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寺”和“廟”的區別其實是非常大的,但是現在的人絕大多數已經搞不清楚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了。

佛教傳入中國已經有近2000年的歷史了,佛教在中華大地上能夠深深紮下根,並且枝繁葉茂,綿綿不絕,與遍佈九州的寺院有很大的關係。在清朝之前,寺院並不僅僅是禮佛的所在,也是教育的所在。這個傳統今天在泰國還仍然保持著,泰國很多的男孩在成年之前,都要到寺院出家幾年,其實這幾年就是去接受教育的。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寺”在古代是專指皇帝的行政機構的,我們經常在文學作品中看到“大理寺”,大理寺是幹什麼的呢?大理寺在中國古代是掌管審讞平反刑獄的官署。最早是從北齊開始設立,以後歷代王朝都延用其制,直至清朝。稱為“寺”的機構還有:鴻臚寺(掌賓客及兇儀之事。領典客、司儀二署)、太常寺(掌管禮樂的最高行政機關)、光祿寺(掌管朝廷祭享、筵席及宮中膳羞的機構)、太僕寺(掌管皇家車馬儀仗的機構)。

“寺”在古代漢語裡有“持續,相續”的意思。意思是說,皇帝設立的這個機構是個永久性的機構,不是臨時性的機構,是要國祚綿綿、代代延續下去的,這就稱“寺”。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倍受歷代王朝重視,認為佛教的思想有利於國家統治,並且對民眾有教化作用,因此中國的皇帝把教授佛法並且供僧團居住、學習、修行的場所稱為“寺”,希望這個場所能夠永久的存在下去。所以寺是辦事的機關,教育的機構。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永平十年,漢明帝派特使把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法師迎請到了中國,開始就是鴻臚寺負責接待的。後來因為佛教受到朝野普遍的歡迎,就把兩位法師留在了中國。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西面,按天竺僧伽藍摩(該梵語的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樣式為這兩位印度僧人建造了一些房屋,這些房屋依照當時的習慣,也被東漢王朝稱為“寺”。因為寺內的經書是用白馬馱來的,朝廷便將其命名為“白馬寺”。這樣,洛陽的白馬寺就成為中國的第一座佛寺。白馬寺是當時朝廷直屬的行政機構。它的目的就是翻譯經典,再一個就是指導大眾共同修行。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的稱謂越來越少,而逐漸演變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

歷史上的佛寺,相當於現在的大學,它的目的是普及教育。佛寺裡面有藏經樓,起到了現在公共圖書館的作用。裡面不單單佛教經典,儒家道家的經典都有收藏。很多讀書人,象王陽明、朱熹、范仲淹這些大儒,都曾長時間在寺院裡掛單讀書。而且寺院定期有佛法的講座,當地老百姓都可以去聽,這是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也是大眾共同修行的一個場所。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廟”是中國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廟”在中國的歷史可能比“寺”更長遠,它是中國人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故又稱為“宗廟”。《禮祀·祭法》中說:“天子至士,皆有宗廟”、“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在古代,“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廟”。漢代以後,廟逐漸成為祭祀中國的一切聖賢、神靈的處所,象大家都知道的:孔廟、武侯廟、關帝廟、嶽王廟、龍王廟、孟姜女廟、屈原廟、媽祖廟、山神廟、土地廟、城隍廟等等。我們沒有聽說供關帝的叫“關帝寺”的。因為功能不一樣,所以稱謂也就不一樣。

另外,皇宮的前殿也稱為廟,所以朝廷也稱為“廟堂”、“廟廊”。如宋代著名文學家范仲淹就有名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瞭解了“寺”和“廟”的不同,就應該明白我們去寺院其實是去學習的,不是祈求神明保佑的,也就應該明白,去寺院並不是去從事什麼迷信活動,寺院是開啟人的智慧的地方。 學佛之人,首先要自己明白這個道理。



