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橫三世佛—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

佛教橫三世佛—釋迦牟尼佛

同義詞 釋迦牟尼佛一般指釋迦牟尼(佛陀) 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他存在於西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此時商品貿易的繁榮促使了剎帝利階層的崛起,構成阻礙的傳統婆羅門教權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躍著包括佛教在內的沙門思潮。

釋迦牟尼的生平,沒有引起早期三藏編者的重視,他們只是儘量詳細記錄導師的言詞;更詳盡的敘述和更傳奇的故事在後來才被精心編造出來。關於佛陀的形象,相對可靠的是一個基本輪廓。他成長於富裕的環境,娶妻生子後,大概29歲時出家;所學的禪定和苦行都無法解決問題;約35歲時得到佛陀的自覺。餘生的歲月,他的足跡遍佈恆河流域,向各階層說法教化。他對外道思想所做的揚棄,糾正了時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維護了剎帝利的階級利益,使他被尊稱為釋迦族的聖人。

佛滅後,聖典先是口口傳誦,較晚才陸續出現文字經典;原始經典後來又經各部派的重新編纂。這一系列的過程,佛陀的原說一直被加工。所以在全部藏經中,某些法義以略不相同的面目出現。最多隻能在一定程度體現佛陀教說的,是巴利五部尼柯耶和漢譯四部阿含所代言的“原始佛教” ,其內容結構多為三法印、四諦、八正道、十二緣起、三十七道品等。佛陀的根本原理,是成立於無常、無我的緣起,例如舍利弗皈依佛陀前,只需告訴他:“世尊所說,諸法是因緣的生滅”。

佛教橫三世佛—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Śākyamuni)不是其本名,是後人對他的尊稱,意義是“釋迦族聖者”。“釋迦”是他所屬部落的名字,有“能”、“勇”之意;“牟尼”是當時對出家修行成就者的稱謂,譯作“文”、“寂靜”等,是聖者之德,“釋迦牟尼”漢譯又作“能仁寂默”。一般也稱為“釋尊”或“佛陀”。

佛教橫三世佛—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像

對存在的解釋

【無常、苦】

五取蘊是苦:《長部》佛舉十一種苦: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怨憎會、愛別離、所求不得,總說為“五取蘊即苦”。“眾生”或“我”的本質是“五取蘊”,佛以此作為苦的界說,“比丘們,什麼是苦呢?應該說它就是五取蘊。”

無常是苦:苦諦的意義是“無常即是苦”。佛解釋五蘊的無常變遷:“梵志們,就像一道山洪,源遠流長而波濤湍急,把一切都沖走。它沒有一分一秒的停留,只是不斷地流、流、流。梵志們,人生就像這山洪一般。”“世間遷流不息,無有恆常。”

諸受皆苦:尼柯耶說三種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

《增支部》某經中佛細數諸樂,如家庭生活之樂、五欲之樂、厭離之樂、染著之樂、色身之樂、心靈之樂等等,這一切都是“苦”,甚至各種無染的禪定境界也是“苦”。《中部》某經佛先讚歎禪定之樂,接著說這些喜樂是無常、苦、變易不居。

“凡真正見到苦,也必見到苦的生起,也必見到苦的止息,也必見到苦的止息之道。”

【無我】

婆羅門以色和識即我,我是常住妙樂的。佛以蘊處界觀有情,決無離身心的我:“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 “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等諸法非我非常。”

佛說:“當他聽到如來及弟子所傳的教義,意在摧毀一切臆見……消滅渴愛,達到無著、寂滅、涅槃時,那人自忖:‘我要被消滅了,我要被毀掉了,我將不再存在。’於是他哀傷憂慮、焦急不安、椎胸痛哭而精神恍惚,不知如何是好。”

佛表明任何神我論都不可能消除憂悲苦惱,因為我見即是愚痴。他說:“比丘們,我與我所確實不可得,所謂‘宇宙就是神我;我死後為靈魂,常住不變,亙古不滅,我將這樣永恆存在’,這樣的臆見,豈非十足的愚痴!”

