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對中國的“羨慕、嫉妒、恨”——放棄嫉妒和恨,“智庫”才能“智圓行方”

​​內容提要:


嫉妒,來源於複雜的心理;恨,更多是緣於“利令智昏”。但人民心之所羨,才是“智庫”應該努力的方向。也只有冷靜頭腦、端正立場、消除嫉妒和恨,積極為世界和平發展貢獻智慧,才是戰略研究的“正道”。


澳大利亞對中國的“羨慕、嫉妒、恨”——放棄嫉妒和恨,“智庫”才能“智圓行方”


最近,澳廣“如果到頭來是中國共產黨給我們大家都上了一課,那可怎麼辦?”的金句,著實讓中國和全世界人民會心一笑。這句肺腑之言,不同於澳民眾對中國“抗疫”成就、經濟發展的羨慕之情,也有別於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的敵對之意,反映出的是澳大利亞一種十分複雜的心理。


作為一個負責任、有胸懷的大國,對於澳廣(ABC)的複雜心理,我們尚可理解。但是對於ASPI之流,我們有必要提醒一下,告訴它什麼才是一個“智庫”應該做的。


一、複雜的心理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是澳國家公共廣播機構,在澳廣播業處於權威和主導地位。雖然它對中國並不很友好,但頭腦還算冷靜。2月27日,ABC發表題為《許多人認為冠狀病毒是中國的“切爾諾貝利時刻”,但“集權政體”可能證明他們是錯誤的》文章,就是在該文中說出了

“如果到頭來是中國共產黨給我們大家都上了一課,那可怎麼辦?”的金句。


澳大利亞對中國的“羨慕、嫉妒、恨”——放棄嫉妒和恨,“智庫”才能“智圓行方”


從文章標題就可看出,ABC對中國有偏見,甚至還能感覺到它對中國爆發疫情的那麼一點幸災樂禍。文章提及中國“不透明、多疑”,甚至把此次疫情比作是我們的“切爾諾貝利時刻”,並稱“現在普遍認為,那場災難成為加速蘇聯解體的轉折點”。

但面對事實,ABC也不得不承認:數十年來許多觀察家一再預測中國會崩潰,然而“中國一而再、再而三地證明唱衰者是錯誤的”。更是發出了“考慮一下中國是如何應對冠狀病毒疫情的,然後捫心自問我們是否也那麼高效?”的質問。


澳大利亞對中國的“羨慕、嫉妒、恨”——放棄嫉妒和恨,“智庫”才能“智圓行方”


文章在回顧我們是如何迅速控制疫情、幾天便建起專門醫院等事實後,又對比了中澳在高鐵、機場建設等方面的巨大差距,預測我們“有望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最後發出“中國共產黨強有力的領導使5億多人擺脫貧困;中國建造了流光溢彩的新城市,從曾經遍佈鄉村的國家到如今中心城市星羅棋佈……”的感慨。

ABC的這篇文章,真切反映了澳大利亞一種十分複雜的心理。既有羨慕,也有嫉妒,但文末“我們大家都相互依賴”的話反映它還相對客觀冷靜。而一旦稍不冷靜,就會迅速滑向“仇恨”的深淵。


二、難看的“吃相”

最“恨”的代表要數ASPI了。它喪失客觀公正,“腦袋”不清醒,“屁股”也不正。再加上過度的嫉妒心理,始終對中國充滿敵意。


澳大利亞對中國的“羨慕、嫉妒、恨”——放棄嫉妒和恨,“智庫”才能“智圓行方”


ASPI是一家“智庫”,全稱叫“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它實際上成立於2001年7月,首任所長是澳前國防部副部長休·懷特。懷特1995—2000年任澳國防部副部長,負責戰略與情報工作,參與過澳2000年版《國防白皮書》編撰,還是多家大學和智庫的教授、研究員。他的出身和履歷,使他難以做到對華友好,他的《關於中國的抉擇:為何美國應該與中國分享權力》書中可見端倪。


如果說ASPI曾經的某些觀點還值得商榷的話,那現在ASPI的“腦回路”和“吃相”就顯得特別奇葩和難看。這些年來,ASPI始終將中國看作澳大利亞的“最大威脅”,在“南海仲裁案”、香港“修例風波”、新疆“人權問題”、華為5G等等炒作中國話題的浪潮中,出鏡率特別高。它的報告和觀點經常被引用,但偏頗立場也遭到許多有識之士的批評。


