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短暫崩潰,有多可怕?!

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8675034

微信的短暫崩潰,有多可怕?!

聽說關注我的,BUG都少了

細細想來,最近兩年來,不論是在杭州、深圳還是北京、山東,出門都沒怎麼帶過現金了,打車嘀嘀、吃飯付款微信支付寶,不敢想象如果某一天我走在一個陌生的街頭,按照慣性就只帶了一部手機,這時候微信和支付寶同時崩潰,沒有一毛錢現金的我該如何打車、吃飯。

僅是支付,便細思極恐。

除此之外,還有微信等應用佔據的我們日常的時間,張小龍當年創造微信、小程序的時候都曾說過要讓人用完就走,而現實情況是用不完……

微信上總會有聊不完的群聊、刷不完的朋友圈、搶不完的紅包、回覆不完的工作溝通,沒有一刻是能離得了的,甚至有的公司老闆凌晨給你發消息你不回都要扣一百塊錢,微信真的讓人離不了了,我讀者群有一位成員,是我前阿里同事,我們叫她女流氓,為了能夠減少微信對日常時間的掠奪,她甚至工作日退出群聊,週末再回來吹水。

互聯網已經完成了中心化

不僅是微信,互聯網現在已經是極度中心化了。

支付寶有多大?

今年7月份正逢馬雲的網商銀行正式成立2週年!餘額寶公佈了一個相當震撼的數據:截止2017年6月,餘額寶淨資產達到1.43萬億!比2016年年末的8000億,多了整整6300億!這一數字不僅僅超過了招商銀行的個人活期存款金額0.95萬億,更是一舉超過招商銀行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總和1.3萬億,僅次於中國四大行!

緊接著就是出臺了支付寶個人賬戶限額10萬的政策,然後又出來了網聯這個臨界於銀行和第三方支付之間的監管機構,很多人想不明白,為啥一出來一個新事物就限制限制啊!那是你沒想明白,還記得e租寶和泛亞貴金屬嗎?你能保證支付寶不出事嗎?如果任由支付寶無限發展,後續的風險誰來承擔?

8月17日,騰訊發佈了2017年第二季度及中期綜合業績,在其業績中,有一項值得注意的數據,微信/WeChat合併月活躍賬戶數達9.63億,當之無愧地成為了社交領域的老大,9.63億是什麼概念?全國範圍的《人民日報》的線下日發行量才280萬份,升級範圍的《齊魯晚報》線下日發行量145萬份,而縣市級的《滕州日報》線下日發行量不足10萬,而滕州市人口是171萬,山東省總人口是9800萬,全國人口是13.75億,微信的月活是9.63億,這就意味著全國70%的人民是微信用戶,當然不排除一人有兩個微信號的,還有微商一個人十幾個微信號的,這也是很驚人的數字了。

可能這樣看還不是很直觀,這樣看吧,9.63億是僅次於中國和印度人口,遠超過美國人口的數字,這就意味著,如果把微信看作一個國家,他的人口位居世界第三!

人口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對輿論的影響,以前大家得知新聞都是從報紙、電視,現在呢,比如九寨溝地震,可能報紙、電視的記者還沒跑到現場,而你坐在家裡從微信群裡已經瞭解到了遠在千里之外災情的第一手消息了。

有利就有弊,能夠傳播消息,就能夠把控消息傳播,比如剛才提到的微博,熱搜告訴我們現在“微信大面積故障”是現在大家關注的,但是第三條的“推薦”:“丁人間今天離婚了嗎”這就是一條能引導輿論的信息,對我來說,我並不認識什麼丁人間,但是微博推薦給我了,可能我一輩子都不會知道什麼丁人間,但是這次我點擊後可能就瞭解了,這就是很強大的事情。

可能平臺會說這是人工智能的強大,可是事情都是兩面的,就像今日頭條,採用人工智能給用戶推薦熱點,但是當我點擊杭州保姆縱火案的時候,不是說你每天就給我老是推送哪哪失火的消息,我只是想看各地方的新聞而已,不是整天看失火,同樣的,在快手點了兩次捕魚和其他彈唱之後,現在我的推薦面板上除了戶外捕魚就是其他彈唱,我還想看點別的好吧,比如鐵杵磨成針、水滴石穿、給喜馬拉雅山按電梯啥的。

把控了信息的出口就是把控了輿論,表面上是平臺為我考慮:我推給你的都是你想看的,但是現在變味了,成了不是我想看什麼,而是平臺覺得我想看什麼了,我想看什麼不是我自己搜索了?你說我想看什麼我就想看什麼了?

