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深處,在山谷間靜聽隱士的聲音

終南山以其博大的身姿,悠久的修道傳統名揚天下。冬日裡,尋仙問道的人尤為稀少,群山峻嶺之間,何其寂靜,此時方能體味到另一種風景。

昨日興致所至,約一二位同好,進入深山,尋訪隱士,踏上那千百年間的崎嶇隱士之路。剛剛登上山的小路,遙望終南山深處,層層山巒疊疊相映,雲靄霧氣在每個山谷中蒸騰而上,一步一景,步履不覺緩慢下來。

終南山外是田野平疇,已經看不到一點雪的跡象,而在終南山的小路兩旁殘留的雪,猶如指引前行的標識。路邊那一絲半點的綠色,這時候顯得尤其可貴。路的兩旁,枯萎的灌木,光禿禿的樹幹,這些曾在春、夏、秋時候或蓬勃生長,或繁茂遮蔭,如今如同睡著了。難怪古人說:冬日之山如睡。

終南山深處,在山谷間靜聽隱士的聲音

在一層層亂石堆砌的臺階之間,是殘留的積雪。一眼望去,這情景如同一幅水墨畫一般。這是大自然在人力之上的塗抹,韻味悠長。石塊上還有苔蘚,不遠的春季,這裡又會是一個個生靈在生長。它們依然會一年一年的侵蝕著頑石,形成石頭新的形狀。

行進了差不多半個小時,終於看到了房屋。房屋別緻,顯然經過了專業隊伍的修築。房屋前方的小橋,用厚鐵鋪上,兩旁還有刷了漆的鐵欄杆。在通向院落的地方,還特意用石塊修建了一座拱形石橋。再往前走,才能看到整個院落的全景。大部分的房屋似乎是剛剛拆除,又似乎準備要建起來。

終南山深處,在山谷間靜聽隱士的聲音

這裡的小橋、院子、房屋,顯然屬於一位有財力者所有。

再向前行,小溪流水聲咚咚作響,山道上殘雪點綴,巨石或匍匐或突兀,眾多樹木已將枯葉散滿山徑。腳下是積雪,踩上去吱吱作響。抬頭仰望,在蕭瑟冷落的叢林之上,一派高聳的山峰。那裡必然是山川壯麗之所在。

山路彎曲,融化的雪水浸透了腳下的小徑。前方的巨石在林間隱現。不知何年何月,或者是一聲巨響,山岩崩塌,或者大雨降水,它們滾落在這裡。如今,一切都安靜。巨石靜靜的佇立在林間,似乎在等待著尋訪的遊人。

山間的石塊錯落相倚,由積雪點綴。自然的造化,無需人為的雕飾,已經顯露出超凡的意境。

在前方不遠的左側,一座院落在叢林之後,隱約看到一片片彩色的佛幡。

終南山深處,在山谷間靜聽隱士的聲音

路旁高崖之下,幾座院落。這裡的房子,看起來是以前的山民的家園,現在不知何人居住,想必其中定有隱士。路的另一旁,一座用石塊壘砌的房屋,看起來似乎簡陋,然而,從一塊塊石縫之間,能夠想象得出這位建造者的細緻用心,還有那建造時候的艱難。一座石塊、泥土、紅瓦修築的微型廟宇在路旁的高處,孤獨的在山林之間,似乎這片天地,都由它做主,它是這裡山川的靈魂。

前方,雪徑彎曲,道旁的林木更為悠寂。前方的路上,看不到人影,空曠的山川,寂寞的樹林。突然發現一個樹樁,似乎剛剛被砍伐。在路上,每一個樹都完好,當看到這個樹樁時,不由得心中有憤怒與惋惜。明年的春天,它還能從根上發起新的枝葉嗎?