對於這樣的問題:如果沒有神我、自我,受業報的又是誰呢?沒有人可以比佛本身更能解答這個問題了。有一個比丘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佛說:“我已經教過你了,比丘們,要在一切處、一切事、一切物中見緣起。”

根據佛陀的教導,執持“無我”(斷見)與“有我”(常見)的見解都是錯誤的。因為兩者本質都是我見桎梏。

佛陀否認“靈魂”的存在有認為“我”即所謂“心”或“識”,此“自我”或“靈魂”是永恆不滅的實質。相信一個人有靈魂,在佛陀說教中看做是一個難以消除,為人們所特別喜愛,為多數思想派系所固執的問題,這種特殊信仰即使在現代也很頑強。事實上釋迦牟尼很明確的否定了不變的“識”——“靈魂”的存在。

識的生滅無常:佛陀看來,與其認心、意或識為“我”,還不如認物質色身為“我”。因為色身似乎更堅實;心、意、識遠比色身更加變幻無常。

識的因緣而生:一個名叫嗏帝的弟子,聲稱世尊曾教他:“輪轉飄泊的,乃是同一不變的識。”佛問他所謂的識是指什麼,嗏帝給出了一個典型答案:“它就是那個能夠表現、能夠感覺、能隨處經歷一切善惡業報的東西。”世尊訓誡他說:“你這愚蠢的人!你聽我對誰這麼說過?我難道沒有設法解釋‘識是因緣所生,離開因緣條件,就無所謂的識’嗎?”佛陀解釋識是如何依生起的因緣不同而得名眼識、耳識、鼻識、味識、身識、意識。他又比喻說:“以木柴燃燒的火叫做柴火,以稻草燃燒的火叫做草火……識也是從使它生起的因緣得名。”

沒有離開物質而獨存的識:佛陀毫不含糊地宣稱識是依色、受、想、行四蘊而生起,不能離此四蘊而獨存。他說:“識可以以色為方便、以色為對象、以色為給養而存在,並且為樂此不疲故,它可以生長、增進、發展……(受、想、行同理)”“如有人說:我可以顯示識的來、去、消逝、生起、成長、增進、發展,而與色受想行無關,那他所說的東西根本就不存在。”所以識不是與物質對立的絕對精神。

對流轉的解釋

【生死流轉的根本——無明、渴愛】

“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不知苦之本際。” 以無明而生種種愛染,但主要是對五蘊身心自體的染著,有此而稱為有情:“無明覆,愛結系,得此識身”。 “無明為父,貪愛為母”,共成此有情的苦命兒。

無明(我見):佛解釋無明:“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法僧);不知(苦集滅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汙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無明迷濛即產生各種我見,經中又以薩迦耶見──即身見,我見為生死根本。

渴愛(執取):“苦的根源就是渴愛。它造成來世與後有;與強烈的貪慾相纏結,隨地隨處拾取新歡。這渴愛有三:欲愛;有愛;無有愛。”佛曾告訴羅吒波羅:“世人常感不足,夢寐以求,乃成為渴愛的奴隸。”

無明和渴愛並非最初因,生死之流沒有起點(因一切是緣起):“這相續不斷的輪迴沒有可見終點。也不見有眾生受無明所矇蔽、被貪愛桎梏所羈絆、在生死中飄泊輪轉的開端。”“無明的起源不可見,不可假定在某一點之前沒有無明。”

【生死流轉的動力——業】

業包含過去現在一切有意念的身心活動。奧義書以來,業被看作流轉生死的動力,但在佛世還沒有重要地位。

有些宗教把無意念的行為也看成是業,但佛陀說無意念的行為不成為業。佛說:“諸比丘,我說行為業。眾生通過意念,由身口意作業。”《中含》:“若有故作業,我說彼必受其報……若不故作業,我說此不必受報。”

佛陀依緣起而說明生死流轉:“自作自覺即墮常見;他作他覺即墮斷見。義說法說,離此二邊,處於中道而說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浮彌尊者也否定自作、他作、共作、無因作,“世尊說,苦樂從緣起生”。

佛陀駁斥“前業註定一切”的宿命論,《增支部》佛說:“若有人說,人們必然依其行業而受報,則無梵行,亦無獲徹底滅苦之機緣;但是若有人說,人們依其行而受其果,則有梵行,亦有獲徹底滅苦之機緣。”

佛說:如果“不於身、戒、意、慧嚴於律己,少善缺德,以小小不善業報痛苦為住”,則小惡也難逃報應;如同杯水,即使投入少許鹽也會鹹苦不堪。反之,重業即輕受;如同以大量鹽投入恆河,河水也並不因此變鹹。

