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的下半句更是精華,卻鮮為人知!

從前離家讀書時,總看到一些戀家的室友因為想家而偷偷哭泣,他們總疑惑子曰為何看起來不想家?其實哪有不想家的人呢,子曰只不過是常常在夜裡夢見父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歸家的迫切感罷了,其實父母在的地方便是家。有句俗語這樣寫道“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簡單地說就是父母生養了我們,就算我們離家去往遠方追逐夢想,他們也是我們堅強的後盾,只要父母在世界上的另一個地方關注著我們,我們就是有根之人。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的下半句更是精華,卻鮮為人知!

其實“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還有後半句話,即“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子曰都是不敢想這個問題的,小時候自從知曉了死亡的概念後,便生出了各種假設,最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死,如果自己死去的話,父母應該會很傷心,而且自己還沒有長大,還有那麼多美景沒看,還有那麼多好吃的沒吃,還沒談過戀愛,還沒實現自己的夢想,死去多可惜……所以從那時起就比較惜命了。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的下半句更是精華,卻鮮為人知!

然後再想到這個世界上最愛我的父母的死,當時是沒法接受的,那時是出於小孩對失去雙親變成孤兒的恐懼感,那是一種存在於世界上無依無靠的深刻孤獨感,讓當時的子曰不敢假設。直到中學時看了臺灣作家三毛的《夢裡花落知多少》才稍微釋然,這本書描述了荷西死後,三毛的父母趕到海島上辦喪事的事,那天陽光正好,亮得晃人眼睛,年邁的三毛父母被太陽曬得表情紋多了些,步履緩慢的他們下車去幫忙買祭拜的花束,那背影和朱自清下車買橘子的父親背影有些相似。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的下半句更是精華,卻鮮為人知!

那時候,三毛其實是無數次想過隨荷西而去的,可是不想讓自己的父母白髮人送黑髮人,為了不讓自己的雙親傷心難過而一次又一次地壓抑了這個想法,因為她知道摯愛的死去對自己的打擊有多大,所以不想讓自己的父母也承受這種痛。在那本書裡,子曰便樹立了絕不在雙親前去世的信念。其實回望過去,我們能輕易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父母陪我們長大,而我們陪父母變老”,父母和子女間不可追,我們只要愛對方就行了。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的下半句更是精華,卻鮮為人知!

如果父母真的因為不可抗因素離我們而去,我們無論什麼年紀都會產生一種天地間無依無靠的孤獨感吧,即使我們有愛人有孩子,所以才會“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至於歸途是什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子曰覺得歸途是通往故鄉的路,故鄉之所以為故鄉,那就是已故的再也回不去的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