一隻錦雞從前飛過,在山林一片蕭條中,尤其顯得格外醒目,匆匆拍下它將要隱藏到灌木中的身影。順著山路前行,一步步登高,逐漸接近那筆直如削的山崖。從山崖之上流下的泉水、雪水悠悠作響,不停歇的向山下流去。冬季水流不斷,何況盛夏之時,這裡更是瀑布直瀉而下,何其壯美。

還有一段路要行走,雖然前方已經看到山崖。這一段路上的雪在背陰處,還都沒有滑去。轉一個彎,這裡是向陽的小徑,小石塊形態各異,鋪在路上,大石在路兩旁。路上只有一小片積雪。

終南山深處,在山谷間靜聽隱士的聲音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跋涉,來到山崖之下。危崖高千尺,壁立千仞。一條小小的溪流從山崖上漫漫而下,緊貼著崖面。小溪旁邊,更是有許多條水流痕跡,想那晴天麗日只是,這裡的水流何等酣暢。站在千尺高崖之下,耳際似乎有音樂傳來,這是大音希聲之聲,時而壯麗,時而明淨,時而婉轉而楊,時而澎湃激盪,而又轉入平淡。古人云: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年少時,對這句話不理解,無以體味其中真意。當人生有了閱歷,再到這裡,看到高崖,反而有了字面意思之外,不可言狀的感悟。

這時,一星半點的冰雪從山頂山順崖飛落,零散的滾落在腳下。

回望,群山在霧氣之中。看那來時所見的山峰,不覺自己已經登到了高處。

在崖壁之上,有一條用石塊壘的小徑,右邊是山崖,左邊是深溝,小徑上冰雪甚厚。踩上去,腳下不斷打滑,稍有不慎,就將滑落山谷。向上登,攀著崖面的巖角,側倚著身體,小心謹慎。左邊的木欄杆顫顫危危,根本不能依賴。走在半途,感覺欲下而不能,欲上而危險異常。一步步,一點點挪動,終於經過了這裡。

終南山深處,在山谷間靜聽隱士的聲音

登上那一段危險的階梯之後,發現上面的路上積雪更大。此刻,已經是汗流滿身。這裡是千百年間,在終南山隱居修道者的其中一條小路。這一刻的西安城裡,沒有一點雪,何其繁華。

路旁一塊石頭上,寫著”終南山大乘修道勝地,道果,洞天福地“。路旁的一塊巨石之下,人們用許多細小的木枝頂著,上面還有一個大的樹幹。不知何人在哪個季節放置上去?

向前走,又是一段險路。石頭階梯上面,幾乎都是積雪,異常滑溜。這裡的積雪,似乎剛剛下了大雪一般,這就是高山和山下的區別。

雪徑悠長,前方紅色的藏文佛幡懸掛在兩樹之間。積雪之間,隱士、遊人們踏出了一條小徑。在這裡,感受不到寒冷,汗水已經從額頭上滴滴滾下。

前方,似乎有隱士的居所。走在這裡,想起古人的詩句:天寒白屋貧。何止是白屋貧呢?此處的樹木蕭瑟,積雪滿山,悠然寂靜,遠離人煙,正是洗卻一身俗氣的居所。隱士的柴門上鎖,冰溜子從房簷上長長垂下,似乎久為居住。不過柴門裡面,有整齊的木柴,似乎主人很快就會歸來。

路旁的石塊壘砌的樣子,很像是一座小小的佛塔。這八九個石塊,形成基座,上面放一塊石頭,頂上更是放置一塊小石頭。在叢林積雪之間,似乎是一尊佛,又似乎是孤寒獨釣江邊的漁翁。在終南山裡,幾塊石頭,都能感受到無盡的藝術與道韻氣脈。

終南山深處,在山谷間靜聽隱士的聲音

又行走了一個多小時,在兩塊巨石之間的樹林之後,看到紅色的旗幟,隱士的房屋。房屋在山峰之下,山崖上樹木茂盛,簡陋的泥土房子安靜的在此處,屋子旁邊的煙囪升起一縷縷炊煙。此情此景,似乎只有在古人的山水畫中才可得一見。

這裡有一處新建的平臺,大小不一的石塊,顯然是新開出來的石料,整齊的砌起來。平臺之上,門上有一把鎖子。幾處帳篷在平臺之上,傳出間斷不息的唸經的佛音。此時,帳篷裡的人可能在集體誦讀經文,讓人不忍打擾。

由此而上,不多遠的路途,就是終南山裡著名的獅子茅棚。眼看暮色四合,此時已經很晚了。心想如果現在去獅子茅棚,一定會去問道,下山之時將會很倉促,況且還有幾段險途。平生之中,每當臨聖地勝景,往往不走完,以留餘響,下次再來尋訪。

返回山下,夜色逐漸從山谷間上升。古人云: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欲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其實,終南山上,別有一種冬日的溫暖,那就是隱士之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