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餈粑,過年的習俗,飄逸著濃濃的年味,家鄉的味道!


過年前製作餈粑是我國南方農村上千年流傳下來的習俗。具有濃厚的鄉村風味,打餈粑活動成為大家過年前的一項重要準備活動。

餈粑由糯米蒸熟再通過特質石材凹槽衝打而成,手工打餈粑很費力,但是做出來的餈粑柔軟細膩,味道極佳。

土家族人普遍流行著一種過年“打粑粑”的習俗。土家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說法。每逢春節來臨,農曆臘月二十八,家家都要打糯米餈粑。

客家人普遍有吃餈粑的習慣,無論平時或年節。一般是用糯米粉加水煮成糊,然後用手搓成長條,再用刀切或用手摘成一大粒一大粒的糊團,再加白糖、紅糖及花生碎粒混蘸,餈粑即成。但在揭西、五華、陸河、陸豐一帶客家山區卻另有一種餈粑的製作方法,叫“打餈粑”。

廣西全州,城鄉處處飄溢著餈粑的香味,當地群眾家家戶戶素有小寒打餈粑的傳統,待春節期間走親訪友時作為饋贈的禮物。

廣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鄉平巖村平寨屯,侗族婦女在做“餈粑”。

做“粑餈”。

廣西南寧的餈粑。

藍莓餈粑。

一名壯族婦女在製作“粑餈”。

侗族婦女在做“餈粑”。

一名壯族婦女在給“粑餈”加糖

飄溢著餈粑的香味

烤成焦黃狀,加上芝麻粉、糖等包在餈粑中味道香極了。

武漢著名小吃油炸餈粑。

紅糖餈粑條

農家餈粑。

苗族姑娘在吃糯米餈粑。

春節臨近,各地群眾手工製作餈粑。

四川成都的竹葉餈粑

侗族群眾在新鼓樓前捶餈粑。

給糯米餈粑印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