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脈智庫|新型智慧城市戰略導向下的營商環境:現狀、模式與實踐

智慧城市是信息時代城市發展的大方向、文明發展的大趨勢,智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保持產業佈局的平衡。營商環境是實現智慧城市產業經濟繁榮發展的軟環境,良好的營商環境就是吸引力、創造力、生產力,能夠推動城市的產業集聚、人口集聚,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培育創新創業生態,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基礎和保障。近幾年來,我國自上而下密集開展營商環境建設工作,取得了積極的成效,優化營商環境正向縱深方向發展,但整體而言,各地營商環境建設仍然存在著一系列痛點和難點,在新型智慧城市戰略導向下,迫切需要提升營商環境建設的深度和廣度。

一、新型智慧城市的發展特點

智慧城市發展進入到新型智慧城市階段。我國從2012年啟動建設智慧城市以來,各省市以信息技術為出發點,重點建設城市基礎網絡、感知設備、共性平臺以及基礎信息資源,信息化基礎設施水平大幅提高,但同時"信息煙囪"、"數據孤島"、"重技術輕應用"等問題也逐漸暴露。為解決傳統智慧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部門條塊割裂、信息共享困難、治理方式粗放等諸多問題,2015年底,中央網信辦等提出建設新型智慧城市,並推動在深圳、福州和嘉興三地進行先行試點,各地智慧城市實踐逐漸進入到新型智慧城市階段。

新型智慧城市承載著更高的城市發展目標要求。新型智慧城市是以為民服務全程全時、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數據開放共融共享、經濟發展綠色開源、網絡空間安全清朗為主要目標,推進新型信息通信技術與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深度融合,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新模式、新形態,也是落實國家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發展戰略,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以創新引領城市發展方式轉型升級的系統工程。

新型智慧城市以數據驅動、服務高效、產業繁榮為主要特徵。與傳統智慧城市相比,新型智慧城市更加強調人、技術與城市的充分互動,注重以應用為導向,推動信息技術與城市各領域之間的融合共享;將數據作為城市的戰略性資源,積極發揮數據在城市運行管理中的驅動引擎作用;堅持以人為本,聚焦實現城市公共服務的便利化、高效化、精準化,廣泛吸引市場力量,提供更多的增值化公共服務;依託大數據、大平臺、大系統,充分整合智慧城市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推動城市產業生態化發展。

二、智慧城市與營商環境的關係

智慧城市與營商環境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智慧城市是城市發展的目標,營商環境是城市發展的手段。優化營商環境能夠為城市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帶來更大的內驅動力,能夠減少智慧城市重複建設,節約投資成本,對智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首先,良好的營商環境是實現智慧城市產業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

智慧城市建設要實現民生服務、城市治理、產業經濟、生態宜居四大類業務的平衡,產業經濟是智慧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智慧城市規劃建設必須具備集聚創新的產業和企業作為支撐,否則會使城市陷入空心化危機。營商環境是智慧城市產業經濟發展的軟環境,一個城市營商環境的優劣不僅影響著招商引資的難易多寡,也直接影響著落地企業的經營發展,最終對智慧城市的產業經濟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其次,智慧城市和營商環境的核心都是實現數據賦能。數據是數字時代城市運行的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也是實現營商環境向縱深推進、加快產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紐帶。新形勢下智慧城市和營商環境建設要建設全方位的城市數據體系,進一步提升政府數據治理能力,創新提供面向具體業務的數據服務。

最後,優化營商環境是加強智慧城市民生服務的題中之意。新型智慧城市以服務為本,依託於信息技術的創新運用,為城市各類主體提供高效率、高質量的服務,這要求智慧城市建設既要完善面向市民的服務,也要聚焦企業關切,完善面向企業的服務。同時,營商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正常開展,從而影響著宏觀經濟和居民收入增長,最終決定城市的社會就業、公共服務、市民生活等狀況。

三、新形勢下營商環境發展現狀

1.加快營商環境建設成為當務之急

隨著全球經貿投資競爭愈加激烈,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營造穩定公平透明、法治化、可預期的營商環境,是深化改革開放打造開放型經濟的重中之重,是推進"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的現實要求,也是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求。近年來伴隨著國務院部署出臺的一系列針對性政策措施,我國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取得積極成效,根據2018年10月世界銀行對外發布的《2019營商環境評估報告》顯示,中國營商環境全球整體排名從2017年第78位大幅躍升至第46位,多項指標取得了明顯進步。然而全球排名位次與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國家地位仍然不相匹配,各省市營商環境建設仍然面臨著很多痛點和難點,加快營商環境建設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2.各地密集開展營商環境建設工作