宗教與哲學

梵教極盛時代:第一階段,吠陀宗教佔支配地位:①吠陀天啟:梵教理論根基“吠陀”是神的啟示;②婆羅門至上:四姓階級分化更嚴格的確立下來;③祭祀萬能:注重儀式,祭祀替代天神成為吠陀的核心,密咒崇拜大盛,功利之教抬頭。第二階段,吠陀和非吠陀思想匯流:受東方沙門宗教影響,出現反傳統的奧義書。神因被祭祀操縱而失去獨立意義,梵天抽象化為宇宙本體,宣揚梵我合一和業感輪迴。

到公元前5、6世紀,佛教等沙門教派興起:①沙門學說包括對宇宙的描述,宇宙按自然法則演化,不受上帝創造或控制;若有天神也必須服從自然律。這在奧義書已有萌芽,後經非吠陀哲學發揚光大;②沙門僧侶相信某種形式的輪迴說,宣揚解脫業感輪迴,奧義書興起時婆羅門教也逐漸接受輪迴說;③以苦行隱遁和深入哲理來幫助解脫。

沙門教派的僧侶:新運動哲學家“沙門”來自各階層。他們出家過著遊行乞食的生活,通過思考和苦行發現真理。廣納門徒,接受平民或政府的供給支持。他們希望對他們離開的社會施加影響,他們四處發表講演,宣揚道德倫理,勸導社會改革。他們抨擊吠陀的荒謬,宣稱婆羅門制度是借虛偽宗教儀式斂財的騙局。除了佛教,主要沙門宗派是佛典常說的“六師外道”。

思想評價

揚棄時代思想的深見:佛陀打破婆羅門的第一因論和非婆羅門的共因論,立互為因果的緣起論,這接近辯證法;又承認業力,有反唯物傾向;以緣起為本,無神我為世界主宰,無神我為個人靈體,又傾向無神論;東方雖衍出反吠陀潮流,但頗嫌於神秘和苦行的極端。釋尊以中道為解脫行;慈和不失其雄健,深思而不流於神秘,淡泊而薄苦行。以世間為無我的緣起,反侵略而唱無諍,闢四姓而道平等;崇善行以代祭祀萬能,尊自力以斥神力、咒力。是對六師外道以及婆羅門的徹底揚棄。

超越思辨的如實修證:六師外道以及婆羅門都以本體論為依據,某青年曾請教了有關世界本質、身心關係、人死後續存與否等十四個問題(十四無記)。 是當時印度思想界各為執持的哲學命題,他們都自稱能真正解答現象的本質。佛認為這些問題無法訴諸經驗而得到解答,是使人困惑痛苦的精神枷鎖;這些基於想象或思辨的理論,只是獨斷的教條主義;並且由於見解不同,而引發針鋒相對的衝突。佛陀對此一概避而不談,代之以實際的修證;以超越的反省、批判的態度來解決它們。

意義:佛教是釋尊本其獨特深見,應人類的共欲,陶冶印度文化而樹立。佛教蘊藏著許多新文化的萌芽,從而成為後來印度新思想的代表。後起六派哲學的思想分化,宗教制度與社會秩序在東方崛興中動搖;佛教的傳佈衝過恆河上流,到達印度河流域;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代,摩竭陀中心的大帝國達到非常的隆盛。佛教也進而為印度國教,弘通到印度以外。

門徒

最著名的門徒是“十大弟子”。

南傳所說十大弟子: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迦旃延、優婆離、羅睺羅、阿那律、劫賓那、拘希羅、純陀。

北傳所說十大弟子: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迦旃延、優婆離、羅睺羅、阿那律、富樓那、須菩提、阿難。

後世影響

世間之解脫

釋尊這位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思想巨人,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依然有他的感染力。他的形象和他的教導,給予人們巨大而深刻的意義。欲知來則察往,欲知古則察今;過去未來和現在,並非分離不相屬,而如一浪連一浪的滔滔奔流。在這一意義上,對於敏銳察知現在的課題、不斷探問“人應當怎樣活著”的人,釋尊永遠是老師,是伴侶。

有一次,憍薩羅國的國王對佛說,佛陀的弟子完全不像其它宗教徒(指當時的外道)那樣形容枯槁、粗劣蒼白、消瘦孱弱、神情猥瑣。佛的弟子們“歡欣鼓舞、意志昂揚、諸根怡悅、無所憂怖、寧靜和平、心情愉快一如瞪羚,享受著精神生活的快樂。”國王說,他相信這種健全的氣質是因為“這些可敬的人,一定都已經親身證道世尊所說法的重大而圓滿的意義。”

