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7天消費增速放緩能反映零售企業哪些問題?

核心提示:

春節已過,各類銷售數據陸續出爐。要持續保持強勁的消費促增長的動力不減,無疑難度將會越來越大,自然不乏對內需消費、零售業發展唱衰之聲。

而這,也正是當前處在整體經濟結構、流通產業結構發展轉型中的我國,必須面對的現實挑戰。可以肯定的是,從國家政策方面,無疑會繼續對消費、流通發展給予有力支持,以應對消費疲軟、增長乏力等很難避免出現的挑戰。那麼,作為零售企業尤其是區域中小零售企業來講,應該如何認識與科學看待春節消費數據增速的放緩?

第一,這是當前國內整體經濟結構優化調整所經歷的必然階段;

第二,當前的國際經濟大環境下,消費刺激就是國內經濟保持活力的那條大鯰魚;

第三,消費疲軟會很難避免出現,但從國家政策層面,會積極應對支持變革中的流通經濟創新發展;

第四,基數越來越大,消費數據增速放緩,是正常的經濟現象,如果消費數據多年持續增速增長,對整體經濟結構優化調整來講,不一定是好事。

春節7天消費增速放緩能反映零售企業哪些問題?

2月10日,商務部發布了2019年春節消費數據,顯示春節黃金週(除夕至正月初六)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約10050億元,同比增長8.5%,比去年減少1.7個百分點,自2009年來首次落入個位數區間。此現象,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國內消費遇到了瓶頸,未來幾年消費增長的持續難度將會增大。

但值得注意的是,春節七天的銷售額是否能代表春節期間(臘月至正月十五)零售業整體的銷售成績,以及在基數越來越大基礎上,增長下降背後能否客觀反映宏觀經濟遭遇的挑戰?

通過與專家的交流以及查閱相關資料,筆者認為僅以春節黃金週銷售數據就說消費疲軟、經濟形勢不容樂觀是對當下我國經濟形勢、消費特點等信心不足,相反,此階段反而正是國內零售企業轉型變革的重要機遇期。

從財富證券的分析可以看出,從2015年增長達到波峰後,從2016年開始,增長就開始乏力。從波峰到波谷一目瞭然,春節消費總體呈下行趨勢。

但就春節消費增長下行來看,受很多因素制約,如隨著春節期間境外旅遊人數的大幅度增加,勢必造成在國內的消費下降。另外,節日消費“年貨”概念淡化,也是下滑的一個因素。

看法:春節黃金週增幅下降≠經濟下滑

為什麼1至10的增長快且簡單,而10到20就又更加艱難了?增長空間的大小與基數值有著直接關係,基數值越大,就越難實現快速增長。

2018年,從除夕到正月初六,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約9260億元,較2017年增長10.2%。今年春節黃金週銷售額為10050億元,也就是比去年多出了790億元。

可想而知,要想在9260億元龐大數據基礎上再實現消費大增長著實不易。其實,不論是中國整體層面的經濟增長,還是單指消費方面都已經進入了一個緩慢增長的階段。

近兩年,中國經濟都以近7%的速度在增長,對比歐洲國家少得可憐的增長數據,能保持7%的增速也儼然不錯了。但以我國前幾年動輒兩位數的經濟增速來看,7%就是顯而易見地下滑。

一方面,上述現象的出現並不能說明現下我國經濟衰敗,只是經濟發展的同比增長幅度有所下降,恰恰顯示出我國經濟發展已經走過了唯GDP增長的大拓步階段,而是迎來了有選擇性的高質量發展。暫時的數據不濟,只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待到創新性產業進入發展快車道,那麼各項經濟指標就會實現新一輪快速上揚,創造出更耀眼的經濟奇蹟。

根據財富證券近期披露的報告顯示,2019年1月份,超市板塊收益率為2.38%,高於百貨板塊0.23%和多業態零售-4.40%的收益率。同時,在商業貿易7個三級子行業中,超市板塊當前PE(市盈率=每股市價/每股收益)為所有子行業中最高,達到39.22倍(中值,歷史TTM,剔除負值,下同)。兩項數據疊加在一起表明,人們看好超市行業的預期發展,超市板塊將會是今後零售商重點發力的區域。

另一方面就是春節七天銷售數據是否就能夠代表春節期間整個的銷售情況,這還有待商榷。以時間跨度、消費習慣來說,春節黃金週數據著實不具備樣本意義,難以代表跨度長的整個春節期間零售業銷售情形。

首先是時長區間上的不一致,業內人常說零售業是一個永遠的朝陽產業,同樣,也正是因為它恆久不變的活力也決定了其多變性。零售業需要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改進商品結構、營銷策略以及供應鏈建設等。

因此,區區7天的業績不足以代表春節近50天的銷售情況,實在沒有可比性可言,比如,超市除夕夜主推半成品菜,大年初一則是以酒飲、休閒類食品為主。

河南一家區域零售龍頭企業老總說:“我們門店春節期間70%的銷售額都是在除夕前完成的,黃金週時期反而銷售業績慘淡,每天顧客少、買得又不多。”

然後,消費習慣的轉變形成了不同的消費表現。一位業內資深媒體人表示,“現在人們生活消費方式、理念、習慣發生了變化,過年支出佔比不再像過去那麼大了。單憑春節7天消費數據並不能反映宏觀經濟的趨好還是趨壞,更不能說明零售業的發展增長情況。

現在,很多消費者早在除夕前就已把年貨屯好,即使還差一些,也可以到附近超市再買一些,不會再進行大批量購買。所以除夕到初六這7天中最主要的銷售來源就是一些日常急需品和訪親盒裝禮品,而真正大爆發的購買期則是年夜前幾天。

方向:跟緊賣場定位 推進商品結構升級

雖然春節黃金週銷售數據不足以表明我國整體經濟出現下滑趨勢,但作為貼近人們需求的零售業需時刻緊隨市場變動和消費習慣的更迭而對經營定位、商品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

生鮮超市、食品超市、社區超市、超市+便利店……現在很多零售商都在推行“千店千面”,以周邊3公里或5公里的顧客畫像為依據,劃定商圈,確定目標顧客,完成門店定位。

在現今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消費者需求日趨多樣化、碎片化,所以要實現門店大規模的複製,就要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優化既有商品和有選擇地汰換商品,實現商品之間的最優組合,謀求銷量的最大化。

譬如,近200家的北京超市發門店根據不同商圈劃分出7種業態,分別是生鮮超市(中高端商品)、生活超市、社區店、便利店、綜合超市、e中心和食品超市。

而作為全國零售龍頭的永輝亦是如此,既有早些年的綠標店、紅標店之分,近些年又搭乘上新零售相繼開出超級物種、永輝生活等中高端超市,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健康綠色食品的需求。

其實,不管大環境如何變化,零售行業的市場永遠都存在,當前不妨先從自身基本功、搞好商品和服務體驗開練。(文/賴章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