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自然之门,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

打开自然之门,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

打开自然之门,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

钢筋水泥包裹的城市,自然教育在努力为人们打开一扇自然之门。观鸟、自然观察与体验,生态摄影等活动让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日常中,凭对鸟兽虫鱼的关爱和持之以恒的记录,普通人也能参与到科学研究和自然保护事业。

1

我要教给你,观鸟这么有意思的事

打开自然之门,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

△罗坑爱鸟会的日常观鸟活动

四年前,廖婵韵第一次来到韶关边郊的罗坑,她的工作是在罗坑鳄蜥保护区任出纳。保护区的工作很单纯,廖婵韵喜欢下班后拍拍附近的风景、花草,她借来同事的长焦相机,准备磨练下摄影技艺。不料,一只小鸟进入了镜头,改变了她兴趣的波心。

“你绝对不会忘记第一次观察到的鸟类。”廖婵韵请教动物学专业的朋友,得知那是一只粤北山区常见的珠颈斑鸠。

保护区生态好,早前有记载的鸟类达到160多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给观鸟带来了很大便利。一只、两只、三只……更多的鸟进入她的镜头,廖婵韵请教朋友,翻查鸟类图鉴,设法弄懂每只“来客”的名称和生活史,认真对待每次相逢。她跟着朋友上山观鸟,学听音辨鸟,从此跌入“鸟坑”不复返。

打开自然之门,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

△罗坑爱鸟会主要成员合照

那不如成立一个“罗坑观鸟会”吧,她和被她带入鸟坑的同事地瓜(网名)一拍即可,还把拥有相机的同事吸纳进来,经常请教的朋友成了协会的观鸟导师。

他们一起拍鸟,“屁颠屁颠地参加各种活动”。去年年底,廖婵韵去前单位车八岭自然保护区参加科普志愿者活动,回来后,小伙伴眼尖地发现了她的变化,“我觉得你回来后不一样,一回来就跟我讲自然教育。”经公益圈的前辈的点拨,廖婵韵决心要为农村的孩子普及自然知识。叮咚,罗坑爱鸟会2018年的“主线情节”触发。

于是有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给学生上鸟类科普讲座,一小时的课程,她和小伙伴准备了两周,为了确保内容正确无误,廖婵韵请观鸟导师过目、纠错。即便准备充分,在讲课演练时,她还是紧张到流泪。

“很怕讲不好,这一次讲座做不好,很可能没有然后了。”但正式讲课时,她淡定了很多,“孩子们很想听你讲下去的眼神会鼓励你。”廖婵韵不以老师相称,她希望孩子们直呼她的网名“番茄蛋”,“观鸟这么好玩的事,大家一起玩就好了”。

打开自然之门,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

△2018年5月9日,廖婵韵给罗坑学校观鸟社上观鸟理论培训课。

打开自然之门,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

△2018年5月12日,罗坑爱鸟会带领罗坑学校观鸟社参加广东省青少年观鸟邀请赛的合影。

也有了第一次带孩子们参加观鸟比赛的经历,他们给孩子上理论课和实地观鸟课,见缝插针地培训了两个月。广东省青少年观鸟邀请赛上,这十个农村孩子面临的竞争对手是从二三年级就开始训练的学生。“你们只有两个月时间,拿奖不拿奖都无所谓。”她宽慰带出去的孩子们。虽然没出韶关市区,但只要能去罗坑以外的世界看看,孩子们就很珍惜,也很憧憬。

结果,大家都没有料到他们居然得奖了!廖婵韵带的保护区团队和学校团队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得奖的巨大荣誉感足以勾销她和团队成员们前半年所有的奔波和艰辛,相比孩子们,她感觉自己“得到了更大的成长”。

打开自然之门,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

△2018年4月27日,罗坑爱鸟会带领罗坑学校观鸟社参加野外观鸟训练。

“我在罗坑工作,希望在当地学校带观鸟队。”她深感农村孩子更缺乏自然教育的资源。农村的孩子生活在大自然里,却并不了解身边的世界,而廖婵韵相信“只有了解才会喜欢,有爱才会慢慢培养怜悯之心,才会在长大后尊重生命、爱护自然。”

申请创绿家后,廖婵韵考虑让团队更长线地发展下去,走得更远一些,方才不辜负支持的朋友们。她也由此认识了五湖四海同样做自然教育的团队,每当感到孤单和辛苦,总能在群里得到共鸣和鼓舞,因为“不只是有你在努力呢,你并不孤单”。

打开自然之门,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

△2018年10月11日,罗坑爱鸟会成员,开展鸟类调查,走鸟类调查样线

2

近300场校园自然讲座,种子在发芽

韶关实验小学的千人大礼堂里,孩子们好奇地听着,常常哄堂大笑,气氛热烈、融洽。自然名为猴子老师的张云龙问台下,“喜不喜欢猴子?”孩子们山呼海啸地回答,“喜欢!”

