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田画论:书画创作本体探究——画道元气论

书画创作本体探究——画道元气论

夏绍毅

【摘要】:中国书画的创作不局限于某种物象形态的简单摹写,而着重于主体在创造行为过程中对天道元气的契合与神化。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气的论述,如庄子:“通天下一气耳。”明王廷相:“天地万物不越乎气机聚散而已。”王充:“天禀元气。”“元气者,天地之精微也。”“天之动行也,施气也,体动气乃出,物乃生焉。” “人禀元气于天。”“人禀元气而生,含气而长。”“夫人之所以生也,阴阳气也。”“人禀天地之性,怀五常之气。”宋张载:“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元者,原始,初始,根原,本根。就其物质属性而言,有根原之源,原始之因,本根之精,初始之能的意思。依此解释,气即化生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基础,也是人的肉体生命得以产生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本文从元气产生的根源出发,论述书画元气论对书画学习和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元气;气本论;画道;

云田画论:书画创作本体探究——画道元气论

巨然《 万壑松风图轴》上海博物馆藏

一、元气产生的根源。

气既是宇宙之原始形态和基本物质构成,又是万物生成的原动力,又是精神文化所赖以产生的基础和载体,而且精神文化本身也是气。这就使气在中国成为最大又最小,最具体又最玄妙,最可感又最难测,最有生命力的范畴。元气说是古人对宇宙产生和发展的一种解释,是中国哲学对宇宙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经数千年思辩的卓越成就,是宇宙本体论的一个命题。元气运行,化生天地,产生无机世界。天地交泰,化生万物,产生有机世界。人禀气而生,禀气而长,产生了生命的高级形式——人类。人类靠天地自然生存,人以取之不尽的宇宙元气为自己的养料,发展了自身,培养了自身感受美和创造美的器官,使精神世界无限丰富和充实,能够胸罗宇宙,吐纳元气,思接千古,挥洒天地,创造真力弥满,大气磅礴的艺术作品。

云田画论:书画创作本体探究——画道元气论

《雪景图》 五代北宋,巨然,绢本墨笔,纵103.6厘米,横52.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中国书画的真正奥义就在于对元气的探求和把握。

中国书画的创作不局限于某种物象形态的简单摹写,而着重于主体在创造行为过程中对天道元气的契合与神化。使主体由被动层面,从物象外表的诱惑而上升为对天地之灵的对话。使画面与主体,主体与自然相应相顺,形成无为自然的呈现状态,使绘画创造具有一种特殊的生命律动性。因此,中国书画的真正奥义就在于对气的探求和表现上,任何一个书画家对气如果没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他就不可能真正领会中国画之三昧和创造出有生命力的作品来。

书画家梅墨生说过:“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即是道——理——气论,而气为中国思想的核心词。气之一字,足以囊括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而成为解密之钥匙。说中国尚气,说中国画画气,说中国画以气为生命,似乎并不为过。”作为书画活动中的气,涉及到物理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伦理因素、哲理因素等多方面。哲理又是对物理、生理、心理、伦理诸因素的抽象与升华。具体绘画活动,又要以绘画理法为依据、为准则。理法是对哲理及其哲理所依据的物理、生理、心理、伦理如何综合运用的方法原则。如果把哲理称为宇宙元气的话,就可以把绘画作品之气称为画面元气。同时可以把与之相联系的物理、生理、心理、伦理、法理范畴的气分别称为自然真气,生命精气,书卷灵气,人品浩气,笔墨逸气。作为物质性质的元气,它可以外现外化为精神性质的气。心理之气,如:意气,喜气;伦理之气,如:正气,骨气;法理之气,如:笔气,墨气;画理之气,如:雅气,书卷气。精神性质的气又可以对物理,生理,心理因素发挥作用,创造出具有一定水准的书画作品。这种作品中的气,就如同马王堆汉墓帛画上缭绕盘旋的,正是一种仙逸之气。马踏飞燕那驾驭宇宙,驾驭空间的奔姿,正是一种精灵之气貌写万水千山的图卷可以见出天地大气。这种气虽然显示于画面,却来源于造化。却是采撷自然真气,发挥生命精气,运用书卷灵气,渗入人品浩气,注入笔墨逸气,冶炼抟制而成的称为第二自然的元气整体。我们研究元气的目的,就是要加深对元气的各种形态,本质特性的理解,以便更好地采撷元气,培养元气,运用元气,抟制元气,创作出优秀的山水作品。

