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简史——为什么佛教在印度消亡?上座部和密宗是怎么回事

释迦牟尼涅槃后,佛教在印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释迦牟尼涅槃后,印度佛教在组织上和思想上经历了分化、发展、衰坏和复兴的过程,从其思想发展来看,印度佛教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原始佛教(佛陀成道及入灭时期)——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佛教,其核心内容是宣说现实世界的苦难和解决苦难的方法。

部派佛教(公元前400多年~公元1世纪)——佛陀入灭一百年后,佛教内部在戒律和教义方面产生分歧,分裂为诸多部派。

大乘佛教(公元1世纪~7世纪)在当时印度的佛教团体中,开始出现一群不急于自我解脱,而以利益众生为宗旨的修行者,大乘佛教开始形成和发展。

密宗时期(公元7世纪~13世纪)佛教开始吸收印度教和民间信仰形成了密宗,这是印度佛教的最后一种重要形态,从此佛教就逐渐衰微,直至消亡。

复兴时期(公元19世纪)在印度沉寂约七百年的佛教出现了复兴运动。1947年印度独立后,佛教活动有了新的发展。

印度佛教简史——为什么佛教在印度消亡?上座部和密宗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释迦牟尼涅槃后,印度佛教产生了分裂?

在释迦牟尼涅槃后,印度佛教产生了分裂,这主要是由于众比丘在戒条方面发生了严重争执。佛入灭后,后世把佛所说的教义和弟子们所传承的教义作为遗教,按照遗教修行。后来,由于一小部分弟子在戒条细则内容方面产生了不同看法,如在戒律中关于僧人的住所、留藏食物等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一方认为戒律丝毫不能改变,应如法行持,而一方则认为应该随时间、地点等因素随缘变化。

另外,在结集背诵三藏教法方面,优婆利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和迦叶尊者的意见也有了分歧,无法统一。

印度佛教简史——为什么佛教在印度消亡?上座部和密宗是怎么回事

迦叶尊者

印度佛教的根本分裂是什么?(大众部 上座部)

在释迦牟尼入灭百年之后,西印度的耶舍长老到东方游化,到毗舍离城时,看见跋祗族比丘们劝令在家信徒布施金钱,用作僧众购买所需。耶舍提出异议,认为比丘乞受金银不合戒律,遭受到跋祗僧众的摈斥。

之后,耶舍长老在毗舍离举行了七百名比丘参加的佛教集会,召集僧众就原始佛教的戒律进行讨论,并判定毗舍离比丘提出的十条戒律为非法。对于这次结集的决定,毗舍离比丘很不信服,于是他们举行了约有万人参加的集结,并判定上述十事为合法。自此,认同十事的毗舍离比丘组成了“大众部“,而反对十事的耶舍等长老组成了“上座部“,这是佛教史上第一次也是最根本的一次分裂,史称“根本分裂”。

印度佛教简史——为什么佛教在印度消亡?上座部和密宗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在公元1世纪,印度佛教出现了修行大乘的僧团?(大乘佛教)

公元1世纪左右,在当时印度的佛教团体中,开始出现一群不急于自我解脱,而以利益众生为宗旨的修行者。他们认为修行的目的不只是获得自我解脱,更重要的是要救度众生,使众生都达到觉悟。于是,他们根据《大般若经》、《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等佛教经典来进行修持和传教,大乘佛教自此在印度兴起。所谓“大乘”,就是大的交通工具,即“获得真知、达到解脱的大的途径与方法”。在大乘佛教兴起后,大乘修行者将以前的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中的一些流派贬称为“小乘”,意思是小的交通工具,小的途径与方法。

从此时开始,印度的小乘佛教逐渐发展为大乘佛教,这使得原本因小乘佛教定型而几乎僵化了佛法,重新回转到佛陀的本怀并且复兴起来。

印度佛教简史——为什么佛教在印度消亡?上座部和密宗是怎么回事

佛教在印度发展的最后一种重要形态是什么?(密宗)

公元7世纪中叶,印度的婆罗门教与其他宗派互相融合,诞生了一个新的宗派—一印度教。随着印度教的复兴,大乘佛教修行者吸收了印度教的修行方式,形成了密宗,这是印度佛教的最后一种重要形态。

作为大乘佛教的一种,密宗是在师徒之间秘密传授,具有神秘内容的特性,因而又被称为密教,也称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刚乘。密宗是以大日如来为信仰,以《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为根本经典,在教理上以大乘佛教中观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为理论前提,在实践上以高庭组织化的咒术、礼仪、本尊信仰崇拜为特征,在修行上则重视导师的引导和秘密的仪式。与大乘佛教其他宗派的修行方法不同,密宗主张修习口诵真言咒语(语密)、手结契印(身密)、心作观想(意密),这三密具备就可以立地成佛,比起大乘佛教的修行更注重成效。

印度佛教简史——为什么佛教在印度消亡?上座部和密宗是怎么回事

佛教为什么最终在印度消亡?

佛教在发展到密教时段,引入了印度教的内容,致使其失去了自身特色而与印度教混同,佛教自身理论也停止了发展。

密教阶段时期,由于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族的入侵,佛教就开始走向下坡。从公元7世纪中叶到10世纪后半期,突厥族从亚细亚到印度西部逐渐向内地入侵,这就使得印度原有的宗教受到极大的破坏。随着波罗王朝末期和斯那王朝的崛起,突厥侵略势力又逐渐入侵了东印度各地。由于斯那王朝统治者排斥佛教,很多佛教的重要寺院被毁。到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佛教便绝迹于印度本土,印度的佛教终于趋于消亡。

印度佛教简史——为什么佛教在印度消亡?上座部和密宗是怎么回事

公元19世纪末,印度佛教兴起了复兴运动,佛教在起源地重新焕发了生机。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跟中国固有的传统结合成一起,变成中国的文化,我们今天讲大乘佛法已经不是印度的,跟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融合成一体、不能够分割,真正是水乳交融。可以说今天在全世界讲佛法是中国的佛法,不是印度的佛法,印度佛法早就没有了,佛法完全移居到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