热情几乎掀翻地表,仿佛来到了粉丝见面会现场,这恰恰是在一堂自然教育的公益课上。两年来,张云龙所在的“悦享自然”团队做了近300场校园自然讲座,覆盖了近万名韶关学生。

打开自然之门,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

△韶关实验小学 校园自然文化节系列活动中的流动图片展

上大学时,张云龙误打误撞进了园艺设计专业,设想未来设计庭园,后来才知道专业主修动植物学、种植实践,跟园林设计基本不沾边,他笑说:“其实种养才更需要艺术,比设计难多了。”

大学学到的知识解答了他童年时懵懂的自然探索,“小时候暑假帮大人收完稻谷之后,剩下来大半个月,漫山遍野地野。下河摸鱼,上树掏鸟,抓蛤蟆,采野果……”有着不明所以的纯粹喜悦。在农村长大的张云龙,觉得要比城市里的孩子幸福得多,他说:“城市的孩子自然缺失症挺严重的。”

打开自然之门,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

△在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探索生活在溪流里的小生命,主要有蜉蝣和蜻蜓的幼虫。

打开自然之门,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

△在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带孩子观察一棵正在开着米黄色花朵的铁线莲。

远离自然环境、学业压力大,父母还可能对大自然有着错误的观念,孩子就被隔离在水泥森林里,与自然渐行渐远。

张云龙碰到过,看到孩子想去抓蟋蟀,忙说“别碰,别碰,好脏好脏”的妈妈,也认识几个不听劝偷偷吃野生动物的朋友。“我们无法说服我们这一辈以及上一辈的人不要吃野生动物,不要破坏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教育他们的孩子,要爱护环境,尊重生命;通过孩子反教育他们的父辈和爷辈。”

于是,在做了6年农林相关的工作后,他走上了一条自然教育的创业之路,周一到周五定期去学校、社区、图书馆举办公益讲座,周末则带着孩子们上户外的自然探索课程。

打开自然之门,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

△丹霞山 在观察一只蚁狮如何把落入陷阱的蚂蚁吃掉

打开自然之门,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

△在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察一只停落在手指上的弄蝶如何吸食指头的汗液。

“悦享自然”的团队里,大家以动物名相称,猴子、野牛、野狼、太阳鸟、野鹰、海豚、萤火虫、海鸥……个个都是深度的自然观察爱好者,常常用相机捕捉小小生灵的身影。在给孩子上课时,这些照片如虎添翼。

不是从网上拷贝下来,全是他们在野外行走时拍下的,孩子们便很有兴致去探寻照片背后的故事。其中一张广东省省鸟白鹇的照片背后,有着一个犒赏等待的拍摄故事。

打开自然之门,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

△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一群白鹇,跟拍了3天。前面两天都扑空,第三天从太阳刚出就守着,等到太阳快落山它们才出现。有将近20只个体,其中2只雄性。

为了一睹白鹇的倩影,张云龙和野牛(自然名)接连第三次走进南岭自然保护区,他们静静蹲守在小溪边的大树旁,做好了完备的隐蔽工作,身穿迷彩服,长焦相机用绿布包裹,“连帽子都是绿色的”。前两次,从日出到日落他们都没有见到白鹇出没。

功夫不负有心人,眼前倏忽一亮,“哇,这么漂亮!”张云龙情不自禁地赞叹出声,一群白鹇从树上展翅飞向水边的岩石,一一栖止。两只雄鸟,七八雌鸟,其它是幼鸟。雄性白鹇拖着长长的雪白尾羽,仪态万千。张云龙当时就想,“这么好看的生灵,怎么有人舍得吃。这么好看的鸟儿,我们应该让更多人看到。”

今年,“悦享自然”的团队成功申请了创绿家项目,张云龙将基金用于公益明信片的印制,他把白鹇临水自照的照片和其它九张南岭珍贵动物的照片,一起印制成三千套明信片,分发给孩子们。明信片上还印着张云龙喜欢的莫言的一句话“鸟兽鱼虫是人类的朋友,亦是科学艺术的源泉。”

打开自然之门,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

△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和孩子在做自然游戏

打开自然之门,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

△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遇到一只受伤的树蜥,照顾饲养了三天后,它可以活动了,于是放归大自然。孩子们都很舍不得。

3

爱鸟,要把本地鸟类资源的家底摸清

2009年10月,巡忆(网名)第一次和四位茂名鸟友见面,相约攀爬茂名高州东北部的平云山。他们相识于国内鸟网论坛,都是茂名当地人。

兴趣爱好广泛的巡忆,自接触鸟网论坛后,很受感染,“原来养笼鸟”,慢慢喜欢上了大自然的野生鸟类 。主修生物学的小鱼儿(网名)这时刚从大学毕业一年,他的观鸟经验要多一些。巡忆和Afa(网名)和山行(网名)我心永恒(网名)都是刚刚入门的观鸟爱好者。

打开自然之门,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

△高州郊野观田鸟(巡忆)

当时大家都不了解平云山的鸟况,只知道这个季节红花荷木会开满红花,吸引很多小鸟。漫步山间,当第一只叉尾太阳鸟娇小艳丽的身影进入相机屏幕的时候,大家情不自禁地屏住了呼吸:“原来小鸟在镜头里是这么迷人!”

