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禅风——千年古刹“资国寺”

福建省东部福鼎市有一座山山型如莲花,山里有座庙叫“资国寺”唐咸通元年所建。古刹经历一千一百多年风霜雪雨。今尚遗有唐井、宋泉,宋明时代法堂基石,千年铁树、清代柏树,枝叶正茂,历代高僧、名家题咏,至今犹存,见证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兴衰。千百年来资国寺香火燎绕梵音广播,与名人高僧也十分有缘,清代宰相孙将鸣为寺题咏“浮生若梦谁非寄,到处能安即是家”;状元王寿彭咏题“清香满室佛入定,明月出海天为高”;近代高僧园瑛老法师为寺题写“无法向人说,将心与汝安”。清末著名高僧谛闲大师,前来福鼎募缘住锡该寺设学讲经,为后来资国寺办学起了开端。

浩然禅风——千年古刹“资国寺”

寺庙依山坐落,山水秀丽,景色宜人。峰顶一片平地,四周峦山环拱、林壑幽静,逢董江朔望涨潮,浮现水面,壮如莲花;当东方黎明泛白,远眺莲花峰上,酷似一朵浴水而出、蓓蕾初开、婷婷玉立于江波之上的碧莲。月朗风清之夜,仿佛可见瞻宫,清幽的莲峰上,庄严的经声悠扬,使人恍若置身佛国,清净了心灵向有“莲花曙月”的雅称。

浩然禅风——千年古刹“资国寺”

沿山门拾级而入,即可一睹古刹风采。资国寺总平面布局分为五大平台,由低至高,占地160余亩,取我国唐代传统建筑风格设计,多进院落顺应地势,有机相连,中轴线建筑层叠而上,上下落差达35米,气势雄伟。其中,山门分为前后两进,后山门为民国28年重建,保留了民国年代的建筑风格。前后山门之间,是放生池、盆景园、滴水观音等人文景观,88座佛塔环绕池旁,与水天交相映衬。迎面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西侧为综合弘法大楼、一楼是大斋堂、二楼为弘法部及宁德市佛协、福鼎市佛协办公场地,兼图书馆;三楼为大禅堂。东侧为伽蓝殿、弥陀村、云水堂。后侧则是典藏佛门经典及法宝的法堂,法堂后面,则是尚待重修的万塔楼和普门观音塔。

浩然禅风——千年古刹“资国寺”

灵性山水伴随着浩然禅风的传承往往是不缺大德名僧辈出。清代福钦和尚徒孙博忠老人当山住持,受知县委充僧会司司长,戒行精严,道风大振。光绪乙酉岁,各届人士赠匾曰:“法门领袖”,深得各方敬仰。继博忠老人之后住持为宗任、昌住、融位等名僧,民国三十五年(1946),圣训长老住持。资国寺,在圣训长老兴教办学、农禅并举的宗风带领下,先后创立了闽东佛学苑、“圣训佛学教育基金会”,为佛教教育和人才培养做出了不懈努力,现任住持贤志法师秉承长老家风,以“文化、教育、禅修、净土和慈善”的五大弘法理念,不仅将资国寺建设成为国内著名的佛教寺院,更是不遗余力的推动佛教文化、慈善事业,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先后创办了《音声海》佛教杂志和“弥陀村”佛教养生养老院体系。发行全国的《音声海》内刊,为初学佛者指明了正确信仰和入门方向,更为现代佛教事业增添辉煌的一页。

浩然禅风——千年古刹“资国寺”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体现时代精神,资国寺这座饱经风霜的千年古刹他在用佛教慈悲精神,默默地做着入世的事业,为佛教的发展和社会的祥和安定,贡献着一份特殊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