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穿過古道,走進寺廟。
在氤氳的香爐面前,虔誠膜拜;
在幽淡的檀香味中,尋覓清淨;
在縹緲的木魚聲裡,擱淺紛擾。
眼前千姿百態的佛像,
莊重,慈悲,寧靜,
讓你的靈魂慢了下來。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破山寺後禪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
從常建的詩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古寺中的寧靜、清幽而又莊重的氛圍,很多人穿過古道,走進寺廟進行虔誠的膜拜,然而,有多少人瞭解寺廟的佈局呢?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中國傳統寺廟的佈局。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寺廟朝向】
中國大部分寺廟都是坐北朝南的,只有個別的寺廟朝向特殊,如:
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門面朝正西;
②西藏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東;
③北京的大覺寺向東。
下面不做特殊說明,默認寺廟朝向為:坐北朝南。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寺廟佈局】
大雄寶殿為寺廟中心主體建築。
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毗(pí)盧殿或藏(zàng)經樓(閣)、方丈院等。
一、山門
一入寺院,便是三門殿,也稱“山門”。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佛寺一般多建於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門叫“山門”,又稱“三門”,一般由並列的三扇門組成。中間一扇大門,兩旁兩扇小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總稱“三解脫門”。(中門:空門;東:無相門;西:無作門)
許多寺院將山門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間那座大門蓋成殿堂式,叫“山門殿”。殿內塑有兩尊金剛力士像,形貌雄偉,怒目想向,手持金剛杵以鎮懾妖魔鬼怪。左邊的力士怒目張口,右邊的力士怒顏閉唇。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在後期的某些中國佛寺內,金剛力士又換成了“哼哈二將”,那是受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影響的緣故。(閉嘴吧的是“哼”將,張嘴巴的是“哈”將)
寺院的門檻絕對不要踩,非常罪過。
進寺院時,走哪個門就看你在哪個門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間門而走邊門表示謙卑、不功高我慢。在左邊就走左門,先邁左腳;在右邊就走右門,先邁右腳。進寺禮拜或參觀一般以順時針方向走就可以。因為在古印度以順時針右繞為吉祥。

二、鐘樓、鼓樓
進山門之後,有鍾、鼓二樓相對。左(東)為鐘樓,右(西)為鼓樓。一般早晨先敲鐘,以鼓相應;傍晚則先擊鼓,以鐘相應。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鐘樓懸有洪鐘。有的寺院鐘下供奉地藏(zàng)菩薩,道明為其左脅侍,閔公為其右脅(xié)侍(shì)。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鼓樓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qié)藍神關羽,關平為其左脅侍,周倉為其右脅侍。
三、天王殿
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進山門之後,兩旁的鐘樓、鼓樓和中間的天王殿構成寺廟的第一重院落。天王殿有三個重要元素:彌勒佛、四大天王、韋馱菩薩。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彌勒佛
天王殿正中為袒胸露腹的大肚彌勒佛,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既定接棒人(“豎三世”裡的“將來佛”,準確的應當叫“彌勒菩薩”才對。由於他還沒有交班,所以還沒有成“佛”,要等釋迦牟尼寂滅後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才降臨人間,正式升為彌勒佛。)。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彌勒菩薩經常被塑成:和藹慈祥、滿面笑容、豁達大度、坦胸露腹的慈愛形像,常被稱為笑佛、歡喜佛、大肚彌勒佛。代表的是生平等心,呈喜悅相。
四大天王
彌勒佛的兩側有四大天王護衛(注:不是四大金剛)佛教裡的四大天王和《封神榜》裡的不一樣,佛教的四大天王不叫魔禮青,魔禮海,魔禮紅,魔禮壽。他們分別是:
東方持國天王:身青色,名提多羅吒(zhā),手拿寶珠,有的說拿大刀,有的說拿琵琶。統率毗(pí)舍闍(dū)(癲狂鬼)。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西方增長天王:身紫色,有的說青色,名毗(pí)流馱(tuó)迦(jiā),手拿金剛杵(chǔ),有的說拿劍,統率鳩(jiū)盤荼(tú)和餓鬼。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南方廣目天王:身肉色,名毗(pí)流博叉,手持龍(好像也有持蛇的),統率臭餓鬼。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北方多聞天王:身青黑色,名毗(pí)沙門,一手持傘,一手持銀鼠(神鼠)。也有手託寶塔的。統率夜叉,羅剎等。在佛教裡托塔天王和多聞天王是一個人,是哪吒父親,在《西遊記》和《封神榜》被改成兩人了。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中國人將四大天王漢化,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說“四大天王”是“佳夢關魔家四兄弟”,其實是中國人的創造,並非是佛經中的記載,只是小說內容而已。
東方持國天王(魔禮海):掌碧玉琵琶一面——職“調”(琵琶可以“調”音,取諧音)
南方增長天王(魔禮青):掌青光寶劍一口——職“風”(因寶劍“鋒”利,取諧音)
西方廣目天王(魔禮壽):紫金花狐貂(白鼠)——職“順”(貂皮摸著手“順”,取諧音。與佛教的有區別了。佛教裡廣目天王手裡拿的是“龍”,或者“蛇”。)
北方多聞天王(魔禮紅):掌混元珠傘一把——職“雨”(有“雨”傘一把,取諧音。與佛教有區別了。佛教裡多聞天王一手拿傘,一手拿“銀鼠”或“寶塔”。)
韋馱菩薩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彌勒佛身後大屏風背面為神將韋馱。韋馱又叫韋琨、韋馱天、韋馱菩薩,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將之首,是佛教護法神。韋馱背對彌勒佛,面向大雄寶殿,降魔伏鬼,保護佛法。該像為立像兩足平立,十指合掌,杵的位置則很有講究:

