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间婚嫁民俗:你不知道的那些奇怪习俗(下)

古代民间婚嫁民俗:你不知道的那些奇怪习俗(下)

外婚制产生于什么时期?

外婚制是指同一氏族内男女禁止通婚,只能在外氏族男女间选择配偶的婚姻制度,又称“族外婚”。外婚制最早产生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

外婚制的起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但大多数人认为外婚制是为了避免血亲婚配的危害而产生外婚制是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从血缘集团内的群婚发展而来的,它始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在父系社会时正式形成,之后被“对偶婚”所代替。

古代民间婚嫁民俗:你不知道的那些奇怪习俗(下)

外婚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最早期的外婚制是一个部落分为两个部分,两个部分的人只能与对方的异性通婚。由于人口增殖,氏族扩大和分化,原始社会后期开始出现近亲集团之间的通婚,而各近亲集团则实行外婚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鄂温克族一直实行

严格的氏族外婚制

外婚制规定氏族成员只能在所属的集团之外选择配偶。这种情况因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和地区而异。在原始社会中,族外婚制是氏族组织普遍实行的婚姻制度,它规定同一氏族的男女不得互为配偶。中国古代一直实行严格的同姓不婚制,后改为同宗共姓不得为婚

古代民间婚嫁民俗:你不知道的那些奇怪习俗(下)

古代民间婚嫁民俗:你不知道的那些奇怪习俗(下)

关于妻姊妹婚的最早记载是什么?

妻姊妹婚多出现在一夫多妻制社会中,是指男子同时以两个或多个姊妹为配偶,或者在妻子去世后续娶其姊妹的行为或习俗。中国最早记载的妻姊妹婚是舜帝同时娶尧的二女娥皇、女英为妃。在400多年前,尧见舜德才兼备,为人正直,为民办事任劳任怨,深得人心,便将其首领的位置禅让给舜,并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为妻。

入妻姊妹婚在母系制后期开始流行,是原始社会群婚的一种残余形式,在阶级社会中长期保留

历朝历代都有相关事例。春秋战国时期,妻姊妹婚多发生在诸侯之中,诸侯婚姻经常为姐妹同嫁一夫。《尔雅·释亲》曾记载“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姒,后生为娣”。到后来这一传统又变化成以同姓宗女陪嫁,称为媵。赵飞燕与赵合德、大周后与小周后都是后世比较著名的姊妹同嫁一夫。清朝后宫中孝惠章皇后和顺治帝的皇后淑惠妃、珍妃与瑾妃等都是姐妹关系。独龙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在固定的通婚集团之内,几个姊妹可同时或先后共嫁一夫,也有因妻子不育而娶妻妹,或妻死续娶妻妹的,在妻妺还未达到婚龄时,男子则送刀、布、猪、牛等为定礼,待其成年后再娶。我国的南方地区的景颇族、苗族和北方的维吾尔族的男子曾经有娶亡妻的未婚姊妹为妻的习俗。

古代民间婚嫁民俗:你不知道的那些奇怪习俗(下)

“不跑不是好媳妇”是哪一种婚姻习俗?

“不跑不是好媳妇”及“三回九转”都是“不落夫家婚”的俗称。“不落夫家婚”是指已出

嫁的女子,除节日喜庆丈夫专程接以外,婚后生育以前不能在夫家住,女子只有有了身孕才住在不落夫家婚”是指丈夫在举行结婚仪式后,当天或过二三天后即返回娘家,不在夫家居住。回娘家的期限短则一二年,长的会达到七八年至二十年以上,只有在女方怀孕的时候才会回到夫家居住。已婚女子在长住娘家期间,保持和婚前一样的自由度,要作为娘家的成员与父兄起参加劳动,可以自由与男子交往乃至发生性关系,生儿育女。夫家会在农忙、节日或夫家办婚丧等事的时候,派人携带礼物接妻子到夫家居住数日或半月,然后再将其送回娘家。妻子在夫家居住的时候,夫家往往要以宾客的身份相待。 这一婚姻制度在中国壮、苗、瑶、黎、侗、水、彝、布依、哈尼、普米、仫佬、毛南等民族的部分地区流行。这种习俗多与婚前社交自由和盛行早婚等习俗并存 在这些少数民族中,新郎接妻子的时候往往有接几次逃回几次的习俗,谚语称之为“不跑不是好媳妇”、“三回九转”等,各民族表现形式与程度不一。

古代民间婚嫁民俗:你不知道的那些奇怪习俗(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