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鄭州匠人 未消失的匠心—專訪青年雕塑藝術家李佔甫


尋找鄭州匠人 未消失的匠心—專訪青年雕塑藝術家李佔甫


“創新是藝術的生命力,而這種創新的關鍵,又必須建立在繼承傳統藝術精髓的基礎上,如果創作不能觸動自己內心的靈魂,就一定無法引起他人的共鳴。”——李佔甫

南下鄭州,驅車30餘里,就來到了櫻桃溝景區藝術園區,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們在此匯聚一堂。在這片創作的熱土上,有這樣一位年輕人,他潛心鑽研雕塑近二十年,憑藉自己的勤奮刻苦在雕塑界打下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作為雕塑藝術家,他用心創作,傳承傳統文化,發揚創新精神;作為藝術園區的一員,他不忘肩負的責任和使命,熱心公益,播撒愛心,影響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他就是櫻桃溝藝術園區雕塑藝術家——李佔甫。

我期望能夠真切地感受他人口中那個“化腐朽為神奇”的雕塑藝術家。然初見李佔甫,印象最深刻的並非他那高超的技藝,而是那簡單的執念。他是生活在木心的詩《從前慢》那個年代的人,說話誠誠懇懇,說一句,是一句。

尋找鄭州匠人 未消失的匠心—專訪青年雕塑藝術家李佔甫


李佔甫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父親是木工,受家庭影響,他自小就是一個動手能力很強的人。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每每看到身邊同學買了新玩具總是羨慕不已。然後,他就用泥巴捏出個一模一樣的出來。他說,以前家裡經常會有一些廢舊木頭等材料,他就用它們做一些小的器皿,父親看他做的東西有模有樣,就開始教他一些簡單的手工藝,自此開始,李佔甫開始學著用木頭自己摳一些造型,慢慢地就對雕塑形成了一種童心般的興趣。

2000年,不是科班出身的李佔甫懷著一腔熱血從濮陽老家來到千里之外的天津,那年他才十九歲。初到天津,他在一家做傳統雕塑的外資公司當學徒、幹小工,一干就是三年,掌握一定技術後,李佔甫開始跟著師傅幹活,這一跟,又是將近十年時光。

尋找鄭州匠人 未消失的匠心—專訪青年雕塑藝術家李佔甫


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憑著對雕塑藝術的滿腔熱愛,李佔甫的進步是巨大的。在天津學藝的期間,李佔甫迎來了人生中一次重要的機遇,天津泥人張工作室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夢公益廣告“中國夢”系列作者林鋼老師當時正是李佔甫所在公司的藝術顧問,公司的學徒很多,可林鋼老師就格外中意這個勤奮、老實的小夥子,在跟著林鋼老師學習雕塑創作那一段日子裡,李佔甫不論從雕塑水平還是藝術思維上都發生了質的蛻變。

潛心雕塑,精益求精,敢於創新,正所謂“千錘萬鑿”,李佔甫在汲取前輩藝術造詣養分的基礎上,還力求在造型上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逐步形成了自己在現代雕塑創作方面的獨特風格,其作品意蘊深遠、注重意境與工藝結合的風格,並賦予了雕塑一種“器”的精神,而這種“器物精神”,不僅照射出他對雕塑的痴迷和熱愛,更是他在雕塑藝術世界裡的人生態度和精神追求的現實寫照。18載的潛心耕耘和默默研究,也讓他以較高的理論素養和藝術功底贏得了業內的認可。

尋找鄭州匠人 未消失的匠心—專訪青年雕塑藝術家李佔甫


尋找鄭州匠人 未消失的匠心—專訪青年雕塑藝術家李佔甫


尋找鄭州匠人 未消失的匠心—專訪青年雕塑藝術家李佔甫


陸游曾有詩云:“人間萬事消磨盡,只有清香似舊時光”。山重水複後,花甲之年的陸游只戀清香。與其相似,李佔甫潛心雕塑18年,不戀榮華富貴,對雕塑藝術的執著卻是痴心不改。

李佔甫不畏困難,從最初的學徒,一直到後來能夠獨自設計圖案、獨立彩繪……其間寒來暑往,枯燥寂寞的日子他都默默堅持。值得慶幸的是,在這段求藝道路上,他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閒暇時大家便聚在一起探討交流創作心得。

2012年,李佔甫回到河南,專心沉浸在自己的藝術世界中創作。“對於我來說,河南是生我養我的故土,這裡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是藝術創作的沃土!”跟許多漂泊在外的遊子一樣,他對家鄉有一種深深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他經常向身邊的朋友普及中原文化。“中華上下五千年,三千多年在河南,中原文化是中國的文化源頭,這是不容置疑的。”李佔甫說,中國文化歷史悠久,而西方工藝水平較高,如何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創作出高工藝水平的雕塑作品便成為了他未來雕塑的方向。

尋找鄭州匠人 未消失的匠心—專訪青年雕塑藝術家李佔甫


初回鄭州的李佔甫在北大學城附近開了一家自己的工作室,這期間他步入了人生中最困難的時期。無論以往取得過什麼樣的成就,對於初到鄭州的他來說,註定要從頭開始,沒有名氣,沒有人脈,生活上甚至一度困難到連續三個月僅吃泡麵來維持,然而性格開朗豁達的他稍一停頓,就邁出了更加堅定的步伐。一旦擺脫了生計的煩惱後,他又開始了為夢想而創作。

尋找鄭州匠人 未消失的匠心—專訪青年雕塑藝術家李佔甫


尋找鄭州匠人 未消失的匠心—專訪青年雕塑藝術家李佔甫


他的內心,裝不下太多東西,或許正因如此,心無雜念,反而對作品細節多一點專注。“人生很多事急不得,你得等它自己熟。如今的人們心浮氣躁,太多人渴求最短的時間達到最大的利益,從而忽略了作品的靈魂。”

我們為何嚮往慢生活?信息轟炸,我們幾乎停不下來了,寧靜已然成為奢侈。我們為什麼強調工匠精神?它在當今藝人身上已消磨殆盡。“試問,當今有幾人是真正熱愛所從事的工作,勝過愛工作所帶來的金錢,在利益面前,孰能再精雕細琢?”他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話慢慢道出。

李佔甫生性好靜,藝術是他最真摯的熱愛和內心最美好的情感,除浮躁之心、甘寂寞之道,沉醉於藝術世界的他怡然自得。他說:“當自己沉浸在創作中時,心如止水、渾然忘我,感覺內心有一股力量在指尖緩緩流淌,當看到自己作品製作成型時,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滿足。”

尋找鄭州匠人 未消失的匠心—專訪青年雕塑藝術家李佔甫


尋找鄭州匠人 未消失的匠心—專訪青年雕塑藝術家李佔甫


尋找鄭州匠人 未消失的匠心—專訪青年雕塑藝術家李佔甫


尋找鄭州匠人 未消失的匠心—專訪青年雕塑藝術家李佔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