如果韋陀杵扛在肩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大的寺廟,可以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三天;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如果韋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這個寺廟是中等規模寺廟,可以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一天;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如果韋陀杵拄在地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小寺廟,不能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
四、大雄寶殿

寺廟中心主體建築。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寶殿就是正殿,也有稱為大殿的。大雄寶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築,也是僧眾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大雄寶殿前大院正中擺放著一個大寶鼎,通常刻有該寺寺名。其北則擺放有燃香供佛的大香爐。殿前各有旗杆一對,旗杆頂部各有一個幡鬥,有的還設一對雕龍柱或一對玲瓏塔。殿內佛像前張掛著許多經幡、歡門及各種法器,使大雄寶殿顯得莊嚴肅穆,令人肅然起敬。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大雄寶殿中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號。“大”者,是包含萬有的意思;“雄”者,是攝伏群魔的意思。因為釋迦牟尼佛具足圓覺智慧,能雄鎮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稱他為“大雄”。寶殿的“寶”,是指佛法僧三寶。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一般殿堂為三開間,大雄寶殿則為九五開間,象徵如同帝王的“九五之尊”。供奉佛祖釋迦牟尼,有一、三、五、七尊不同。

1、一尊佛: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大雄寶殿中的釋迦牟尼佛像主要有三種造型姿勢:
第一種坐佛。左手橫置左足上,右手直伸下垂,名為“成道像”。
或者:左手橫置左足上,右手各上屈指作環形名,這是“說法相”。
第二種立佛。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這名為“栴(zhān)檀(tán)佛像”。

第三種是臥像。釋迦牟尼涅像。釋迦牟尼入寂錢向眾弟子最後一次說法像。臥像四周大多塑有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像。
2、三尊佛:
有“三身佛”、“橫三世”與“豎三世”之分。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①“三身佛”:釋迦牟尼佛的三種化身;
中尊是法身佛:毗盧遮那佛

左尊為報身佛:盧舍那佛
右尊為應身佛:釋迦牟尼佛
②“豎三世”:是按時間先後排列的;
中間為釋迦牟尼,為現世佛
左邊(東)為釋迦牟尼的老師“燃燈佛”,亦稱“過去佛”
右邊(西)為“彌勒佛”,釋迦牟尼弟子,亦是法嗣,也稱“未來佛”
③“橫三世”:是按空間、地域劃分勢力範圍;
中間為婆娑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左側為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
右側是西方極樂世界教阿彌陀佛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3、五方佛:
供五尊佛的通稱東西南北中五方佛。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中央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佛);佛身顏色:白色。代表意義:自性清淨;所轉煩惱:無明煩惱; 所成佛智:法界體性智。大日如來(毗盧遮那佛)為密宗金剛界五方如來之首,代表五佛五智中的法界體性智,也是三身佛中的法身佛。

