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想告诉什么真相?

很多老话读起来让人目瞪口呆,比如“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这句有点奇葩。

平常人总想,父子关系叔侄关系应该是亲密的好吧,过年过节的大家好不容易在一起吃个饭,倒上酒,儿子敬老爹一杯,老爹在祝福勉励几句,不也挺好。

现在,按这句话一分析居然与古人相违,究竟差在哪儿?

老话说“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想告诉什么真相?

仔细查了一下,“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这句话,是从儒家经典《礼记》中的曲礼一篇引申出来的。

原句是: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父子不同席。

细想一下,儒家最重视的是礼仪教育,上下关系要求互敬互重。凡事有利有弊,在三纲五常严格的礼法之下,很多真性情和亲情往往拘谨。现在很多老年人也不善于和自己儿女沟通,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误会。

当然,在实际当中,也会因父子同桌、叔侄对饮发生很多笑谈。比如酒喝嗨了,两个人在一起划拳,一口酒闷下去,再喊一嗓子“哥俩好啊……”

醒酒后,满院追打的情景就会发生了。

老话说“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想告诉什么真相?

就是不划拳,如果酒席上开一些玩笑,同龄人在一起还马马虎虎,笑一笑就过去了。可是两代人都听清了不该听的玩笑,好不尴尬。

在唐朝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图,可以看到唐朝人饮酒作乐的场景,一帮人围着几个歌伎,听曲赏艺,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每个人的神态,从场景推断来看,大部分是同龄达官显贵在一起嗨,十分文雅。

其实《礼记》中还有一些别致有趣的名句,“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这个说的有趣,把会学人说话的鹦鹉说得好害羞,不用说得这么狠吧,鹦鹉也没想用人类语言思维交流。没礼貌的人被儒家抨击得不是人了。

老话说“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想告诉什么真相?

再来一句大家熟悉的“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很明显,中国人特别看重这句,平常为人处事都讲究礼尚往来。

还有一句比较霸气“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

在这里朱鸟、玄武、青龙、白虎是古代值守四方有名的四神,招摇星处在北斗星的位置。古代行军打仗特别讲究这个。在《吴子兵法》中也有类似记载“行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招摇在上,从事于下”

老话说“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想告诉什么真相?

说了这么多,大家或者会明白,很多古语都是有来历的,就像“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这样的话要结合实情况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