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生曹鳳岐李錦談股市:非常時期,增強信心最重要

從暴漲到暴跌,中國股市自7月以來,經歷了幾次急速下挫,市場信心遭受嚴峻考驗。7月8日,股市迎來央企“愛國護盤”,效果立竿見影,但後來的形勢依然波譎雲詭,暴跌再次上演。經此一役,“央企在資本市場如何才能遊刃有餘,基於市值分析做出經營決策,運用資本手段,規避風險、把握機遇、穩定增長”的問題引發熱議。

《國資報告》獨家採訪、邀請華生、曹鳳岐、譚雅玲、李錦等10位專家學者和機構研究者,共同探討“國家隊”如何救市?如何評價央企的這次集體護盤行動?還應採取哪些措施?央企如何在資本市場運籌帷幄?如何抓住牛市的機遇、規避熊市的風險?

今天我們推出的上篇:肯定央企護盤——非常時期,增強信心最重要

本期嘉賓

華生

中國僑聯華商會副會長、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名譽院長

曹鳳岐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

李錦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

央企為什麼要救市?

不是救市,是維護信心

曹鳳岐:因為股市再這麼下跌,信心就沒了,整個這輪牛市就不行了,所以國家先搞“國家隊”,“國家隊”必須支持穩定,所以央企、國資委得執行中央的指示。

這輪牛市,實際上很多央企和大盤藍籌股並沒有真正啟動起來,包括銀行股,包括其他金融股,而真正比較瘋狂的是創業板,他們帶動了整個股市。所以說下跌可能是必然的,因為漲的太快,迴歸是必須的。

暴漲不正常,暴跌也不正常。暴跌我個人認為是對上一輪暴漲的報復,也是對價值的一個修復,因為沒有那麼高的業績,完全靠人為炒起來,這個是不會長久的。

這次暴跌,投資者尤其是散戶,相當部分沒有經驗的80、90後搭進去了,所以就瘋狂的拋。

我的觀點倒不說是“救市”,我講的主要是恢復信心,這很重要。有專家認為,中國股市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刻,這對今後的改革、經濟會造成很大的影響,發生系統性的危機,所以國家要出面。我並不這樣看,我認為國家採取措施穩定股市、增強信心,這是最重要的。

如何評價國資委一聲令下的“愛國護盤”行動?

“救市”勢在必行,但不能過分干預

華生:我之前說,不能國資委下個命令,大家齊步走。但這次是特殊情況,比如說股市崩盤、金融系統受到衝擊、國家穩定受到影響。這種特殊情況下應該採取一定行政手段。美國大危機的時候,政府也要出來,還要向私營企業注資,所以,特殊情況下是可以有意外的,一些行政手段的利弊也是要分析的。但遇到危機的時候,可能就沒有辦法在權衡利弊了。

但是,這不是正常的做法。因為老這麼做的話,國家還搞什麼市場經濟?不管怎麼講,都不能破壞法制,否則一時起作用,以後也會付出代價。總體來說,我是支持國家在市場動亂時候進行干預的。如果不採取動作,亂了以後,國家利益受影響了,所有人利益都會受損。

這種特殊情況,是國資委成立十多年來沒有遇見過的情況,可謂“百年一遇”,我只能說可以理解,但是不能鼓勵。

故無論我此前如何預言批評,面對正在發展的系統性金融風險,說政府不干預,不是市場主義的偏執和書生的迂腐,就是等著看笑話的外人。但是傾巢之下豈有完卵,政府救市勢在必行。只是干預必須集中力量,實力越強,陣勢越大,所費越少。二是干預只限於止住崩潰的人心和市場,贏得重整時機,決非再人為造市。——華生7月4日微博

國家隊必須為穩定股市做貢獻

曹鳳岐:國資委和中央企業是國家的,國家控股的公司,必須為穩定股市做出貢獻。政府採取的一些措施,包括對高管大股東減持的規定,本來在相關規定裡都有。大股東要減持必須報告,《證劵法》裡也有“六個月內不得減持”的規定。另外,在職的董事應該是要持有公司股份三年的,尤其創業板。但有人不顧這些規定,使勁地減,這樣就造成了很大的問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必須重申一些規定,因為他們會影響市場。所以我希望國資委系統的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應該為了穩定股市做出應有的貢獻。

《證券法》

第八十六條

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持有或者通過協議、其他安排與他人共同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百分之五以上的股東,將其持有的該公司的股票或者其他具有股權性質的證券在買入後六個月內賣出,或者在賣出後六個月內又買入,由此所得收益歸該公司所有,公司董事會應當收回其所得收益。但是,證券經營機構因包銷購入售後剩餘股票而持有百分之五以上股份以及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規定的其他情形除外。

《公司法》

第四十五條

董事任期由公司章程規定,但每屆任期不得超過三年。董事任期屆滿,連選可以連任。

第一百四十一條

發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內不得轉讓。公司公開發行股份前已發行的股份,自公司股票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內不得轉讓。

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向公司申報所持有的本公司的股份及其變動情況,在任職期間每年轉讓的股份不得超過其所持有本公司股份總數的百分之二十五(編者按:《公司法》修訂前規定,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在其任職期間一律不得轉讓);所持本公司股份自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內不得轉讓。上述人員離職後半年內,不得轉讓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公司章程可以對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轉讓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作出其他限制性規定。