東方不動(身)佛;佛身顏色:藍色。代表意義:法性不變;所轉煩惱:嗔(chēn)心;所成佛智:大圓鏡智。
南方寶生佛;佛身顏色:金黃色。代表意義:增益行願;所轉煩惱:我慢;所成佛智:平等性智。
西方阿彌陀佛:佛身顏色:紅色。代表意義:平和安適;所轉煩惱:貪慾;所成佛智:妙觀察智。
北方不空成就佛:佛身顏色:綠色。代表意義:一切成就;所轉煩惱:嫉妒;所成佛智:成所作智。
4、七尊佛:
供七尊佛的是包括釋迦牟尼之前的六佛。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過去七佛,又稱原始七佛,佛經記載娑婆世界過去曾有七佛,而釋迦牟尼(Sakyamuni)是最後一位。在他之前還有先出世的六佛(從左往右,即從東向西):①迦葉佛、②拘留孫佛、③屍棄佛、④毗婆尸佛、⑤毗舍浮佛、⑥拘那舍尼佛、⑦釋迦牟尼。
前三佛為過去莊嚴劫千佛的三佛,後四佛為現在賢劫千佛的四佛。
過去七佛,是在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前的過去六位佛,加上釋迦牟尼佛是過去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度眾的七位佛陀。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殿內兩側多塑十八羅漢或二十諸天。此外,寺中常供奉的還有菩薩。菩薩中,屬文殊、普賢、觀音、地藏(zàng)菩薩最為著名。中國的四大名山五臺山、峨眉山、普陀山、九華山則分別為文殊、普賢、觀音、地藏(zàng)菩薩的道場,這也是中國特色!
殿堂內的陳設也業已中國化,如殿外的照壁、牌坊、石獅、經幢、香爐、寶鼎、雲板、臺座、石燈、祭臺、幡杆(藏(zàng)傳有風馬旗等);殿內的歡門、經幡、長明燈、供養臺、供具、鐘鼓、木魚、磬、燭檠、蒲團等。
5、十八羅漢(或二十諸天、十二圓覺)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大殿兩側多供奉有十八羅漢、二十諸天或十二圓覺像。不過,大多數都為十八羅漢像。兩側各九尊羅漢。
6、三大士(或者大型海島觀音)
在正殿佛像背後,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薩像。一般是文殊、普賢、觀音三大士之像,文殊騎獅子,普賢騎六牙白象,觀音騎龍(或金毛吼)。
海島觀音像:有些寺院於大殿面前修海島,面北而設觀音像,立海島上,觀音右手據楊柳,左手託淨瓶。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文殊菩薩:右手持智慧劍,左手持的蓮花上放置般若,騎乘獅子。比喻以智慧利劍斬斷煩惱,以獅吼威風震懾魔怨。應化道場為山西五臺山。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普賢菩薩:頭戴五佛金冠,身披袈裟,手執如意,神態莊重,坐騎為六牙白象。應化道場為峨眉山。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7、東西配殿
規模較大的佛寺在大雄寶殿兩旁還有東西配殿。

伽藍殿,大殿的東邊配殿一般是伽藍殿。以伽藍菩薩(關公)形象為代表。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祖師殿,在大殿西側,以禪宗寺院最常見。供奉各宗派自己的初代祖師,或歷代於本宗有發揚之功的先德。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五、四堂
指法堂、照堂、經堂與講堂。一些大型叢林都會有法堂和照堂,置於大雄寶殿之後。

1、法堂:
為禪門演說佛法的地方。法堂內佛像已不是主體,不少佛寺不設講堂,一般就在大雄寶殿誦讀經書或舉行佛教儀式。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法堂的中央設一座臺,安放案桌(講臺)和法座,臺下設香案,兩側是聽法席。法座背後有一個大的屏風,常常有獅子吼圖。因為佛教常以佛說法比喻為獅子吼。

