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叹生不逢时——《论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章解读

莫叹生不逢时——《论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章解读

一 莫叹生不逢时

论语《学而》篇有“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本章与此迥异,前者强调知人,即一个人一定要了解关心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本章强调知己。要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

很多人感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孔子到处碰壁也没有发出这样的感叹,最多是承认这是命运的安排。也不会抱怨命运的不公。无论怎样命运多舛,就是不怨天尤人,这就是君子人格。

我们每一位受过学校教育的人,都不可避免的受到教科书的影响,而语文对于学历不高的人影响极大,语文课上老师们常常惋惜那些生不逢时的文人雅士,国家不幸诗家幸,造就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幽怨的文人。汨罗江上,流淌着屈原的叹息;万里悲秋尽是杜甫的哀愁。感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王勃不幸沉水而亡;滔滔不绝论述秦朝败亡的贾谊,遭到的礼遇竟是“可怜半夜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龚自珍找到一份县长的工作,还在呼唤:“我劝天公从抖擞,不拘一个降人才”。

按照孔子修行的标准,这些都属于幽怨。孔子告诫弟子不要怨天尤人,如果非要怪谁不可,那就怪罪自己,如孔子言: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莫叹生不逢时——《论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章解读

二、只管修养自己

修养自己有两种诉求:一是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二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文字上看差不多,实际上有天壤之别。前者以技艺为手段获取功名;后者以技艺为托身之处,修练人的品质。

这两种求,代表两种发心,发心不同,境界不同。后果也不同;以功利为目的,实现则则骄;失意则怨。以道为目的,事业成败,都宠辱不惊,成败皆乐。

我们似乎有在抱怨社会的不公,违背了孔子的教诲,孔子是怎么解释的?天命而已,天将丧斯文而已!

但是如果想做君子,就得讲操守和底线。人宁可做常青藤,也不可昙花一现!君子应自立自求!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别怨!

我们大多说人都是凡人,都要养家糊口,都需要被社会认可。

现在的社会可能不同与古代。人们不担心没有本事,就担心没人捧,没有人知道,有人抬举。人们都在接受这样一种世俗的评价机制——“领导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所以求可知也是必要的。

莫叹生不逢时——《论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章解读

三 求为可知

孔子暗示我们,做人要韬光养晦,打铁还要自身硬。

在今天来看,孔子的这一思想依然要坚持。延伸到今天的企业来说,先把产品定为准确,提高质量,就不用担心没有市场,光靠做广告是不行的,靠权力抬举是长久不了的。

但是,买方是大爷的市场,真的为“莫己知”发愁!真的需要推销自己,营销学和大众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被众多上人追捧的显学。

求为可知,分为两种,一种是建立在自身实力基础上的宣传招徕。一种是沽名钓誉。

当今人们努力推销自己或者产品是理所当然的,无可厚非,但是,但当推销走向极端,无所不用其极时,不能不说是人类精神家园荒芜的悲哀。

比如大学改名,一改再改,从中专升格为大专再升为本科,换汤不换药。 用孔子的话说他们心存“莫己知”的忧患,却不在“求为可知”上下功夫。麻省理工学院、伯利克分校好像没有改名合并医学院的绯闻。

宣传和吹捧的力量远远胜于实干的力量。没有学历可以造假,没有论著,可以找抢手。但这终将不能持久。是的,孔子的思想太过时了,过时的远远跟不上道德滑坡的步伐!似乎脸皮又黑又厚,更能取悦别人的眼球,这个世界似乎不需要精神内涵,只需要欲望的释放!但这只是“似乎”,不是真理。

儒家的思想还是有求名的成分,不同的是,要求实名,不能求虚名。这一思想遭到很多攻击,特别为道家所不喜。姑且引白居易一诗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

何必悠悠人世上,劳心费目觅亲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