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雜談:脈浮而數不容懷疑!


經方雜談:脈浮而數不容懷疑!

《傷寒論》太陽中篇第52條:“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王蓮石《傷寒論匯注精化華》將51條與此併為一條,作:“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對於此條脈浮而數的理解,某注家說:“數者,急也,急即緊也。”這種將數與緊混同的說法,主要是拘泥於前面麻黃湯脈浮而緊而成。

日醫山田正珍認為從47-54條這7條是王叔和補入之語,宜刪。

我認為,以上兩種說法,均有商榷之處,分述於後。

將脈浮而數理解成脈浮而緊,除有意附會太陽傷寒麻黃湯的脈象以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受後世脈理的影響太深。

後世脈理有數主熱,緊主寒之說,麻黃湯證既然是“寒傷營”,怎麼會有數脈出現呢?

認為脈浮而數與“風寒表實”證不符合,所以不遺餘力,訓數為緊,竟然為了後世脈理,不顧仲景原文。

我認為脈浮而數與太陽麻黃湯證的脈陰陽俱緊並不矛盾。

緊指脈之形狀,氣勢,與緩相對;數指脈搏次數,與遲相反,因而緊與數即便是同時兼見也不足怪。

從臨床實際看,除現代醫學的傷寒病以外,體溫每升高1度,脈搏相應地增加10次。

也就是說,出了“或未發熱”的太陽傷寒證之外,凡“已發熱”者,未有不見數脈者,若以脈數為熱證,而不敢用麻黃湯,則會大大減少麻黃湯的應用機會。

臨床上見過許多發熱的患者,脈數,無漢而不渴,用麻黃湯發汗,雖不是百分之百地一汗痊癒,但沒有一例因服麻黃湯而加劇的現象。

因此我覺得脈浮而數,用麻黃湯並沒有錯,也沒必要訓數為緊。

在這裡,我們應該感謝現代醫學知識。不然,對脈浮而數仍用麻黃湯,還真的還不好解釋。

山田正珍將此條判為王叔和之語,有失草率。

山田氏否認此條為仲景原文的主要根據是有脈無證。

縱觀《傷寒論》、《金匱要略》全文,或因方略證,或因證略方,或祥於脈,或詳於證,並無定法。

經方雜談:脈浮而數不容懷疑!

正因為太陽篇第3條和太陽中篇第35條詳細論述了麻黃湯的脈證方藥,因而51條和52條論述從簡。

已詳於前,必略於後,是仲景方法的特色,不能因有脈無證,而否定非仲景原文。

山田氏斷定非仲景原文的又一根據是“仲景有仲景之語氣,叔和有叔和之方法”。

這種說法看似有理,實也有不嚴謹之處。

山田氏之意,《傷寒論》是仲景之一手寫成的,不思仲景自序有“博採眾方”之語,陶弘景、皇普謐,吳澄等醫家均認為仲景之書不全是仲景自撰,乃是廣集古聖相傳的《湯藥經法》而成,果真如此,仲景書怎能有一個特定不變的語氣?

再有,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傷寒論》,誰又能保證一定就是當初叔和整理的原樣。

有些內容不符合仲景的精神,我們能看出來就可以了,一定要說是叔和所為,證據不足。

我們將仲景說成了醫聖,醫聖不可能有錯誤,因而凡是不通順的地方,只能職責叔和了。

豈不知,我們能見到《傷寒論》全仗叔和傳經之功,現卻因功遭謗,也是在太冤了!

我們還應知道,不要說叔和之時,就在王燾作《外臺秘要》時,仲景也是與《小品》、《集驗》、《古今錄驗》、深師、崔氏、張文仲等並稱傷寒名家,不似現在獨尊仲景為醫聖。

孫真人《千金要方》大醫習業有:“需諳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範東陽、張苗、靳邵等諸經方。”

此處更是將王叔和與張仲景並列,平起平坐,因此王叔和沒必要將自己的觀點附會在一個與自己名氣相差不大的醫家的著作中。

經方雜談:脈浮而數不容懷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