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唯工博士:中醫注重勢,西醫注重形

王唯工博士:中醫注重勢,西醫注重形

其實《傷寒論》是非常好的導航地圖,張仲景不僅告訴我們,一般人收到病毒感染後,要如何扶正,回到“中和”的大道上來;

更告訴我們,如果在病毒感染之前,已有一些宿疾,又將如何補救。

一個平人,也就是本在“中和”的健康狀態,沒有偏性,車子仍在健康大道上——保持中和的體制及平衡的循環狀況。

西醫對平人的定義,重形,也就是外形。

以解剖為標準,以望診為主要手段,以看到的組織、器官之改變作為診斷的主要標準;

而一些聞診, 如血液之檢查,仍是以血液中之成分為目標,查看其與標準值相差多遠,確認是否有造成組織或器官病變之危險性。

但那只是一個 相關性的研究結果,例如血中膽固醇偏高,因為膽固醇是細胞膜的主要結構之一,所以推論血中膽固醇含量過高容易造成動脈硬化。

又因為動脈硬化被科學家推論為高血壓之重要成因,因而血中膽固醇高於平均值,就被視為造成高血壓之重要因子。

其實,血中膽固醇過高→血管硬化→高血壓,之間有兩個“→”,也就是兩個推論,都是由相關係數之研究得來。

“→”表示有較高的相關性。其實也可能是高血壓→動脈硬化→血中膽固醉升高,或者高血壓→血中膽固醇升高→動脈硬化,等等。

因為相關性並未指出因果關係。

何況目前知道的相關性,多是膽固醇過高,則血管相對硬化的比率高百分之四十,或血管硬化相對嚴重的人罹患高血壓概率多百分之五十。

這不是直接的因果關係,只是正相關而已。

所以現代西方醫學仍是以器官、組織之結構改變為其診斷重點。

血壓高是危險的,血壓高的成因則被推論為:因為組織中血管硬化。

又因膽固醇過多為構成血管硬化之主要原因,由此推論,血中膽固醇高會引起高血壓。

其中之重點在觀察到血管硬化的事實,這個形的改變可以由望來證明,眼見為實,紮實了西醫的基礎。

但是因為只重形不重勢,總是有點後知後覺。

王唯工博士:中醫注重勢,西醫注重形

何謂形勢

在進一步探討“勢”之前,我們先討論一下“勢”是什麼。

毛主席常說:“形勢大好。 ”形很容易瞭解,形就是現狀、現況,例如某公司資本額是多少、營業收入是多少,毛利是多少、淨利是多少,看報表就能得知,非常簡單。

可是做股票的高手,總是進一步看營業收入之季變化、 月變化、年變化,毛利和淨利的季變化、月變化、年變化.....這是看改變的趨勢,也就是營收、毛利、淨利變化的速度。

而做股票的最高級分析師,則要針對公司研發的投入,新產品開發之大方向,新產品開發的進度等,做進一步的分析。

由物理學的術語來看,形是指現在的位置。例如一個氣球現在停在五千米高空,這是最容易一目瞭然的。

而勢包含了營收、毛利、淨利之動態,就像是速度。

一個在五千米高空的氣球,如果每分鐘下降五米或上升五米,那麼二十小時之後,每分鐘上升五米的氣球已經到了離地面一萬多米高,而每分鐘下降五米的氣球卻已經降到了地面。

進一步看勢,是一種潛力,尚未成形,還沒能成為淨利、毛利、營利等確定的結果表現,但這些潛力會影響這些結果,改變變化之速度,用物理學的名詞比喻,就是加速度,也就是速度的變化速度。

如果一個離地五千米的氣球, 目前以每秒五米上升,而上升的速度每分鐘又增加兩米,那麼十分鐘之後,上升速度就成為每秒一百零五米, 二十小時

之後,就跑到外太空去了。

由此可見。所謂勢就是速度加速度。在分析一個公司成或任何實體時,勢與形比較起來,究竟是一樣重要還是更為重要?

形是由過去的勢所決定的,而勢又決定了未來的形。

商學或生理學,終究不是數學或物理學,沒有一個

維持正成長的公司,更沒有一個永久不退化的身體。

以上所舉例子,只是讓我們瞭解形與勢之間的關係,以進一步分解中醫與西醫在健康這個問題上、在視野或雷達上的不同之處。

這也是中西醫在根本上的不同。

西醫以大地形、大地貌為其對健康診斷的主要定位,定標。

所以當這些地標、地就有了重大改變,就知道“生病了”,再以外科為主的手段,將這些損壞或變形的器官、組織移除或修正過來。

而中醫以脈診為主要診斷手段, 以“中和”為健康的標準,當脈診看到異常,就知道生病了,或是快要生病了。

西醫的診斷方式與工具,大家經常接觸與使用,應該非常熟悉。

X光、內視鏡、核磁共振、正子掃描等所有醫學影像,都用於觀察這些內臟和組織之變形、變異,是個眼見為憑、以形取勝的醫學。

而中醫,以脈診為診察之主要工具,究竟能看到什麼呢?

脈診這個原始而古老的技藝,既奇幻又神秘,不知多少傳說、神話,圍繞著這個傳統的技藝。

但自《內經》以來,由十二經絡加三部九候,將全身分為四十四個區塊的診斷方法,已退化為二分法,只剩下陰陽而已。

如果不能正本清源,真正瞭解中醫脈診的基本架構,只在《內經》以後的文獻中打混,又怎能找到中醫精髓?

王唯工博士:中醫注重勢,西醫注重形

脈診的領悟

中醫脈診在《內經》的指導下,以現代的科技將之執行,那該是個什麼光景?

在我們研製、使用脈診儀達三十年之久後,有些心得與大家分享。

脈診是以十二經絡、三部九候為座標之全身性定位系統的。

脈診不僅以十二經絡為身體精確定位,找出各個器官、組織已經不正常的微細變化,更進而由“風”之指標看出未來趨勢——這個不平衡, 下一步將朝哪個方向發展,會有哪些後繼之病變或併發症,又有哪些新症狀即將發生......

兩千年前,張仲景所著之《傷寒論》只是應用了《內經》的部分指導,其所領悟的傷寒傳變及治法,已能體會這個精神的大要。

而在今天,有了現代化科技儀器、高解析度傳感器、數字化數據分析工具之際,我們應能更充分地發揮《內經》之指導,超越張仲景之領悟才是。


本文摘自《看懂經氣脈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