世間之淨化

釋尊所見的不和,是“以欲為本故,母共子諍,子共母諍,父子兄弟親族展轉共諍……以欲為本故,王王共諍,民民共諍,國國共諍。” 釋迦族與拘利族爭水,釋尊遠來為之和解;教跋耆族以國不危之道;回琉璃王殘民之師;勸阻阿闍世王侵略之謀。他組織起大悲的僧團,作為一名非暴力的戰士,其和合共存的思想,給予世間有效的救濟。

為完成征服印度半島的偉業,阿育王在入侵迦陵迦國的戰役中,以血腥屠殺作為兼併代價。他後來被佛陀教誡所感化,在刻於岩石上的一道誥文中,他公開懺悔自己的殺業,宣稱永遠不再為任何征戰而拔劍,“願一切眾生廢除暴力,克己自制,實踐沈靜溫和之教。”而且,“我的子子孫孫也不可認為,新的征服是值得被髮動的……他們只許以德服化。

後世紀念

舍利崇拜

存世的釋迦牟尼舍利大致有:兩顆牙、一截手指骨、部分頭骨等。

印度的佛舍利:佛火化後舍利被八國平分,造塔供養。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將八國之塔挖掘重建。貴霜王朝的迦膩色迦王也大規模造塔,且奢華壯麗; 他擴建阿育王塔,便是留存至今的桑奇大塔。19世紀末英國人柏佩在印度發掘出一個舍利石函,裡面正是釋迦牟尼葬在迦毗羅衛的遺骨。當時佛骨送給泰國,後來又分出一部分給日本。

舍利流佈印度以外:有兩方面。一是國王和佛徒為傳播佛教,阿育王派僧團帶著舍利到各國去,涉足竟達中亞和西亞,最遠到達埃及和希臘,傳教者展示佛舍利並建塔供養。另一方面因政治動亂,佛徒為保護佛舍利而帶到國外。前185年巽迦王朝施行滅佛,竟有僧人割開皮肉藏入舍利,再縫合,逃亡出境。371年迦迦國遭鄰國攻打,國王哥哈塞瓦命女兒將佛牙送往獅子國(今斯里蘭卡),該佛牙現存於斯里蘭卡康提的佛牙寺。

佛教橫三世佛—釋迦牟尼佛

佛像崇拜

釋迦牟尼佛

象徵風格:中印度現存最早佛像的代表作,是巴爾胡特佛塔和桑奇佛塔。出於對佛的崇敬,完全避開佛本身之像,概以象徵方法雕刻佛的行跡。如以小鹿象徵佛誕生,以馬象徵出家,以菩提樹象徵成道,以法輪象徵說法,以塔象徵滅度。

希臘與印度風格的起源:亞歷山大侵略西北印度,殘留的希臘人在大夏建國,引入希臘文化。佛滅後三百餘年,犍陀羅產生希臘風格的佛像。另外恆河上游的秣菟羅也幾乎在同時創作佛像,最早是犍陀羅還是秣菟羅尚有爭議。

希臘與印度風格的交流:犍陀羅式南傳印度本土,至中印度秣菟羅結合印度舊法形成新型。傳至案達羅阿馬拉瓦蒂,風格更加流麗。約西元390年,中印度摩揭陀國的笈多王朝倡國粹,大乘佛教發達,佛教藝術達到頂點。

節日紀念

衛塞節(Vesak):南傳佛教在衛塞節紀念佛陀的誕生、成道、離世。日期是五月的第一個月圓日,Vesak的古梵文義為“月圓”。將這天(或數天)列為公眾假期的國家有斯里蘭卡、馬來西亞、緬甸、泰國、新加坡、越南等。1999年,十六國代表向聯合國大會申請對衛塞節的國際認同。 信中說:“佛陀的教導,和他慈悲、和平、善良的信息感動了世界上千千萬萬的人。”同年12月,衛塞節獲得聯合國承認, 其正式名稱是“聯合國衛塞節”(United Nations Day of Vesak)。

佛誕節:漢歷四月初八,是漢傳佛教的佛誕紀念日,這天會舉行浴佛儀式。在臺灣,經佛教人士和民眾發起,臺灣“內政部”於1999年將佛誕日納入法定紀念日。在香港,覺光長老於1998年成功爭取佛誕日為香港法定假日。

臘八節:漢歷十二月(臘月)初八是漢傳佛教的佛成道日。牧女在佛成道前施乳糜,這一天喝臘八粥的習俗淵源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