就像男生總抱怨女生猜疑一樣,不是男生嫌你猜疑他,而是嫌你猜的太準了!平臺也是一樣,把你摁死在你喜歡的東西里,長期以往,你將失去發現世界更多的美的機會。

大概10年前,網民對網絡實名制還是持堅決抵制的態度,但是現在呢,為了便捷的移動支付和塊兒八毛的紅包,紛紛心甘情願的綁定銀行卡手機號,讓互聯網中心化,這是政府一直想做但一直做不到的事情,沒想到讓資本做到了,而且是輕而易舉的……

互聯網不再是誕生時候的散沙,而是慢慢中心化,從商業角度看是壟斷,互聯網應該是一個全球反壟斷和專制的技術,可現實社會卻由壟斷和專制在控制著。

希冀上帝是善良的有用嗎?

當我們無法掌控上帝的時候我們就只能乞求上帝是善良的了。

那麼互聯網中心化後的幾位上帝是否是善良的呢?

首先說蘋果吧,蘋果一手開創了iOS系統的iPhone手機,並且建立了封閉的生態,非常的民主,當你想的和蘋果想的一樣的時候蘋果就聽你的,當你想的和蘋果不一樣的時候你就聽蘋果的,你看公平吧。

如此民主的蘋果生態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先是把微信等有用戶讚賞的應用的30%高額抽成政策提出來,然後不願意交這個過路費的就強行下線功能,後來又把中國市場所有VPN應用都下線了,即使很多用戶是年費用戶,這就厲害了,本來應用方是商家,用戶是客戶,商家和客戶的交易是直接交易,市場決定那些商戶應該營業,哪些該倒閉,但是現在變了,蘋果決定哪些商家能買東西。

一家企業擁有如此巨大的權利,這在人類歷史上都是罕見的,你能想象在傳統時代,你想跟饅頭房買二斤饅頭,但是市場就是不讓你把饅頭拿到手,就算是在那個私下交易屬於投機倒把的年代,你和饅頭房還可以私下找個沒人的地方交易,但在iOS上,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蘋果宣稱這麼做是為了封閉性的安全,那麼到底安全了沒有呢?

近日,溫州蒼南警方破獲了一起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抓獲犯罪嫌疑人22人,其中20人是蘋果及外包公司員工,該犯罪團伙非法出售的蘋果用戶信息包括關聯手機號、姓名、Apple ID等,每條信息的售價為10-180元不等,總涉案金額達5000萬以上。

這下你知道為啥你密碼保護那麼好,你蘋果設備還會被強制鎖死變磚了吧。

蘋果的封閉系統是對外封閉,對內嘛,開放!

說道數據,不得不提的就是最近發生的華為和騰訊的用戶數據之爭。

華為去年末推出的榮耀Magic手機,可根據微信聊天內容自動加載地址、天氣、時間等信息;通話、購物時也能提示相關服務信息,這些技術均是華為與科大訊飛、高德、支付寶、攜程等APP深度合作研發的結果。

但騰訊指出,華為不僅在獲取騰訊的數據,還侵犯了微信用戶的隱私。於是,兩家矛盾激化,但兩家同時一致表示數據是用戶的,不向對方公開是為了用戶隱私。

啊?數據是用戶的?我怎麼沒感受到呢?

曾有人前腳在私密的朋友圈吐槽了交警,後腳拘捕令就到家門口了,這數據是用戶的?

另外,你能主動備份自己的朋友圈嗎?或者可以在手機端恢復誤刪的聊天記錄嗎?朋友圈的數據完全是你自己創造,聊天記錄是你創造的,但是最後你反而沒有控制權,你創造的數據並不屬於你。

可能你在想,聊天記錄啥的我不刪,朋友圈我也不刪,只要這微信號是我的不就行了?

根據騰訊官方協議,微信號碼所有權屬於騰訊公司,用戶只擁有號碼使用權;如果用戶長時間不使用賬號,騰訊有權收回賬號。換而言之,微信號碼不能作為個人財產處理,也無法繼承和轉移。

所以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

另外也好理解微信封號了,人家只是處理自己的帳號而已,剝奪了你的使用權,申訴?呵呵……

微信的短暫崩潰,有多可怕?!

不關注的嗎?

互聯網中心化後會有什麼後果?

互聯網中心化之後,用戶的利益就開始不斷被侵犯。

上面講到你創造的數據你無法掌控,無法選擇恢復還是銷燬,同樣的,帳號所有權都不是你的,不僅創造的數據不屬於你,你上傳的數據也不一定是你的,比如網盤。

當然,你買的東西也不一定屬於你。

10年前,你去影像店買一套DVD回家看,這套DVD就是你的了,只要它不壞,你可以隨時反覆欣賞,但是現在互聯網中心化之後就不同了,你買了之後也不是你的,給你限制觀看時間、次數甚至觀看終端,同樣是購買內容,突然由買變成租了,而且有些像小密圈之類的,到期之後不續費便無法查看,還成了分時租賃了,你覺得不公平?對不起,我們的協議裡就這麼寫的,不認同?誰讓你勾選了同意呢?

