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雜談:白虎湯中粳米的作用


經方雜談:白虎湯中粳米的作用



白虎湯為“陽明經證”的主方,大渴,大煩,大熱,脈洪大被稱為白虎湯的“四大證”,是經方派和時方派均善用的方劑。

自吉益東洞和張錫純提倡石膏生用、大劑量應用以來,更是被現代臨床醫家廣泛採用。

方中粳米的意義,柯琴是這樣解釋的:“石膏辛寒,辛能解肌,寒能勝胃火,辛能走外,寒能沉內,此味兩善內外之能,故以為君。

知母苦潤,若以瀉火,稼穡做甘,寒劑得之緩其寒,苦劑得之平其苦,使二味為佐,庶大寒大苦之品,無傷損脾胃之慮也。”

《傷寒論講義》五版教材,釋白虎湯的方義:“石膏辛甘在寒清熱,知母辛苦寒滑而潤,二藥同用,可清陽明獨盛之熱,炙甘草、粳米益氣和中,並可免寒涼藥劑傷胃之弊。”

這種解釋顯然取於柯氏。

這正是《內經》“毒藥祛邪,五穀為養”的具體應用。

初本無心再做標新立異的解說,生活中的平常事,誘發了我的思考。

20世紀90年代,農村飲水問題尚未解決,仍飲用淺井水,味苦澀。

因水中多含鈣鎂等礦物質,燒水的鋁壺數月便結一層厚厚的“水鏽”,主要是水中的鈣離子因加熱而形成的鈣鹽。

一次,燒水的壺漏了,只能用做飯的鋁鍋燒水,半月的時間,鍋內也也結了一層“水鏽”,後購得了新壺,再次用燒水的鍋煮稀飯,不料飯熟之後“水鏽”全都混飯中了,不能吃了。

因悟穀米(做飯用的小米,白虎湯用粳米,同類)可使“水鏽”溶解,難怪燒水的壺用久了生“水鏽”,而做飯的鍋從來不生“水鏽”。

由此想到了白虎湯中的石膏、粳米,石膏主要成分為碳酸鈣,微溶於水,若不用粳米湯煎藥,石膏難以被吸收利用。

這麼說,粳米不僅僅是護胃,養胃,還有促進石膏吸收利用的作用,是白虎湯中不可缺少的一味。

關於白虎湯的加減,《傷寒論》有白虎加人參湯,《金匱要略》有白虎加桂枝湯,《活人書》有白虎加蒼朮湯,後世更有白虎合五苓散及白虎湯合小柴胡湯的應用。

均是石膏與粳米聯用,只有《方脈正宗》於白虎湯去粳米加竹葉芍藥,治胃家實熱,消渴善飢,或嘈雜或齒痛,這種加減法不可取。

無粳米則石膏難溶,從症候講,其所舉諸證,與粳米何妨?

經方雖產生於兩千年前,卻能暗合科學道理,絕非後世師心自用,任意取捨者所能及。

本文旨在經方學習,不涉及任何臨床治療,如有需要請聯繫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