云田画论:书画创作本体探究——画道元气论

三、中国书画极度重视汲取天地之精气来涵养身心。

作为书画家,要象石涛那样重视汲取天地造化之精气来涵养身心。“参天地之化育,测山川之形貌,度地土之广远,审峰嶂之疏密,识云烟之蒙昧。”使自己的身心与宇宙的大生机合和无间,进入如庄子所说“万物与我为一”的大境界。种嵘《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歌咏。”宇宙元气是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生命的源泉,灵感的源泉,美的源泉。它滋润世间万物,生生不息,运行不止,使人倾心动情,抒发出来而成为艺术作品。这是一切文艺作品产生的基本规律,说明不论气还是物,都不能直接成为文艺作品,必须通过文艺作品的作者的生命肉体,作者的心灵心源,通过心源这个器官、加工厂、思想宝库、感情薮博,把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感受,加进作者的素质修养,全部精神品格,也就是与作者全身心之气进行化合,从而成为作品中的气,化为艺术的生命。

作为书画家主观自我的气,是书画家的综合性气质,综合性能力,它包括以生理因素为基础有利于艺术创造的生命之气。以博大的认知为基础,能够融会通灵的感悟力;以深厚的人文修养为基础,空明灵透,境界超脱的人格魅力;具有傲骨刚心,高风亮节,品行高古的正大之气。源于对艺术修养的全面深湛和心性把握而达到的灵性发挥,如有神助,随机生发的应变能力。以上这些书画家主观自我之气,说白了就是一种能,一种力。这种能这种力的弥满充盈是创造出气韵生动的艺术作品的先决条件。

这种书画家主观自我之气的获得一靠先天,二靠后天。后天获得就是要加强自我修养。周易有“蒙以养正”之说。“蒙者,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唐人解释为:“能以蒙昧隐默,自养正道,乃成至圣之功。”清人石涛把蒙养一词引入他的画论:“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他在题画语中解释道:写画一道,须知有蒙养。蒙者因太古无法,养者因太朴不散。不散所养者,无法而蒙也。未曾受墨,先思其蒙;既而操笔,复审其养。思其蒙而审其养,自能开蒙而全古,自能尽变而无法,自归于蒙养之道矣。清朝就有蒙养院,经过教养除去童蒙。清松年说:“胸中学问既深,画境自然超乎凡众。”傅抱石说过:“士人之画,非多读书不可。”一点一画,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间接受学问的支配,才能臻于逸妙,况且心愈用愈灵,学愈研愈精,这才是画面的生命,试看古今山水大家,哪个是目不识丁,胸无点墨之徒。

云田画论:书画创作本体探究——画道元气论

四、书画创作是作者生命之气燃烧的轨迹。

在书画创作过程中,人的元气一方面通过全身一致的协调行动,通过人的器官诉诸纸素,化为笔墨;一方面,精神气质、思想、感情、情绪等渗入创作实践全过程,影响着作品的精神、意蕴、情趣和格调。两个方面又互相渗透、补充,共同创造出作品的艺术生命。所以人在绘画的时候,是全身心的直接参与其事,是用整个身体和灵魂进行表现。那留于纸帛之上的每一个笔触,都是作者生命之气燃烧的轨迹。

云田画论:书画创作本体探究——画道元气论

董源《笼袖骄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a

为了使“通身力奔赴腕指间”(康有为),是为了全身之力到毫端,达到笔力沉劲,笔气齐运的目的。气沉丹田,即引丹田之气。丹田在下腹部,即用下腹部帮助呼吸。这样就气长力足,感觉总有一部分气储备在那里,可以吐纳从容,控制自如,游刃有余。京剧家讲丹田气,歌唱家叫胸腹式呼吸,或叫下肋横隔膜式呼吸,即丹田用气。歌唱家要求用气息带动声音,即以气运声,就如书画家的以气运笔。以气运笔不仅是用丹田之气,还包括气血的气和精神的气,传统气功就讲这三种气。气功基本原理是用意想,意念,意守来控制气血运行,以达到涵养元气的目的。是精神的气和生理的气交融一体的内部运动,是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的充分协调。气功原理和以气运笔是相通的,书画之士多长寿是千真万确的。书画家运笔挥毫,实际起着气功作用。以气运笔不但在运而且在控,在意志和感情控制下,气才能合于笔的节奏,收到气韵兼行的效果。气在主观控制下的运行,也和气功的作用一样,可以使血液循环、心跳、呼吸,以至全身各部都和手的运笔密切配合,协调一致。感觉上好似全身之力达于笔端,其实是全身之气,是一种力的感觉,也是一种驾驭工具材料的控制力。一支松软的毛笔不仅能创造出屈铁、折钗、坠石、扛鼎的力量美,还能表现出行云、流水、游丝、当风的飘逸之美,其关键在于控气自如的以气运笔。

