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培養孩子的目標,要從“學歷”變為“學習力”


我們培養孩子的目標,要從“學歷”變為“學習力”


“在基礎教育階段,讓孩子內心埋下種子,有一天會發芽、開花、結果”。


我們培養孩子的目標,要從“學歷”變為“學習力”

人類文明是教育和技術的賽跑。

當教育奔跑的速度能趕上或者超過技術的時候,人們在學校學的知識、技能可以應對技術帶來的社會進步時,人們就比較平和從容;反之,則會顯得焦慮。

今天,以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對生活和工作的侵略遠遠比前兩次大很多倍。那麼這樣的挑戰、變化,怎麼不使我們的社會和家長焦慮呢?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包括它對整個社會的衝擊,使我們意想不到、突如其來。

有些人預測說再過20年時間,60%的崗位會消失。有些人不信,但是有時候這個變化比我們的預測還大。二十年的時間對這個社會的改造就能達到鉅變,不可想象。

我們要幫助學生,實現從學歷到學習力的轉變

事實上,我們現在學的課程遠遠落後於我們的這個時代。既然我們在學校教給學生的知識馬上就淘汰了,那我們到底要教給學生什麼?我想,我們就是要實現從學歷到學習力的轉變。

過去,我們學了什麼知識就具備什麼學歷,我們拿到畢業證書就可以找到合適的工作。今天已經不是了,你有沒有通過學習知識培養出你的學習能力,以應對未來你終身學習的崗位;未來不管碰到什麼新的技術、新的行業,你能不能立刻進入角色。

我發現,很多優秀的人都有著很強的學習力。他們換了很多崗位、很多領域行業,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每當換一個崗位、換一個行業,他們都能夠很快適應,並且很快成為這個行業的專家。這也和他們的學習有關,他們靠“學習力”這個殺手鐧闖天下。

那麼學習力來自何方?學習力只能來自學習本身。

你把學生弄進教室,一個勁兒給他灌,耳提面命,他能有學習力嗎?他一輩子都不會有學習力。只有給他時間、空間、自由,他才能真正培養出自己的學習力。我為什麼不斷地和朋友說,小孩成長三件寶,讀書、玩伴和樂高。就是因為這些方式容易給孩子空間、時間,是最終培養他學習力的方式。

提供特定年齡適合的書特別重要

怎樣提供特定年齡適合的書特別重要。有的家長說,我家孩子就是不喜歡讀書,我說你叫孩子讀什麼書,我一看壞了,我們家長現在帶著孩子到書店去,一買就買提高成績的書、馬上見效的書、他不喜歡的書,所以,孩子不是不喜歡讀書,是不喜歡家長給他推薦的書。

有一位語文特級教師,他說他的小外甥就是不喜歡旅遊,你知道為什麼嗎?他說旅遊回來就得寫遊記。你這樣要求孩子,那肯定不行。像今天開會,回去就讓你寫3000字的觀後感,那你肯定就不來了。

我們不願意這樣,那我們憑什麼要求孩子這樣呢?他讀書讀得多了,你不叫他動筆都攔不住他。他讀書讀到一定程度就迸發了。所以,怎樣找到適合孩子特定年齡的書是我們老師和家長們的責任。

怎麼讀書你基本上不用管他,但是我們往往在這個地方缺乏遠見。一歲的孩子應該學習嬰兒畫畫,兩三歲的孩子學習娃娃畫畫,四五歲學習幼兒畫畫,小學之後學的是兒童畫畫。現在有些家長恨不得一兩歲就給孩子學習兒童畫畫,反倒傷了胃口。

包括繪本,一兩歲的孩子應該是以家為範疇的,爸爸媽媽、香蕉蘋果等這些;兩三歲才開始社區、幼兒園、郵電局、超市等;五六歲開始面向社會。同樣是繪本,它也一定要這樣設置。因為孩子正處在關鍵成長期,半年就能差很多。

還有些文章老師覺得優美,孩子覺得一點都不美。我每次聽課都讓孩子們排序,你最喜歡的課文是哪篇,最不喜歡的課文是哪篇,朱自清的《春》總是排倒數第一,因為這個課文是在五年級,五年級的孩子怎麼能喜歡散文呢?他們喜歡的是歷險記,二十多套歷險記他百看不厭,這就是我們怎麼選擇適合孩子看的書。

讓孩子在互動交流中培養能力

現在社會有很多獨生子女,獨生子女最大的缺失是什麼,就是品格。品格永遠教育不了,必須是靠自己的體驗內化。

比如,有些孩子在家裡跟爺爺下棋,每一次都是爺爺輸,怎麼能培養他的抗挫能力呢。什麼叫挫折教育?挫折教育就是必須讓他輸了,他才能知道輸了沒什麼。

為什麼要玩伴?我們要讓年齡差不多的孩子在互動、交流合作中,甚至是處理衝突的過程當中,學會很多能力,培養很多情感。特別是處理衝突、解決矛盾的能力,這是非常重要的。

沒有兩個孩子的家庭,就要找同學、社區、同事幾個差不多的孩子,給孩子們一個自由的時間,每一天、每一個星期有幾次,這遠遠比上培訓班更加重要,上一輩子培訓班也培養不出這種能力來。

給孩子帶有體驗性、互動性的益智玩具

有些孩子的玩具,上一個發條就飛了,裝一個電池就能跑了,我建議家長們不要給孩子買這種玩具。這種玩具只能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旁觀者,必須得讓孩子參與創造。樂高就是這種玩具的代表,我們也有好多國產的這類玩具。

還有,怎麼方便孩子們成長,這就需要打破學校邊界,形成新的學校形態,這是一個更大的問題。

往期部分文章回顧

編 輯:蕎 麥

--------------- 小學誦讀 ---------------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小學誦讀ID:xxsd1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