2、照堂: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在法堂之後,兩堂實際上為一座建築物的前後兩個部分,前者為法堂,後者為照堂。寺廟的“主持”如果事情多,就由級別次一等的首座主持說法,因此不在僧堂(法堂)而在照堂進行,因此設法座。此地在僧堂之後,光線不太好,因此取名“照堂”,希望陽光(佛光)普照之意。這裡也是寺廟管理人員如首座向僧人發佈消息、處理事務之所。

3、講堂: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亦位於大雄寶殿之後。講堂也是講說佛經的地方。中小型寺院沒有法堂,就以講堂代替法堂。如果有法堂,那麼講堂就置於法堂兩側的廂房內,或者安排在佛殿和法堂之間兩跨院之中。寺院是演說佛經、唸經、皈依力戒之所。
4、經堂: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為藏(zàng)經之堂和僧眾唸經之所。它與藏(zàng)經樓不同。藏(zàng)經樓是寺院圖書館,用以儲藏(cáng)寺院內一切圖書。藏(zàng)經樓則專門儲藏(cáng)佛教經典,《華嚴經》曰:“自歸於法,願與眾生;深入經藏(zàng),智慧如海”。漢式“經堂”與藏(zàng)式的“大經堂”也有所不同。喇嘛廟裡大經堂類似漢式的“法堂”,是高僧說法之所。置於寺內主要位置,開間九到十間,高敞,宏大,可容納2000多人聽講。

六、四臺
指樂臺、拜臺、高臺、戒臺四大臺,皆為高臺。四臺名稱不同,功能亦有重合。一般寺院只會建其中一種,而兼其它幾種功能。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1、戒臺:一般稱戒壇,古印度叫“曼陀羅”,中文譯為“壇”。壇建在寺院內地勢較高處,臺子也較高,為僧眾受戒之所。漢式寺院的壇場則建在寺院內空曠之處。凡是禪宗律宗寺院,皆在戒臺前立一石碑,上書“禁葷酒入山門”,稱“戒壇石”。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2、樂臺與拜臺:樂臺俗稱“月臺”,有的送佛教派又稱“拜臺”,是寺中在佛前舉行宗教儀式時,用來演奏佛教音樂的地方。一般建在大雄寶殿之前,其高度與大雄寶殿的須彌座相平。開間一般是三到五間,形狀為方形。正面設一臺階。古剎的東西兩側還有兩部臺階。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3、高臺:在寺院獨立處建臺,該一般在丈二。臺上建合院房舍或一組殿宇,是寺內極其尊貴處。主要用來供奉寺內主要佛像,如銀川海寶寺,洛陽白馬寺。唐玄奘曾在白馬寺高臺內翻譯由印度帶來的佛經。
七、羅漢堂
羅漢是釋迦摩尼的弟子,男性僧人。又名阿羅漢,意譯為“殺賊”、“不生”等,為明智應禮之人。佛教有的寺院設有羅漢堂,有的還單獨建有羅漢院。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寺院供奉的羅漢有多種:最常見的有十八羅漢、十六羅漢和五百羅漢。唯有大型寺院方建,也往往是該寺最有華彩之處,如蘇州的西園寺,北京西山的碧雲寺,四川成都的寶光寺,上海的龍華寺,武漢的歸元寺,昆明的筇竹寺等。
八、禪房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又稱禪屋、禪居、禪堂。禪宗寺院以“禪那”為宗旨。“禪那”意謂“思維”或“靜思”,也就是需要安靜地思考問題,這就需要靜居之處,這就產生了禪房。禪房一般在寺院的後部或方丈室附近,修禪人居住之所。
九、監院、方丈院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監院是寺院的總管,地位僅次於方丈。早期的寺院兩者的區別在於:方丈是德高望重學問高深的僧人,該寺院的精神領袖;監院是該寺院的最高行政長官,寺院的實際管理者。唐代以後,對監院的選拔往往既強調有學問、懂佛法,又能認真辦事的僧人來充當,監院與方丈的職責開始混同。
十、大齋堂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佛教提倡眾生平等,僧人不管地位高低都集體就餐,決不能分散就食,所以眾僧人就食處稱之為“大齋堂”。
十一、藏經樓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有名的寺院大都建有藏(zàng)經閣,位置在佛寺最後一個院落,常為一座兩、三層的閣樓,作為儲藏(cáng)佛經之用。在藏(zàng)經閣的兩側,設有配樓或配閣。這種做法後來傳到日本。

