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合成產品,全食物產品人體吸收度更高

想象一下,如果你創造了一種美味的飲料,它具有所有正確的風味和最佳功能因子數量的目標,但它不是為了被吸收而研發出來。消費者喝了它,可能會覺得有點解渴或滿足味蕾,但關於營養的補充卻存在偏差。

合成營養素和其他化學添加劑不容易被身體吸收和利用。目前,消費者以多種形式尋求全食物,以確保他們的便攜式飲食達到營養豐富和清潔(不含防腐劑,添加劑,合成物)的健康需求。然而,實際上很少有人每天吃多份水果和蔬菜。對於市場上研發的產品而言,有機全食物來源的功能性營養,良好和放縱的口感,以及便利性是其具備的3個關鍵發展要素,但有一個至關重要的部分,那就是“生物利用度”。消費者完全相信他們消費的東西就是品牌商所承諾提供的好處。

相比合成產品,全食物產品人體吸收度更高

作為一種飲食文化,全食物興起於西方,後來風靡於全球各地。儘量攝入保持原始狀態的食物,食用完整的食物,從而獲取全部的營養,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就是很好的案例。Virginia Dare市場營銷和消費者洞察經理Philip Caputo表示,全食物營養指在原始形式或接近原始形式的食物中攝入更多營養密集且加工較少的食物。新鮮混合或瓶裝冰沙,粉末等都是領先的全食物營養飲料。

生物利用度的概念

生物利用度指的是人體容易吸收營養物質的程度和速度。原料的製備,生熟狀態,儲存狀態,加工過程,氧化和成分相互作用等多個因素都會影響營養物質的生物利用度。

根據一項研究,幾種代謝成分會涉及到的生物利用度:

釋放物理化學膳食基質中的營養成分;

腸道消化酶活性;

腸粘膜的結合和攝取;

將營養物質通過腸壁(通過細胞,在它們之間或兩者之間)轉移到血液或淋巴循環;

系統分佈;

系統沉積(儲存);

代謝和功能使用。

人體中有上萬億的細胞,每個細胞都有自己的功能,但都需要特定的營養物質才能發揮其功能,這些營養物質包含在任意一天所消耗的食物和飲料(以及補充劑產品)中。

當攝入全部和未加工食物(如水果、蔬菜和堅果)時,其中所含的大量和微量營養素的生物利用度非常高,因為沒有任何“外來物質”可以分解和運輸。例如,生胡蘿蔔是膳食纖維的一個很好的來源,但這種纖維會因烹飪而分解並減少。然而,烹飪胡蘿蔔可以增加胡蘿蔔素的生物利用度。在這種情況下,生胡蘿蔔的大量營養物質(碳水化合物/纖維)比那些微量營養物質(β-胡蘿蔔素)更容易被人體所吸收利用,反之亦然。

合成營養素人體吸收性差

市場上全食物來源的膠囊和粉末補充劑越來越多,提供植物來源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混合其他營養物質,模仿整個食物成分以增加人體的吸收。雖然研究存在矛盾,但有證據表明合成或分離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生物利用率低於全食物。

除了葉酸(合成的)比其天然存在的葉酸(在綠葉蔬菜中發現)更好地吸收外,合成維生素和礦物質是為了模仿天然營養素在體內的作用方式而產生的化學物質。然而,大多數合成物質缺乏必要的輔酶因子和轉運蛋白來確保它們被機體識別,識別後會立即開始吸收和利用它們。合成物質被隔離並存儲在體內,直到其他輔助因素被消耗或被創造出來以得到有效利用。此外,合成維生素已被證明缺乏微量礦物質輔酶因子,引起身體消耗自身的儲備,導致這些微量礦物質的輕微缺陷。

食物營養素之間的協同作用

相反,全食物來源包含生物類黃酮、植物營養素、多酚、脂肪酸和氨基酸的混合物,這些物質共同作用使健康吸收最大化。一個基本的例子是將薑黃和黑胡椒一起食用,這可以增加薑黃素的生物利用度。

全食物主要是水果和蔬菜,通常不含穀物或堅果。一般來說,含有水溶性和熱敏感營養素的植物性食品應該生吃,以達到最大效果,而紅色,橙色和黃色植物中的許多營養成分在烹飪時變得更具生物利用度。在日常飲食中加入更多未加工食物的好處仍然存在爭議,但這種需求量卻在不斷激增,因此預計未來市場上會推出更多以原料成分為主的飲料,通過HPP和脫水等加工方法,創造出最佳保存營養的便捷包裝產品。

相比合成產品,全食物產品人體吸收度更高

大量富含有益健康植物營養素的外來水果和蔬菜的供應從未像現在這樣多,這為產品開發創造了一片高度肥沃的土地。全食物原料讓成品製造商擁有一整套維生素、礦物質和輔酶因子(生物類黃酮,異黃酮),這些輔酶因子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營養、吸收和身體識別的潛力。比如Garden of Life創新的維生素粉末產品,這一系列在整個全-未加工-食物補充劑類別中非常突出。這是一種健康的天然水果和蔬菜基料,生產溫度低於115°F,可以保留天然存在的輔酶因子,提高整個配方的生物利用度。 此外,粉末以膠囊形式運送,不含粘合劑或填料,這也提高了生物利用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