經濟責任有時高於經濟效益

李錦:在股市持續狂跌之時,國資委將資本市場此番劇烈震盪定性為“異常波動”,定調為社會責任,意味著維護社會穩定是首要責任。這一定性定調,使得央企師出有名,敦促央企的上市公司在市場異常的時候,需要優先展現出其社會責任來,而非僅關注經濟責任而放棄避險。

定調社會責任,是因為央企有雙重使命,是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雙重使命,當影響到國家利益的時候,經濟責任要服從社會責任,深層經濟利益要做出犧牲,保持穩定。有分析人士認為,股市交易是市場行為,政府不宜干預過多。其實,國企,姓國名企,負有社會責任與經濟責任雙重使命。而定性定調,使得中央企業師出有名。六個字“不得減,支持增”,這是態度,也是要求。兩天下來,中央企業大舉護市,股市局勢基本化險為夷,功不可沒。

保穩定是央企的經濟責任,在某些時候甚至要高於經濟效益,石油、金融等央企在增持,就是為了保持穩定。此前一些央企進行了減持,現在增持和減持成為焦點,社會責任要排在前面。關鍵時刻國資委下發通知,也表明了政府的態度。

穩定股市的同時如何恢復信心?

完善制度,建立良好資本市場文化

曹鳳岐:我有幾點建議:從現在開始暫停券商一切融資融券業務。原來融資融券餘額暫不平倉,或延期或由券商收購;

國家設立平準基金入市購買大盤藍籌股(類香港盈富基金)。擴大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規模,增加其流動性;

對國家控股的證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進行窗口指導,讓他們為穩定市場做出努力和貢獻;

嚴查場外配資公司非法配資。對P2P公司、私募、眾籌,嚴查資金來源,尤其查資金是否來源於銀行,是否違反籌資用途,進行必要處罰甚至取締;

嚴厲打擊操縱市場、內幕交易和證券欺詐行為等等。

可以放慢IPO發行節奏,但不宜宣佈暫停IPO。歷史上已經8次暫停IPO,效果不好,股市失去了融資功能,只有炒作功能了。這次股市下跌不是IPO造成的。應當調整發行節奏,改變發行制度。建議取消網下對機構和大戶配售,取消網上老股民市值配售。一律在網上認購。取消中籤辦法,每個賬戶(無論機構投資者還是個人投資者只能用一個賬戶買),每個賬戶只能購買10000股,先購先得,售完為止。讓小股民也能享受一級市場收益;待市場穩定後加大資本市場制度建設工作,做好推行發行註冊制的準備。

進一步改革與完善股票發行交易制度(包括漲跌停板、T+0等),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分紅制度、退市制度,法律法規制度,建立良好的資本市場文化,加強投資者風險意識教育等。

救市與國企改革有什麼內在的聯繫?

真正的價值預期維持股市正常發展

李錦:國資委表示將採取資產重組、培育注資等方式,著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支持所控股上市公司加快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力度,建立健全投資者回報長效機制,不斷提高投資者回報水平。這一表示意味著國資委將堅持將央企改革持續搞下去,並加快央企重組步伐,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這三項措施才是股市目前最為缺乏的信心所在。

一旦央企改革持續進行,令央企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提升,則股市的“價值投資”趨向更為明顯,有效清除炒作投機的風潮,可以讓股市迴歸健康發展的路徑。釋放了改革紅利,給予股市真正有效的價值預期,才能維持股市的正常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國資委的公告特別強調:國資委將進一步推動中央企業深化改革,加快企業重組整合步伐,提高市場化資源配置效率。這意味著央企改革會繼續推動,並且會努力取得實效。央企在利用資本市場的過程中,關鍵要把資源轉化為實體經濟發展,不能只為圈錢,否則對央企和資本市場都是傷害。

把市值管理納入央企的考核體系

李錦:對於央企來說,下一步在資本市場上應從多方面注意:首先,要注意增持股票的問題,要從大局出發,把維護資本市場穩定放在第一位;其次,要注意央企市值管理問題,今後應該把市值管理納入央企的考核體系,進行規範管理;第三是抓改革,並進行全面推進,只有釋放了改革紅利,才能給予股市真正有效的價值預期;最後,如何利用資本市場的資源,提高配置資本市場資源的效率也是個新挑戰、新課題。

央企通過增持等手段穩定股價只是一方面,另外還要加快改革。國企改革不啟動,企業效率不提高,對股市和整個國民經濟都會產生負面影響。

此次提及央企重組蘊含著三層含義。首先,因為前期央企重組股成為一個吸鐵石,大量資本進入,收效甚佳。而現在強調重組,則是表明央企的一個態度,讓群眾吃粒“定心丸”,進而吸引股民。其次,央企重組還會促進企業的自身發展。有了資金,資本市場搞活了,資本市值管理加強了,進而會成為央企重組的本錢。

《國資報告》由國務院國資委主管,國資委新聞中心、中國經濟出版社主辦。《國資報告》在手,讀懂國企不愁!訂閱電話:010-66494124。投稿通道:[email protected]

“國資報告”所刊載內容的知識產權,為《國資報告》雜誌社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網絡媒體:

1、 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