除了以上所說,最可怕的是互聯網是有記憶的。

你在互聯網上的行為都會被記錄,在互聯網大數據下,你就像一個被剝光了的裸奔者,毫無秘密可言。

不信?

通過你的微信綁定銀行卡或者支付寶實名認證就可以知道你的姓名、性別、身份證號、銀行卡號;通過你日常滴滴打車就可以知道你家在哪,公司在哪,日常大概作息,你不打車?沒事,你總會用共享單車把!總會用公共Wi-Fi吧,一樣的,通過你的QQ好友、微信好友、手機通訊錄可以輕易勾畫出你的社會關係網;通過你的消費記錄、理財賬戶、股票期貨賬戶、貸款分期自動還款應用可以對你的財務情況進行清晰畫像;通過12306甚至可以得知你老家在哪裡,你岳父母家在哪裡;再通過對無秘等應用的數據處理,可以知道你的一些惡趣味,就像以前爬取豆瓣用戶在所有小組下的發帖應用豆小瓣一樣,可以發現一個人在文學組裡才華橫溢,在約炮組裡就開始放浪形骸了……

哦,對了,如果你不小心,你媳婦還能通過支付寶發現你給小三買東西,想想,有了互聯網,你還能藏住哪些秘密?為什麼你感覺我說的這些都沒有威脅到你呢?是這些互聯網中心化後的巨頭們太善良嗎?

哦,不!他們只是裝作不知道,並把這些信息用於個性化的推薦,引導你消費,畢竟幫你老婆抓小三沒有好處,但是根據愛好給你推薦好吃的好玩的才有利可圖,這就是朋友圈裡的個性化廣告和京東商城裡的猜你喜歡以及百度廣告聯盟裡的如影隨形,但是這不是你忽視互聯網數據對你帶來危害的理由,你沒有聽說過人肉一個人嗎?感興趣去豆瓣圍觀一下沉默入海通過互聯網公開數據如何扒下90後創業之神許豪傑戀童怪癖的吧。

我們對中心化後掌握數據的巨頭們報以最弱小的希望:希望他們都是善良的,但是如果一旦有一位變得不善良,那麼後果難以設想。

對此只有深深的無力

互聯網中心化是否有害?

當然是無害的,要不然現在所有互聯網巨頭不久成了所有網民的公敵了?

那麼這種情況會一直延續下去嗎?

雖然不想打擊你,但是,答案是:是的。

互聯網誕生之初是自由的、開放的,那時候還只有精英上網,沒問題,大家都會自覺遵循一定的規則,也促進了互聯網的良性發展,但是當互聯網普及到所有人時,每個人的素質差異都是非常大的,這個默契的平衡就被打破了。

於是各種就產生了各種病毒,欺騙,彈屏廣告等等,這些都約束了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這時候就需要一個仲裁者或中介者來維護整個生態的規則,促進生態的良性發展。

縱觀整個互聯網發展的歷程,像極了一輪人類的發展史,從荒涼之地發展到部落,從村莊發展到到城市,再發展到國家,是不是現在的蘋果、谷歌、Facebook、微信就是發展起來的封建集權的專制國家。

為什麼比特幣一經問世便如此受追捧?不是說它本身有多大的價值,只是在專制集權的互聯網社會里,網民看到了一絲自由的曙光罷了。

真的會永遠如此延續下去嗎?

別緊張,不會的。

你想想看,恐龍是怎麼滅絕的?

慢慢發展,從食草到食肉,恐龍越長越大,越跑越快,牙齒越來越鋒利,整個地球上都是他們,沒有他們吃不到的東西,想吃啥就能吃到啥,吃的越多長得就越大,身體越大對能量的要求就越高,對能量要求越高捕獵能力就越強,捕獵能力越強可吃的事物就會越來越少,最後恐龍就必然是吃無可吃的滅絕了。

一些傳統的大公司,像諾基亞,生長到無比龐大,好像世界無敵,但是就是那樣的突然坍塌了,像最近一直在花樣爆炸花樣作死的三星,雖然靠著硬件漲價這個龐然大物還在支撐,但是倒下也是遲早、必然的事情,只是還需要幾根稻草而已。

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如果沒有一定的節制和歸約,中心化、長大是必然的,轟然倒塌也是必然的。

但是怎麼節制?誰來介質?從內到外的還是從外到內的?如果不加節制,倒塌的時間又會是什麼時候?

不知道,都不知道,只是今天微信短暫奔潰把可怖的互聯網撕開了一個小角讓我們得以一窺而已。

看見了又如何?

深深的無力感……

微信的短暫崩潰,有多可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