自此他们迷上了野外观鸟、拍鸟,还成立了茂名观鸟群,每逢节假日,约上三五鸟友寻找林间小鸟的踪迹,几年下来,大家记录的茂名鸟种已近260余种。

打开自然之门,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

△CEPF关键生态系统合作基金茂名市鸟类资源状况调查工作照(左山隐右巡忆)

打开自然之门,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

△大雾岭调查CFPF关键生态系统合作基金项目

打开自然之门,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

△合水公益林调查(山隐)

茂名观鸟群渐渐走出了一条与爱好者不同的道路,团队25个骨干成员,以理工男居多,业余观鸟,有着平均五年以上的观鸟经验,他们成立了一个具备一定民间鸟类调研能力的的项目组,承接过全国中华秋沙鸭越冬同步调查、红树林湿地生物多样性调研等项目。

项目组把成员们定位在,介于观鸟爱好者和鸟类科学家之间的 “公民科学家”,即参与科学研究、检测和行动研究的民间科研爱好者。“我们想尽可能参与鸟类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活动,把本地的鸟种辨认好,把本地的数据统计好,把本地的鸟类资源本底摸清。”巡忆介绍。

打开自然之门,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

△2017-2018信宜东坑红外手段豹猫调查(巡忆)

2018年年底,项目组成为了创绿家,“原来以为创绿家只资助环保,没想到也能资助动保(动物保护)”,他们计划将基金用于茂名浮山岭的鸟类物种调查。那是一个民间调研项目,记录茂名在地鸟种。成立数据库后,可以通过多项数据对比,来看鸟类的种群数量变化、迁徙,以及一些基本的活动情况。

“我们从辨鸟基础知识下手,将鸟类的种类数量等统计下来。在项目的带动下,激发大家观鸟的热情。”巡忆说道。收集数据信息的同时,也是自我学习提高的过程。

浮山岭是南粤百景之一,为茂名近郊最主要的山地景观和生态屏障。他们规划的路线,从北面上山,以山下到山顶往返的一圈为样线,在规定时间内匀速徒步观测。“山脚下的禾田以田鸟居多,半山腰的山地以林鸟居多,山顶上空盘旋有猛禽。”巡忆介绍。浮山岭不同生境的鸟种非常丰富。但是由于申请时没有考虑培训费用和机构运作费用,目前资金只能维持一年六次的调查,巡忆坦言调研数据会有些“粗糙”。

打开自然之门,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

△2018年11月参加林业部门创森宣传

项目组在增强成员凝聚力、招募志愿者补充人手等工作上还存在困难。“群里有很多人,但大家比较喜欢走走玩玩拍拍,感觉做鸟调比较乏味。有目的的调研活动,吸引力远没有轻松地拍鸟游玩大,想踏实地做鸟调的人不多。

巡忆不无遗憾地谈到核心队友因工作关系调动他市,建立正式组织的构想一次次落空,困难重重。这项使命需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棒地传下去,现在这根棒子在他、奇怪(网名)等几位核心成员手上。

打开自然之门,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

△2017年在登步小学分享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山隐)

打开自然之门,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

△跟节肢动物科普作家张小蜂水东湾红树林找蟹

打开自然之门,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

△电白亲子观鸟活动(吴坎宋指导)

结 语

这三家广东的机构出于对动植物的关爱,深感肩负着保护野生动物的责任。

韶关的“悦享自然”团队走进校园课堂,为孩子带来一堂堂打开眼界的自然公益讲座,开发一系列丰富有趣的自然探索课程,让草木鸟兽被孩子们真正看见;

韶关郊区的罗坑保护区里,两个女孩一起成立的罗坑爱鸟会将目光放在乡村孩子的自然教育上,他们有感于孩子们身在大自然,却不懂其中的草木虫鱼,她们想教给孩子们,被自然怀抱的世界美且丰富;

广东南边的茂名市,几位有经验的观鸟爱好者正着手积累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信息,合力打造茂名野生动植物资源数据库,承担起“公民科学家”的使命和道义。

这三家机构,还没有正式注册成立公益组织,他们自谦为家乡的生态环境做的工作尚且太少。而无论孩子的自然教育,还是在地的动植物数据收集,都需要细水长流的坚持和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努力,这份努力将会被越来越多人看到。

阿拉善SEE“创绿家资助计划”致力于发掘和支持有组织化意愿的初创期环保公益团队,尤其是那些对环境社会问题具有强烈的使命驱动力和专注度的团队,以使更多优秀环保组织出现,从而推动环保公益的行业生态更加健康、多元,最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

从2012年启动至2018年8月,共资助了277个初创期环保公益组织,资助总额超过2700万元。这些“创绿家”们分布于全国31个省份和地区,活跃于生态保护、污染防治、环境教育、垃圾减量等多个环保相关议题。

2019年度创绿家正在征集,点击加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