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都違約了,我們的錢還能投哪裡?

最近銀行理財違約事件持續被關注,觸動了投資者們神經。就2018年開年,便連續曝出多家銀行的理財違約事件。

1月4日,招行一位客戶向媒體爆料,稱其2013年買了招行北京分行首體支行的理財產品,預計年化收益率為11%-13%,2017年9月遭遇違約。隨後,招行通過媒體澄清資管計劃不存在違約情況,同時表示,本金的收回及收益獲取,取決於投資標的的投資回報情況,存在本金損失的風險。

1月5日,交行一款規模3億的銀行理財產品,被媒體曝出存在退出分歧,部分投資人表示存在推出困難。交行隨後回應,嚴格按照理財產品說明書要求披露理財產品投資報告。

如果說前兩則理財產品出現問題,銀行方還能反駁和回應,那麼1月12日黑龍江銀監局公佈的一系列的行政罰單,則打破了銀行理財的顏面,當地工行6支金額共計54.7億元的理財產品涉嫌違規、被監管方處以重罰。

當“濃眉大眼”的銀行理財都違約了,投資者應該怎麼辦呢?

“過去最常見的就是大家一起去銀行,拉個橫幅、靜坐下,利息不一定能拿回來,但本金還是很有可能的。現在銀行的政策相對較為健全了,各地銀監局平時的監管也比較及時,投資人在買理財的時候會籤很多文件、還要錄音,實話實說,銀行們的‘免責’意識在增強,所以投資討要理財本息的成功率降低了很多。”一位股份制銀行的支行行長對幫主(ID:banglicai)說。

不同於其它理財產品,銀行理財屬於典型的穩健型,安全性是投資人選擇它的重要原因。但是幫主目測當下銀行理財產品所融來的資金,有相當比例都投向了債券市場,而2016年以來企業債券違約事件在銀行理財市場頻出。要知道如果債券違約,銀行兜售給我們的理財產品也不會倖免於難。

此外,如今銀行理財代銷產品比較普遍,一旦出現虧損,風險自然就傳遞給了不瞭解詳情的投資人。

更可怕的是,就像籤文件、錄音一樣,銀行也在有意無意地規避自己的風險。在銀行內部看來,現在的理財推售也似乎不再是重點。“其實,目前銀行的理財只是吸引客戶的手段,我們不會把全部的寶押在理財產品”,這位銀行支行行長向幫主透露道。

嚴格來說,監管方還是很給力的。2017年銀監繫統就大力整治了市場各種亂象,對信貸、票據、同業和理財等領域的突出問題都進行了重點整治。然而,對於銀行理財產品,地球人都知道,那可都是老百姓的存款啊,一旦違約落實,再加上剛性兌付已被打破,早先就有專家解讀,這有可能意味著銀行理財違約時代的到來。

銀行不“兜底”了?銀行理財再不能穩賺不賠?想想這個,幫主就出了一身冷汗。

面對未來越來越頻繁的違約潮,投資者該如何避開銀行理財產品違約可能出現的坑?

對此,幫主特意打聽到了幾點建議:

1、不要重倉,雞蛋多放幾個籃子裡。不管什麼類型理財,投資總是要有風險,如果一味偏好重倉,特別還垂涎高收益,踩雷理財違約的概率要大過別人好幾倍,最好的辦法就是平攤風險。

2,收益或收益率都只是不確定的“預期收益”和“預期收益率”,即收益可能達到也可能達不到,要明確二者區別。身為投資人有責任認真閱讀合同上的風險介紹,不能眼一花、腦袋一熱,就被所謂的“高收益”所迷惑。

3,投資者在購買銀行投資理財產品時,要仔細研讀產品說明書,現場動動手指頭搜索下銀行的一些規定是不是合理合規,警惕銀行規定竟然是一紙空文。

4,如果遇到某款理財產品的投資顧問團隊以及風險管理的信息欠缺或不清楚時,投資人要特別擦亮眼睛,因為這裡面可能就存在誤導投資者的坑。幫主友情提醒,“投資方向”是投資者閱讀產品說明書時的重點,它可以作為衡量銀行投資理財產品風險的一個指標。

5,仔細瞭解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得知道你看上的這款理財產品的風險在哪裡。別嫌麻煩,仔細詢問這款產品的運作方式是怎麼樣的、底層資產是什麼,理財經理就是給我們服務的,別客氣。

6,不要去碰自己看不明白、聽不懂的產品。

7,銀行可以錄我們的音,投資人也得時時刻刻繃緊蒐集維權證據這根弦。

8,不輕信理財經理的口頭承諾,特別是保本保息的口頭承諾。

9,不迷信外資銀行的理財產品,金融危機一來,哪裡都不安全。

最後,這位銀行支行的行長告訴幫主:“銀行理財一般沒有延期的,是多長時間就是多長時間、到期支付。如果虧損,目前來看,就只有投資人認栽了。不過,目前我們這麼長時間還真沒有遇到承諾保本保息虧損了的。銀行是不會把理財和自己的資產一一對應,都是錯配的,不過前段時間銀監會給銀行一個意見稿,其中有一條就是之後不準錯配了,不過還沒正式執行。銀行的運作方式、底層資產,有時這些不是一般人能夠知曉的,我們行的某些產品具體投到哪,有時我都太不清楚,投資人要考慮投向不一定真實的風險存在。”

所以,還是那句,理財有風險、入市需小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