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儿:1990年代,农村与城市,不一样的上学

这是一组拍摄于1990年前后的照片,照片中是首都北京和河南濮阳农村的两所小学。农村学生们的衣着,虽然不如城市的孩子,但已不像先前那样破旧了。尽管如此,农村教育的方方面面还是远远落后于城市。

弄潮儿:1990年代,农村与城市,不一样的上学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腾讯图片《鹅眼》栏目推出“人人都是弄潮儿”系列图片策划,讲述经典老照片背后的故事,抚今追昔,一张张生动影像见证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和思维观念带来的巨大变化。

弄潮儿:1990年代,农村与城市,不一样的上学


这是一组拍摄于1990年前后的照片,照片中是首都北京和河南濮阳农村的两所小学。

1989年12月,当我走进河南省濮阳市渠村乡王窑村的时候,看到的景象感觉与全国大多数农村一样,一个字:穷。

濮阳地处黄河古道,自古以来就是黄泛区、滩区。清咸丰九年,黄河改道形成了现在的河槽,日积月累,泥沙堆积,形成滩地、沙地、盐碱地、不毛之地。1986年之前,濮阳是个很穷的地方,有两段形容濮阳人财产生活状况的民谣这样唱道:“喝不上糊糊,穿不上棉裤,住不上房屋”;“一个板凳三条腿儿,一个茶壶没有嘴儿,一个箱子没有底儿,一个被子没有里儿”。

弄潮儿:1990年代,农村与城市,不一样的上学


濮阳市于1983年设立,至1986年,濮阳市经过两次规划,开始动员群众,实施脱贫治理工作,修渠引水压盐碱,推广水稻种植,农业生产大有起色,到1989年秋天,背河洼地的大部分农民初步脱贫。

这当中,王窑村挖渠治碱,引种水稻,翻天覆地。昔日的“救济大户”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喂饱了全村143户人家,人均收入500元,人均产粮1000斤。村里的黑板报写着这样一段话:“昔日王窑真遭殃,夏季水汪汪,冬季白茫茫,家家户户穷的叮当响。十三大春风暖洋洋,背何洼地稻米香,全村农户粮满仓。”

农业有了起色,家家户户粮食够吃了,过去上不起学的孩子也都上学了。

弄潮儿:1990年代,农村与城市,不一样的上学


简陋的教室里,五位小学生挤坐着两张课桌,教室里温度低,他们穿着厚厚的冬衣,戴着棉帽。

弄潮儿:1990年代,农村与城市,不一样的上学


稚嫩的小脸上是对知识的向往。

弄潮儿:1990年代,农村与城市,不一样的上学


学生们的衣着,虽然不如城市的孩子,但已不像先前那样破旧了。尽管如此,从王窑小学看全国,农村教育的方方面面还是远远落后于城市。

弄潮儿:1990年代,农村与城市,不一样的上学


1990年6月,北京市灯市口小学二年级5班学生们集体收看收听“星星火炬电视台”的节目,教室宽敞明亮,配备了暖气和电教设备,每位学生都有单独的课桌。

灯市口小学,是北京知名的百年老校,曾在建国初期就被定为北京市重点小学。学校始建于1864年,由美国基督教会公理会创办,定名为“育英”学校(男校),在京城享有盛名,成为当时官商子弟首选学校。1952年归为国有,成为公立学校,其小学部更名为灯市口小学。

弄潮儿:1990年代,农村与城市,不一样的上学


灯市口小学“星星火炬电视台”5-1班红领巾播音员在录制“广播通知”节目。

弄潮儿:1990年代,农村与城市,不一样的上学


小学少先队辅导员程霞,同“星星火炬电视台”的小编辑、小记者在一起讨论广播稿,指导他们写稿、编稿。“不要用教训人的口气,要亲切一点”,“要用我们小学生的语言。比如说‘谁愿意考试呀?’‘我也不愿意’”,现场气氛很活跃。

这组《农村与城市 不一样的上学》图片,通过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上学条件,不同的学习环境,不同的穿着打扮,不同的教室、教师以及师生关系,反映农村与城市小学生上学的不同,引起人们的回想与对农村教育现状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