澳大利亞對中國的“羨慕、嫉妒、恨”——放棄嫉妒和恨,“智庫”才能“智圓行方”


通過澳作家米里亞姆《澳大利亞“中國觀”轉變背後的智庫》的文章,我們就能明白,ASPI的實質就是“為金主發聲”。此前,ASPI最重要的預算是澳國防部的資助,每年400萬澳元(約合人民幣1840萬元)。但在本財年,澳國防部資助佔ASPI總預算的比例已下降到43%,其餘的57%主要來源於美國軍火承包商、技術公司和外國政府捐贈等。這些“金主”包括洛克希德·馬丁、雷神、微軟、谷歌等公司,以及北約、美國國務院、英國外交與英聯邦事務部等,他們的目的和立場就不言而喻了。畢竟,“屁股”決定“腦袋”。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但ASPI完全拜倒於金錢之下,為了美國“金主”,拋棄了本國人民,罔顧事實、鬼話連篇,他的“吃相”也就太難看了!


三、深層的原因

澳大利亞對華不友好,甚至“反華”“辱華”的大有人在。其背後有著深刻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原因,而從“羨慕”到“嫉妒”再到“恨”的逐步轉化則是最直觀的表現。


澳大利亞對中國的“羨慕、嫉妒、恨”——放棄嫉妒和恨,“智庫”才能“智圓行方”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擔當世界經濟的“發動機”,正比肩和趕超美國。中國人民不管面對地震、海嘯還是“新冠”疫情,始終都能團結一心、共克時艱、迅速恢復………而反觀澳大利亞政治紛爭、經濟乏力、國內矛盾突出,僅僅是一場山火就能燒上5個月,一度讓澳陷入“世界末日”的境地。澳大利亞民眾怎能不羨慕中國?


澳大利亞對中國的“羨慕、嫉妒、恨”——放棄嫉妒和恨,“智庫”才能“智圓行方”


中國曾經貧窮落後,沒有飛機、沒有高鐵,甚至曾經連火柴都得買“洋火”。澳大利亞卻作為西方發達國家,笑看中國的落後。但短短几十年,中國C919大飛機成功上天,“和諧”號、“復興”號高鐵遍佈全國,還出口海外,5G、移動支付等技術發展全球領先……澳廣卻只能感嘆“反觀澳大利亞,討論修建高鐵,一拖就是幾十年”“悉尼仍然沒有第二個機場,而北京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機場……”澳大利亞社會怎能沒有失落感,怎能不因強烈的反差而產生嫉妒?


澳大利亞對中國的“羨慕、嫉妒、恨”——放棄嫉妒和恨,“智庫”才能“智圓行方”


在對華關係上,一部分澳大利亞政客、精英和“智庫”等,始終把中國當作敵人,甘願充當美國“印太戰略”的馬前足。又是鞏固美澳同盟,又是加強與日本軍事合作,鼓吹構建美日澳“亞太三角聯盟”,還有“五眼聯盟”等,把自己牢牢綁在“美國戰車”上。在這些人的搖旗吶喊和ASPI之流的推波助瀾下,許多澳大利亞利益集團怎能不恨中國?


四、善意的忠告

ASPI作為“智庫”“戰略政策研究”機構,理應為中澳兩國關係發展、地區及世界和平穩定,貢獻聰明才智,發揮積極作用。我們善意地勸告幾句:


一是提高站位,擴大格局。要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含義,不管是面對人類的生存發展,還是各種災難、疫情,都要有寬大的胸懷和廣闊的胸襟。

二是擺正立場,不可“利令智昏”。要真正站在澳大利亞人民的立場上,去看待問題,思考戰略,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就像澳廣(ABC)說的,“澳大利亞尤其依賴中國,中國的經濟也依賴澳大利亞,我們大家都相互依賴。”不要陷入狹隘的“競爭思維”,成為金錢的“奴隸”。

三是端正態度,不要“雙重標準”。要客觀公正看待問題,互惠互利開展交往,不要“戴有色眼鏡”,不能只想賺中國的錢,卻不想看到中國發展。要在中澳兩國“21世紀互利共贏的全面合作關係”框架下,積極為中澳兩國關係發展出謀劃、貢獻智慧。


結語:人類社會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國際關係也已發生深刻變革。我們希望ASPI等一些機構,能夠拋棄“恨”思維,消除“嫉妒”心理,關注人民“羨慕”,真正為中澳兩國關係發展、世界和平穩定發揮應有作用,不辱“智庫”之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