為改善各地經濟發展環境,培育區域競爭新優勢,近年來,各省市加快營商環境建設,從2017年起密集出臺了營商環境建設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專項措施等政策文件,不少城市專門成立政府機構負責全市營商環境推進工作。各省市在改革投資審批等制度、便利企業開辦和經營、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創新監管理念和方式、提供優質公共服務、推進政務服務"一網一門一次"改革等方面積極探索,形成了一批優化營商環境的典型做法。同時,我國營商環境仍存在一些短板和突出問題,企業負擔仍需降低,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仍待緩解,投資和貿易便利化水平仍有待進一步提升,審批難審批慢依然存在,一些地方監管執法存在"一刀切"現象,產權保護仍需加強,部分政策制定不科學、落實不到位等。

3.優化營商環境正向縱深方向發展

當前,我國優化營商環境的成績明顯,但整體來看各地營商環境建設仍有許多痛點和難點需要攻克,優化營商環境正向縱深方向發展。一是數字政府推動營商環境建設,營商環境基本層是面向企業的政務服務,但各地仍然存在著辦事環節繁瑣、辦事系統繁雜、事項標準不一、數據共享不暢、業務協同不足等問題,下一步數字政府建設將聚焦改善面向企業的政務服務。二是營商環境內涵外延進一步擴展,政務環境只是營商環境頂層設計的一部分,各地在第一階段政務環境優化的基礎上,更加註重從市場、開放、要素、設施、社會、法治、生態等全方位環境出發改善企業經營環境。三是評價成為改善營商環境的著力點,為把握各地營商環境建設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實現以評促改效果,全國各地的營商環境評價正密集開展。

4.營商環境評估成為行業參與熱點

隨著國家對營商環境評估的高度重視,各級政府圍繞營商環境優化的標杆研究、實地調研、事項梳理、優化建議等一系列工作,從政策發佈、指標設計、監測系統、第三方評估等方面入手,積極啟動全區域、全部門、全行業的營商環境評估工作,政府業務企業、相關研究機構都參與到了營商環境評估過程中,並不斷提升自身影響力。國家發改委從企業全生命週期、城市投資吸引力、城市高質量發展水平三個維度,構建供全國參考的評估體系。省一級中安徽省、山東省、陝西省、北京市等構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指標體系並啟動評估。市一級中,深圳市、廈門市委託第三方評估機構初步設計了營商環境評估指標體系,對全市營商環境進行摸底調查。2018年,國脈集團旗下國脈研究院創新性提出了"五力"模型評價體系,並對外發布了《2018首屆全國營商環境評估報告》,在行業內建立了廣泛影響力。

四、營商環境典型建設模式

總結各地營商環境建設的實踐探索,大致可以梳理出三種典型模式,一種是區域發展整體帶動模式,注重從區域發展一體化出發,從宏觀層面推動區域營商環境一體化;一種是數據驅動環境改善模式,注重以"互聯網+政務服務"為核心,加強政務服務的數據治理;一種是聚焦企業一流服務模式,注重以企業實際需求為核心,著力解決企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實際問題。

1.區域發展整體帶動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以區域中心城市為帶動,充分發揮區域內的引領、輻射、集散作用,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協同式發展,已經成為城市參與新一輪區域競爭的迫切要求。為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步伐,縮小區域內部之間的軟環境差距,推動資源在區域之間高效無縫流動,從頂層規劃出發完善區域整體營商環境,已經成為我國部分城市營商環境建設的著力點。區域發展整體帶動模式強調站在區域發展全局的高度,從制度建設、基礎設施、產業合作、服務共享等宏觀層面出發打造高質量的、一體化的營商環境。

長三角是我國區域一體化發展起步最早、基礎最好、程度最高、潛力最大的地區,長三角一體化的真正實現需要通過營商環境的優化,共同把長三角打造成為發展氛圍更佳、體制機制更新、創新能力更強、競爭實力更高、企業活力更好的地區。近幾年來,長三角區域除了各地對優化營商環境採取的自身措施之外,還共同推進整個區域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一是共同推進制度創新,藉助上海和浙江建設自貿區的契機,通過可複製可推廣的方式,推動形成長三角一體化的創新型制度;二是共同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以軌道交通、城際鐵路、高速公路等為骨幹,加快城市之間通道的配套與銜接;三是共同推進產業園區合作,加強區域內各個產業園區的深度合作,通過園區共建或園區聯盟的方式,建設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群,形成區域內梯度發展、產業鏈合作的整體態勢;四是共同推進公共服務共享,以區域內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為目標,加強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一體化項目和載體建設的政策協調。

