分,銀行理財提供的多為一年期以內的中短期資金產品,期限靈活,可滿足客戶對於資金週轉和中短期規劃的需求。而銀保理財產品多為中長期或者終身型產品。

建議客戶在產品選擇的時候,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以及資金的使用目的進行組合搭配購買,既能滿足資金收益又能完成家庭的長期規劃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