人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性格个性等全部精神世界、心理现象都是以人的生理为基础的人脑的机能。人的精神世界,或叫精神方面的气在创作实践中具有重要决定意义。因为它是绘画这一精神产品的一种特殊原料,不管画家笔下描绘的山川草木、人物动物,它们都是禀气于人,都是由于得了人的元气才具有生命。生命元气的强弱取决于人的主体的各个要素,如健康状况、年龄老少、性别等都影响生命精气的强弱,影响到作品的面貌。身体健康,精力旺盛的画家其作品容易神充气足。沈石田点苔必待天朗气清,精力弥满时为之。齐白石,李苦禅等人临终前的作品已见气散神弱。儿童画之天真烂漫及至成人无法再现。庄子之“挥斥八极,磅礴万物”的逍遥气概;曹操之“东临谒石,以观沧海”;李白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苏东坡之“大江东去浪陶尽千古风流人物”;陆游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之“醉里挑灯看剑”;岳飞之“怒发冲冠”,表现大丈夫气之例子不胜枚举。苏轼曾说过:“古来画师非俗士。”“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致,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粝刍秣,无一点俊发气。”雅与俗是有无书卷气的分界。书卷灵气取决于画家的学问修养及其道德品质。儿童只有天真稚气,而无书卷气。没有经过训练的农民画只有乡土气,而无书卷气。为名利所囿取媚于人的画,满纸俗气、浊气。学养较高之人的画,充满清气。

云田画论:书画创作本体探究——画道元气论

黄公望《丹崖玉树图》 故宫博物院藏

明唐志契把“气韵生动”改称“气运生动”,就是强调以气力、气机、气势的生发来运用笔墨。只有以气运笔,生发出的才是光彩照人的艺术效果。清代松年在《颐园论画》中就说:“以笔墨运气力,以气力驱笔墨,以笔墨生精采。”清沈宗骞对以气运笔的状态作过描写:“机神所到,无事迟回顾虑,以其出于天也。其不可遏也,如箭弩之离弦,其不可测也,如震雷之出地。前乎此者,杳不知其所自起;后乎此者,杳不知其所由终。不前不后,恰值其时,兴与机会,则可遇而不可求之杰作成焉。……天人合发,应乎而得,因无待于筹画,而亦非筹画之所能得也。”符载曾描述张璪作画时意气抒发所产生的神韵效果:“员外居中,箕生鼓气,神机始发。其骇人也,若流电激空,惊飙戾天。摧挫斡掣,撝霍瞥列。毫飞墨喷,摔掌如裂,离合徜恍,忽生怪状。及其终也,则松鳞皴,石巉岩,水湛湛,云窈渺。投笔而起,为之四顾,若雷雨之澄霁,见万物之性情。”这是一种精神被升华到高度集中状态,心中有种强烈的气机向外喷涌。气壮,意明,技高在艺术传达中挥毫自如,得心应手,一气呵成,已非人工机巧,而属神与物游,达于天然的境界。这就说明中国绘画表现的本质在于以气以力贯注于笔墨,“有气谓之活笔,笔活,画成时亦成活画。”

中国画讲究写,其实写的特点就在于寓气力于笔中,精神专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笔随意转,心随笔运,取象自如,笔着纸上,象应神全,从而在画面生发出气韵神采。舒士俊先生在论笔墨之气文章中,非常重视元气的活性机制。引用石涛的话:“其用笔极重处却须飞提纸上,消去猛气,所以忽浓忽淡,虚而灵,空而妙。”就是要适当处理提按、快慢、刚柔、轻重、浓淡、干湿等相互关系,以增加画面艺术感染力。南宋姜夔曾点明:“点画振动是书画用笔求活的法门。”吴弗之先生曾指出笔墨之迹既要着纸,又要离纸。这就是要求有弹性,笔墨不可僵卧纸上。一味笔笔求厚实,必成呆木;若笔笔灵动,恐难避花俏之嫌,会入小家气,又要求处理好灵动与厚实的关系,达到恰到好处的笔墨技巧费一日之功。

中国书画强调炼笔,就是要训练筋肉技巧,对某一点画,某一笔路反复操运、修炼。先由形式上的重复,再进入内在气质上的重复,由笔路清晰而渐至气息醇厚。以求最终局部与整体内在气息上的贯通一致,使个体节奏融会为整体生命的律动,由筋肉功夫的死炼过渡到艺术创作中的下意识动作,目的就在于使元气贯注画面之间。