2.數據驅動環境改善

造成我國部分地區營商環境落後和不足的因素有很多,政務環境問題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主要體現在政府部門行政服務工作不科學不規範,政務數據流通不順暢不透明,造成了政府辦事服務效率低下、服務質量不高等問題。數據驅動環境改善模式強調以"互聯網+政務服務"為核心,加強政務數據治理,一是摸家底,制定統一規範的審批服務標準,全面梳理部門政務服務事項以及事項辦理過程中自行採集、加工處理、結果輸出等方面的信息資源,調研部門業務系統現狀,並進行最終的數源確認,真正做到底數清,同時建立統一的審批服務標準規範;二是通數據,實現縱、橫向的政務信息共享,加強政務信息資源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互聯互通和協同共享,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打通縱向垂直部門、橫向職能部門的數據壁壘,實現縱向橫向數據流通,消除信息孤島。

為貫徹國家大數據發展戰略,廣州市全面開展了各部門、行政單位的政府信息資源摸底普查工作,積極推進開展信息資源目錄的編制和標準化管理工作,國脈互聯參與了該項數據資產普查工作,通過對行政單位的集中數據摸查,梳理了相關信息資源及信息項,並初步實現了政務數據體系架構清晰化、政務數據資源清單化。浙江省將辦件量前100高頻事項實現系統對接及數據共享,助力了"最多跑一次"。國脈互聯通過對浙江省政務信息系統及公共數據資源進行普查梳理工作,為浙江省公共數據資源目錄和共享開放目錄的制定提供了基礎支撐,最終促成與政務信息資源交換共享平臺的對接支撐服務,實現全省範圍內數據資產的管理。得益於數據共享,法人登錄浙江政務服務網,申請表單會自動關聯工商營業執照等企業基本信息,實際填寫內容簡化至只需填寫企業擬申請的相關重點信息,節省了法人辦事的時間成本,企業申請數量有明顯提升。

3.聚焦企業一流服務

營商環境優化的主體是企業,營商環境的好壞需要以企業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作為評價標準,要聚焦企業在生產經營和辦事創業過程中的痛點難點,採取針對性改善措施,從改革投資審批制度、便利企業開辦和經營、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創新監管理念和方式、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等方面為企業提供一流服務。

山西開展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試點,備案類企業投資項目報建階段的28項審批事項中,7項政府承諾供地前服務;3項由政府、企業雙向承諾,政府承諾在供地前完成相關服務;3項開工前由企業作出信用承諾即可;3項轉為政府內部審批流轉;12項要求企業開工前完成。貴州開展"集成套餐服務",對企業辦"一件事"涉及的多個審批服務事項打包,為不同類型的企業提供量身定製的套餐式、主題式集成服務,取消各類重複提交的證明材料,推行一表申請。

總之,智慧城市與營商環境具有相互關聯、不可分割的關係,各地在開展新型智慧城市規劃建設中,要將營商環境建設作為重要的一環,主動站在區域發展的宏觀背景下,加快營商環境數據建設,聚焦企業一流服務,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營商環境建設模式。

附:營商通產品介紹

為促進營商環境發展,國脈研發出"營商通"產品。"營商通"全稱是"營商通管理優化一體平臺",包含數據可視化、事項登記、事項清洗、事項優化、供需對接、主題服務、多表合一、模版庫、營商環境評估等多個功能模塊,希望通過"營商通",助力我國營商環境提升。

作為諮詢服務產品化的智慧成果,營商通系統具有極強的業務針對性和實用性,主要解決法人辦事材料多、環節繁、時間長、流程不清等難題,其優化思路是按數據流動邏輯實現流程再造,創新主題服務和多表合一步驟,藉助數據流轉與共享,以達到"三減一優"(減材料、減環節、減時間,優化主題服務),辦事"最多跑一次",從而全面提升營商環境,助力國家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建設。目前,國脈已開展廣東省營商環境企業開辦、不動產登記、施工許可辦理等主題事項梳理、雲南省手機辦理事項梳理、深圳市法人主題事項梳理、山東德州"不動產登記"、江蘇江陰"2440"、西鹹新區"3450"等省市區營商環境優化項目。

作者 | 徐向南

職務 | 國脈智慧城市研究中心 研究員

屬性 | 國脈智庫 新春奉獻-營商環境系列文章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