十二、碑樓、碑亭、亭臺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碑樓是寺院用來安放大型石碑所建築的樓閣,作用是防止石碑因日曬雨淋而風化破損。造型多為方形,四面開門,中間端放大碑。碑樓頂部為重簷歇山式,與鐘鼓樓樓頂樣式相似。碑樓一般建在大雄寶殿前面院子的兩側,數量有一對、兩對、三對。有的寺院為了不妨礙大雄寶殿的莊嚴氣象,不在前面建碑樓而在前面兩側建碑廊。作用與碑樓相同。

【其他佈局】
一、廊院與群房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廊院:是用迴廊組成組成的院落,最早用於民宅和宮殿,後來以用於寺院建築之中。群房:寺院內,天王殿、大雄寶殿等主要建築物皆建在中軸線上,僧人生活、工作用房則建在院子四周,或單座,或成排,這類房屋稱之為群房。群房主要用途是作客房,用來接待來訪者。此外也做辦公之用,充當會議廳之類。

二、供養塔
佛殿的佛像前設有供桌,桌上放著香花、時令瓜果、佈施箱、佛燈等供物。據《法華經》佛前有十種供養:花、香、瓔珞、秣香、塗香、燒香、幢幡、袈裟、技樂、合掌。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供養塔就是放在供桌上的小塔,主要由石材雕琢而成,也有用金銀銅鐵錫製成,高約0.3米——0.6米不等,內置放小型佛像如浙江天童寺、阿育王寺、國清寺皆有供養塔。五臺山南禪寺內為唐代供養塔。

三、放生池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建在寺院山門前,池的大小視寺的規模而定。如福州湧泉寺山門前的放生池,大到要在周圍築上矮牆,防止遊人掉入水中。放生池是天台宗智者大師所創立,由香客將購來的魚在放入水中,以示佛家好生之德。唐代宗乾元二年(759),詔令天下寺院皆設放生池。放生池還能起到貯水作用,可用來救火。設計放生池時就要考慮與泉眼或河流相通,否則將是死水一潭。福建仙遊的三會寺,其放生池為全國最大。

四、經幢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寺院建築中一種石質立式小品一般由三部分構成:下面為基座,基座上面為幢身,最上部為出簷。簷子頂端為幢尖(幢剎)。如果幢身為二層、三層,則在每一層加上平座、幢身和幢簷,像三級寶塔一樣。幢身上刻有經文,所以叫經幢。經幢皆用石料雕琢而成,沒有用木料或其他金屬材料的。多為六角形,六面雕刻經文。也有八面的。也有的經幢上不刻經文,甚至連佛像、圖案也沒有,這種經幢叫“無字幢”,只起奉獻供養品作用,並沒有宣經作用。

五、佛塔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中國寺廟初期受寺院建築參照印度佛寺模式,以塔為中心,四周建有殿堂。晉唐以後,殿堂逐漸成為主要建築,塔被移於寺外或另建塔院。
佛塔後來雖失去了寺院中的主體地位,但仍然是佛教建築中不可缺少的佈局,不少名剎亦是以塔著名,如西安慈恩寺的慈恩塔,杭州西湖淨慈寺前的雷峰塔,山西應縣佛宮寺的木塔,鎮江甘露寺的宋代鐵塔,北京北海妙應寺白塔,普陀山普濟寺的“多寶塔” ,雲南大理三塔等。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一篇文章教你看懂漢傳佛寺的佈局和佛像


佛像、廟宇、銅鈴、木魚和誦經聲,
唯有這裡最能將萬千雜念放下,
也唯有這裡最能讓人明白,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我們要做的,就是活在當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