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週年基層行·學校篇」奎蘇鎮中學:讓教育公平惠及每名學生

「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学校篇」奎苏镇中学:让教育公平惠及每名学生

改革開放40年來,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持續改善中小學校辦學條件,從最初的基礎學科教學到如今的多樣化教學,從文化教育到全面發展,從粉筆、黑板到多媒體入課堂……優質教育資源惠及每個家庭,真正實現城鄉教育公平、共享。

近日,記者走進巴里坤縣奎蘇鎮中學,感受這所學校發生的變化。

教學設施和環境更好了

奎蘇鎮中學的教學樓裡,七年級(1)班裡傳出朗朗讀書聲。語文老師倪春豔正使用電子白板、投影儀等多媒體教學設備上課,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使教學過程顯得更有趣味,師生互動頻繁,課堂氣氛熱烈。七年級(1)班學生周津朵說:“以前的課堂,老師只用課本講,感覺枯燥乏味。現在用多媒體教學,有彩色圖片,還有動畫,聽課變得非常有趣。”

據悉,奎蘇鎮中學成立於1974年,是巴里坤縣農區最大的一所九年一貫制寄宿制學校。為了改善教育基礎設施條件, 2014年起,巴里坤縣投資900多萬元在奎蘇鎮中學新建教學樓,並將學校原有的平房教室進行升級改造,修建浴室、廁所等配套基礎設施。2015年,巴里坤縣又投入220萬元,主要用於奎蘇鎮中學、薩爾喬克鄉中學、海子沿鄉中心校的交互式電子白板及現代教育儀器的配備。當年10月,縣財政配套資金500萬元,用於中小學實驗室成套設備及教師備課用機配備,全縣各校均接入互聯網,擁有計算機教室28個,多媒體教室(含遠程教育教室)建設345間,多媒體教室完成率達100%。

奎蘇鎮中學教師顧習坤是土生土長的巴里坤人,1989年從哈密師範學校畢業後就被分配到該校工作,說起這所學校的變化,他感觸頗深:“我剛來學校工作時,教室是低矮的土坯房,課桌破破爛爛,門窗到處漏風,冬天要生爐子取暖,但學生還冷得一邊跺腳一邊上課。現在,學校大變樣了,有了嶄新的教學樓,有先進的辦公設施和多媒體教室等。作為教育工作者,黨和國家為我們提供這樣好的條件,我們更要把教育教學工作做好。”

從教20餘年的倪春豔也切身感受到學校的變化,她說:“學校條件越來越好,教師用電子備課設備,課堂上還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教學形式和內容越來越豐富,更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提高記憶力。現在課堂內容越來越豐富,學生學習熱情更高了,同時還激發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提高了教師的綜合素質。”

教育惠民政策更多了

中午時分,走進奎蘇鎮中學明亮的學生食堂,學生們排隊打上飯後,坐在座位上津津有味地用餐。奎蘇鎮中學三年級學生古麗達娜·那扎爾說:“學校的飯品種多、味道好,有抓飯、麵條、大盤雞、牛肉麵等,我特別愛吃學校的飯。”

提起教育惠民政策,五年級學生陳杰剛的父親對記者說:“現在教育質量、硬件設施都越來越好了,教育惠民政策也越來越多了,對於我們家長來說,教育孩子的壓力也越來越小了。”

據瞭解,自2002年起,巴里坤縣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城鄉學生享受“兩免一補”政策,免費提供國家規定科目的教科書、免收雜費,對寄宿生給予生活費補助。2014年9月,巴里坤縣普通高中全面實施“三免一補”教育政策。即:免學費、免教科書費、免住宿費,對高中寄宿生給予生活補助。截至目前,全縣共投入1734.296萬元,使2.2萬人(次)學生享受“三免一補”教育政策,高中入學率也隨之大幅度提升。此外,自2013年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以來,全縣學生吃上了健康放心的營養午餐。

特色教育更豐富了

下課後,奎蘇中學少年宮裡熱鬧起來。記者看到,學生們在這裡學習繪畫、美術、舞蹈、朗誦、航模等課程,發展自己的業餘愛好。三年級學生趙金洋說:“我在少年宮學習了朗誦、繪畫、手工等課程。我最喜歡的是朗誦,它拓寬了我的知識面。”

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奎蘇鎮中學開辦了特色教育。2011年,奎蘇鎮中學又建成了少年宮,並抽派有專業特長的教師對學生進行課外輔導,共開設11個特長班,極大豐富了學生的文化生活,培養了學生的藝術素質。

奎蘇鎮中學少年宮舞蹈教師李倩說:“每週五下午,學生們會來接受舞蹈訓練,我會通過站姿和基本功的訓練,培養他們良好的體態和氣質,再教他們一些芭蕾舞基礎知識,進行一些拉伸運動,使他們具備一定的舞蹈基礎。”

此外,在課餘時間,奎蘇鎮中學圖書館向師生開放。目前,學校共有小說、科技、歷史等各類圖書14432冊,這些圖書極大豐富了師生的課餘生活。(記者馬志娟 通訊員楊壽明)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