云田画论:书画创作本体探究——画道元气论

黄公望 《虞山一览图》

五、绘画的本体是画道,是画理与画气的合一。

绘画的本体是画道,是画理与画气的合一。书画家通过理性的深化,转化为高级的直觉,达到气性的充足与灵明,即以理化气。同时通过充分的修道养气功夫,使自己的气性达到极高度的灵明,在直觉中深刻把握事物的理性规律,即以气化理。有理无气,其画死;有气无理,其画滥。死画无气,实亦无理,滥画无理,实亦无气。书画家既要明理,又要养气。经反复地以气化理又以理化气,以达到深湛的养悟境界,自然理气互化。达到以理性作画,其气自然盈足,以意气作画,画理亦在其中的理气合一之境。如王原祁说的:“作画以理气趣兼到为重。”作为书画家要道技兼进,理气双修,方能立高看远,由道贯法,理通技精,气盈神足,事半功倍,走向成功。

云田画论:书画创作本体探究——画道元气论

倪瓒 《六君子图》

人们常以真力弥满、元气淋漓形容画的高妙。杜甫有诗句:“元气淋漓障尤湿”。吴昌硕有诗云:“墨池点破秋冥冥,苦铁画气不画形。”他有很多有关气的语句:“瘦蛟午臂下,清气入五脏。”“沦波洗两眼,豪气郁难吐。”“醉来气益壮,吐向苔纸上。”“捐除喜怒去芥蒂,逸气勃勃生襟胸。”“自笑春风笔底温,尚留清气满乾坤。”“梦痕诗人养浩气,道我笔气齐幽燕。”“法疑草圣传,气夺天池放。”对书画作品中的元气,书法家熊秉明先生作过这样的定义:“这里的气,具体来说,是指笔在白底上的交织组合,给观者视觉上幻构出的‘动感’,使人觉得有一股脉流在全幅周行波动,逶迤回荡。”画面之气的获得如吴昌硕所说:“得天地之奇气,摄古人之精华,养内心之元神,运奇气元神于笔端,留迹象于纸上。”如舒士俊所说:“中国笔墨所具有的气,既与宇宙造化的苍茫浑厚之气相通,又与呼吸吐纳之气相谐,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内涵。”它要求书画家在笔墨修炼之中能将痛快与沉着,动与静,遒与婉,劲与逸,雄与浑,苍与润,黑与白,实与虚等诸多相反相成的因素熔铸于一炉,还要求在笔墨挥洒之中不知不觉流露出作者特具的至性至情。

有人把书画创作称为:腾踔万象,午道园成。是说书画家创作是在运用天地运动的规律,调遣运筹世间万象。以圆满的艺术形式,实现对天地之道的表现。这就要求书画家一动笔就要内蕴天地英气,显示气息,神采韵味,表现出画家与宇宙自然共节奏,同呼吸,生生不息的和谐优美的状态。

中国书画非常重视气机流畅的一气贯之,它指书画家技法精熟以后自然而然写成的前后贯通的气势。即点画之间有承接,有呼应,结成字,写成行,缀成幅,以一气而贯成,使精神连贯,团结。清朱和羹《临池心解》说:“作书贵一气贯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一片,方为尽善尽美。即此推之,数字,数行,数十行,总在精神团结,神不外散。”强调笔墨结构中的气脉气机为机制,强调条理,脉络,贯气,顺畅,这是中国书画的优良传统。清沈宗骞说到:“夫条理,即是生气之可见者。乱草堆柴,惟无生生气,故无条理。山石之脉络亦猶是也。天以生气成之,画以笔墨取之,必得笔墨性情之生气与天地之生气合并而出之,于极繁乱之中,仍不失其为条贯者,方是善画。故必先有成意于胸中,而后斟酌其轻重多寡,疏密浓淡,能有一气呵成之势,方有一丝不紊之妙。”“条、理、脉、络四者,乃作画之最要。条者,统所合而分之不使纷散也;理者,节所乱而整之不使倚侧也;脉则贯之隐而不见者,所谓灰线也;络则贯之显而可见者,所谓纲目也。”郑板桥论画说:“古之善画者,大都以造物为师,天之所生,即吾之所画,总需一块元气团结而成。”因此元气内敛,抟气为神,是讲究画面元气的重要方面。

云田画论:书画创作本体探究——画道元气论

倪瓒《溪山访友图》

六、结语

总之,书画创作要强调创造画面元气的最佳状态,要达到元气充盈,不竭、不枯;元气雄强,不痴、不弱;元气浑圆,不散、不漫;元气合序,不紊、不乱;元气流畅,不滞、不断;元气空灵,不腻、不僵;元气静定,不浮、不躁。我们研究元气论,就是要认清元气论整体及各个组成要素的内涵,认清它对书画学习和创作的重要性。吸纳宇宙真气,锻炼培养生命精气、书卷灵气、人品浩气、笔墨逸气,抟制画面元气,创作出气韵生动的艺术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