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地方,相隔百年的两张照片

摄影术的发明和应用几乎与我们近代打开国门的时间相同。

这个让西方遐想的神秘国度吸引了许多知名的摄影师——从战地纪实记者到社会学家、传教士、旅行者等等。

他们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一百多年前中国的风土人貌。

领读君整理一些今昔对比照片,通过这些照片之间时间与空间的组合,我们或许可以还原百年前的一些生活片段。

通过这些照片之间百年前与现在的对比,我们或许也可以体验社会环境的飞速发展。

同一个地方,相隔百年的两张照片

武夷山玉女峰

同一个地方,相隔百年的两张照片

武夷山玉女峰位于九曲溪二曲溪南,因其酷似亭亭玉立少女而得名。“插花临水一奇峰,玉骨冰肌处女容”,这就是玉女峰风采神韵的真实写照。

同一个地方,相隔百年的两张照片

上海外滩滨江大道

同一个地方,相隔百年的两张照片

位于上海市中心黄浦区的黄浦江畔,即外黄浦滩,清道光廿四年(1844年)起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成为上海十里洋场的真实写照,也是旧上海租界区以及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始的起点。

自上海开埠后,外滩就开始成为上海乃至中国的金融及贸易中心,也是旧上海资本主义的写照,一直以来被视为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和城市历史的象征。

与外滩隔江相对的浦东陆家嘴,有上海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中心、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则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同一个地方,相隔百年的两张照片

上海外滩公共花园

同一个地方,相隔百年的两张照片

上海外滩,公共花园,马嘉理纪念碑,外白渡桥,以及“美租界” (远处是上海浦江饭店)。

外白渡桥是中国的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

学者薛理勇的《外滩的历史和建筑》一书中有如下的表述:在一些情况下,汉语的内部和外部,指的是距离某一点的远或近的程度。

这种用法至今仍旧可见于上海的一些地方,而外白渡桥即属于此类。

因此更靠近上游的便称为里白渡桥,而位于河口的,便自然而然地称作外白渡桥。

而之所以称之为白渡桥,是因为该桥建成后,凡是过河无须再支付过桥费,因此是“白”渡。

另一种说法是,白渡桥其名与唐代两位同年出生的大诗人刘禹锡、白居易有关。

同一个地方,相隔百年的两张照片

中国独轮车现代独轮车

同一个地方,相隔百年的两张照片

独轮车俗称“手推车”。

在近现代交通运输工具普及之前,是一种轻便的运物、载人工具,特别在北方,几乎与毛驴起同样的作用。

过去的独轮车,车轮为木制,有大有小。

小者车盘平;大者高于车盘,将车盘分成左右两边,可载物,也可坐人,但两边须保持平衡。

现在的独轮车运动被医学界称为“益智运动”,通过全身肌肉运动,使身体处于活跃轻松的状态,促使小脑的发育从而促进大脑发达,提高智力。

长期骑独轮车可以锻炼平衡及神经反射能力,使肩、脊、腿、肢、脚、腕能得到全面锻炼,增强身体灵活性、技巧性。

这些明显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好处,不仅已被青少年朋友追捧,更是深受广大家长的喜爱。

同一个地方,相隔百年的两张照片

1876年,宁波海关工作人员

同一个地方,相隔百年的两张照片

现在的宁波海关工作人员

宁波海关是国家设在宁波口岸的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是直属于国家海关总署领导的正厅(局)级直属海关。

宁波海关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海关之一,自1685年(清朝康熙24年)清政府在宁波设置浙海关开始计算,至今已有330余年的历史。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建关,监管区域为宁波市行政区域,是一个以海运货物监管为主,业务门类齐全的综合性海关。

同一个地方,相隔百年的两张照片

宁波附近廊桥

同一个地方,相隔百年的两张照片

廊桥亦称虹桥、蜈蚣桥等,为有顶的桥,可保护桥梁,又可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看风景等。

主要有木拱廊桥、石拱廊桥、木平廊桥、风雨桥、亭桥等。

同一个地方,相隔百年的两张照片

宁波天童寺周边

同一个地方,相隔百年的两张照片

天童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东25公里的太白山麓,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300年),经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历经沧桑,兴衰更替,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佛教禅宗五大名刹之一,号称“东南佛国”。

同一个地方,相隔百年的两张照片

宁波南郊金峨禅寺

同一个地方,相隔百年的两张照片

位于宁波南郊金峨山之麓,距宁波城35公里,即鄞州区横溪镇金峨村山岙内,创建于唐朝大历元年(766年),已有12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千峰列笏,万壑朝宗”的金峨山是鄞南名山,是天台山的余脉。其山形两翼分张,昂首天表,酷似振翅欲飞的天鹅,故在宋之前名金鹅山。

金峨禅寺开山祖师百丈怀海(720—814),福建长乐人,俗姓王,师事东土禅祖第八代马祖道一。

唐大历元年,百丈怀海云游四明,见金峨山清水秀,遂披荆斩棘,筚路褴褛,结茅建庐,于团瓢峰下创建罗汉院。

同一个地方,相隔百年的两张照片

剃头匠

同一个地方,相隔百年的两张照片

现代美发

剃头匠是中国民间的古老职业,手艺精湛,历史悠久。

剃头匠所挑的扁担称为担仗,一头挑着一把小杌子和一个大箱子,箱子里面装有剃头的工具,像推子、剪子、刮脸刀子、还有一个用黄铜制作的铜盆等物件;

另一头则挑着风箱和小炉子,炉子是烧着的,旁边还有一小堆煤和一把烧水用的铅壶,因为长时间烧水,被炉子里的煤烟熏得黑黑的;

手里拿着一个一尺多长,形状像音叉一样的响起,名字叫做“唤头”——一个用特制钢材制成的响器,平时都叉在担仗的绳扣里,走到一处,把担仗放下,左手持“唤头”,右手持一条短棒,往中间一插,用力向上挑,“唤头”就会发出一种沙哑的声音,这种声音不是很大,却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

只要这个特有的声音一响,人们便知道这是剃头的来了。

同一个地方,相隔百年的两张照片

鞑靼城

同一个地方,相隔百年的两张照片

北京前门

明朝时,北京外城套着内城,内城套着紫禁城的格局就已奠定。

清朝定都北京后,于顺治五年颁布规定,只允许满、蒙、汉八旗官兵及其眷属居住内城,拱卫皇帝,其他人则一律徙城南,即崇文、正阳、宣武门外居住。

由于这种隔离制度,当时来京的外国使节,都习惯于称内城为“鞑靼城”,称外城为“汉人城”。

直到一个半世纪后的道光年间,这种人为界限才被慢慢打破。

据地方志上记载:当时的城楼、箭楼规模宏丽,形制高大;瓮城气势雄浑,为老北京城垣建筑的代表之作,现仅存城楼和箭楼,是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城门。

同一个地方,相隔百年的两张照片

北京故宫入口

同一个地方,相隔百年的两张照片

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

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感谢影像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让这些老照片历经百年后再次呈现,让今天的我们能透过胶片感受到近代中国的变迁。

我们希望更多的读者也参与到老照片的解读和分享,让今天的人们对那个时代有一个更加清晰、丰满、鲜活的认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