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學子:兩耳須聞窗外事,方能讀好聖賢書

在濰坊濱海中學,每逢週二、週六晚上,同學們都會觀看《新聞週刊》,這項活動已經連續幾年,從未間斷,哪怕是高三年級。最近,同學們觀看的內容又新增了大型專題片《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

濰坊學子:兩耳須聞窗外事,方能讀好聖賢書

新課標要求高中階段學生應在“積累·整合”“感受·鑑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等五個方面有所發展,這其中,“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都要求學生關心當代事務、社會熱點,並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隨著新課標的推行和高考改革的逐步推進,以材料作文為主要考查形式的高中語文作文越來越關注社會現實。

其實,從恢復高考元年的“心中有話向黨說”“知識越多越反動嗎?”,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毀樹容易種樹難”“樂於助人還是悄悄走開”,再到新世紀以來的“汶川地震”“心靈的選擇”,看似毫無規律,但至少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整個命題方向都緊貼著大時代的發展脈動,投射著社會歷史的變遷。

從2017年高考“一帶一路、共享單車、空氣汙染、美麗鄉村、食品安全、移動支付”等幾個關鍵詞中,擇取二三形成關聯成文,到今年高考全國一卷,根據“世紀寶寶”“汶川地震”“精準扶貧”“網民規模”“小康社會”等所給材料,裝進“時光瓶” 留待2035年開啟,都非常明顯地反映出命題的一個方向,就是引導學生平時寫作應貼近現實生活、關注社會熱點。

濰坊學子:兩耳須聞窗外事,方能讀好聖賢書

其實,這點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早有談及,其中言道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激發寫作慾望。”換言之,就是平日為學不應只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而應“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樣,在面對上述貼緊時事熱點的命題方向時,下筆才不至於無所適從、“空言學問”、乾癟乏味。

這就要求語文教育的方向,就是平日的教與學不應單純囿於書本,而應努力拓展視野,積極參與生活、緊貼社會熱點,這樣作文才不會無話可說,或只剩下假大空。相反,為文“切於人事”、有為而發,行文才能有內容、有深度,甚至做到如明末清初大儒顧炎武所說的“有益於天下”。

讀書如果僅僅是死記硬背,“兩耳不聞窗外事”,視野只侷限於書本之內、網絡之上,表面看似乎與社會現實很近,實則已經脫離了現實,離社會現實生活越來越遠,甚至成為“書呆子”。

因此在教學中,濱海中學老師將學生的思考引導到當下紛繁多樣的社會現象上去,以豐富學生的見聞、積累鮮活的素材,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提高他們的辨別事物和思考問題的思維能力,在語文學科上促進學生的開放性、全面性發展。

濰坊學子:兩耳須聞窗外事,方能讀好聖賢書

多年來,濱海中學語文教學一直注重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突出強調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

濰坊學子:兩耳須聞窗外事,方能讀好聖賢書

在克服繁重的課業負擔的同時,堅持閱讀和觀看。語文老師們結合當前高考,編輯整理了相關主題閱讀材料——“晨讀一刻鐘”“時事熱點”“人物視點”“傳統文化”“平語近人”“我們一起走過”等,引導學生短時有效地閱讀,長期不懈的觀看。

在閱讀和觀看的過程中,按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方面分類整理,將自己蒐集到的熱點問題通過札記裝“箱”入“庫”,引導學生時刻把握著時代的脈搏,感受時代精神,培養他們分辨是非、感知語言、辯證思維的能力,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寫作積累豐富的素材。平日定期翻閱,考前強化突擊,考場靈活運用。

面對充滿挑戰的未來世界,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社會責任感,使他們能夠成為符合社會發展的新型人才,是濱海中學全體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通訊員 王環 袁志 劉媛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