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最早就是最好:元旦山西古建紀行

不是最早就是最好:元旦山西古建紀行

58個設區市與縣級政區,222處古建築、古遺址與博物館,這是一年前的寒鯤所想不到的,想不到在短短一年內,能參訪如此之多的地點與古蹟,幸甚至哉。更想不到的是,寒鯤會以【三大唐構】聯逛的方式度過元旦假期,趕在2019年到來以前,刷齊了國內現存且確證的3.5座唐構。

不是最早就是最好:元旦山西古建紀行

此次訪古是應 晉行記研學中心之邀隨團前往的,全程聆聽了冀瑞寶老師的精彩講解,高質量的深度研學真是令人讚歎,體驗非常之好。下面,我就結合本次行程中的所見所感,為大家簡要介紹一下山西省境內的三大唐構,以及運城地區此行涉及到的元明清時期古建築。

一、最早木構看山西

以木結構為主、土石為輔的建築材料組合,是中國古代傳統建築乃至於整個東亞文化圈傳統建築的基本特性,可以說東亞文化圈內的絕大多數功能性建築,大多都是【木主土輔】。其中木結構負責【受力】與【空間】,磚石夯土則負責【地基】與【外牆】。所以,若論其某個古建築的年代,也往往以負責【受力】的樑架、斗拱、立柱等【大木作】為準,並不負責受力的【土石結構】與裝飾性的【小木作】即便有後世修繕的部分,也並不影響對於整體年份的斷代,只是會在細講【重修】年歲史,提上一句。

由於王朝更迭的戰亂破壞以及三武一宗的數次滅佛,以宮殿建築、佛寺建築、行政官署為主的古建築,存留下來的往往以明清時期的為主。唐宋遼金元五朝的【高古建築】,雖有遺存,但總體數量即便以【大木作】部分斷代,也還是不超過800座的。其中,山西一省便獨佔580座,冠絕全國。其中,唐代的木構建築,可以確證的只有3.75處,其中,又有3座在山西。

  • 山西省五臺縣陽白鄉南禪寺大殿(大木作部分、計1座)
  • 山西省芮城縣廣仁王廟大殿(大木作部分、計1座)
  • 山西省五臺縣豆村鎮佛光寺東大殿(大部分、計1座)
  • 河北省正定縣開元寺鐘樓(下半部分、計0.5座)
  • 甘肅省敦煌市莫高窟196號窟窟簷(一個屋簷、計0.25座)
不是最早就是最好:元旦山西古建紀行

論起年份,此行所參訪的三座唐構中,南禪寺大殿最早,算是中唐造物,其餘兩座均是晚唐造物,它們之間區隔著一次【會昌法難】(唐武宗滅佛)。三者均是可通過題記、碑文確定的現存最早的三座唐構。

不是最早就是最好:元旦山西古建紀行

南禪寺大殿

南禪寺我已經是第三次拜訪了,前兩次分別是秋晴微霾之日與夏陰小宇之時,這次有湊上了一次冬寒晴朗之景,下次再去就趁個春日吧。南禪寺之所以能在規模較大的會昌法難中存續下來,完全是因為它在當時的等級較低,是一個鄉里層級的小寺院,與它同時存在的還有一個北禪寺,二者的命名完全就是以當時在鄉里的位置而定的【方位+禪寺】之格式。而且,南禪寺所在的陽白鄉處於五臺縣與五臺山區的西緣,既不在去往五臺山的要道上,也不在通過滹沱河東下真定的要道上,更不在自忻州(新興)北上代州(雁門)的晉北幹道上,處於一個完完全全的山間鄉里支線上,也便逃過了一劫。當然,梁林夫婦當年也沒有注意到它,畢竟佛光寺是在敦煌石窟壁畫裡有表現的大寺,即便晚唐重修也是按照【殿堂級】造的大傢伙,唐朝時某個鄉里南部的禪寺自然在民國時期是無從檢索得知的,所以南禪寺直到建國以後才被文物保護工作者在普查過程中被發現。

不是最早就是最好:元旦山西古建紀行

佛光寺東大殿

對於佛光寺,寒鯤是二次拜訪,對於這個古建愛好者必去的“近水樓臺”,作為一個常居山西的票友,不知未來還會去多少次。但,【出簷深遠、斗拱碩大、比例協調、殿堂氣勢】等充沛的唐代建築風格,還是會令我次次為之動容的,何況還有寺犬金毛“提提”,唐塑、唐塔、唐題記,以及另一座典型的金代建築、壁畫、彩塑集成的文殊殿。唐風要素最全的莫過於此了,雖然這種唐風從時代上看已然是遲暮之年,已然不如晉北遼西的四處遼構那樣更加氣勢恢宏。但,它終究還是一處絕大多數大木作與部分小木作都是來自晚唐的唐構,雖經後世改動,卻也不減當年風華,甚至還能讓人回想起盛唐,這樣的壁下觀,怎麼能不多來幾次呢?

二、修舊如舊:如哪一代的舊?

廣仁王廟雖然在建造年份上早於佛光寺東大殿,但它看著其實並不像一個唐構,尤其是在經過最近的一次【修舊如舊】以後,這次【修舊如舊】也是引起比較大的爭議,褒貶不一的。其實,【廣仁王廟】與【南禪寺】乃至【開元寺鐘樓】都是在【修舊如舊】,三者的大原則是一致的,只不過三者所【如的那個舊】並不相同。

不是最早就是最好:元旦山西古建紀行

等看門人開門時從院牆外側照到的廣仁王廟正殿

廣仁王廟的【修舊如舊】並沒有像【南禪寺大殿】與【開元寺鐘樓】那樣,不考慮歷代修繕之痕跡便一下子“舊”回了唐代。【廣仁王廟大殿】則與之相反,它保留了自唐及清歷代修繕的樣貌,並沒有“冒然”剝離掉【唐以降】的痕跡,去換上一個個新做舊的仿唐構建,而是把歷代的匠心都保留了下來。雖然看外貌,不似唐風,但還是能從樑架與斗拱上看出唐風的。兩種思路,如果以【追慕唐風的審美格調】來看,自然是【南禪寺】路線更好,但【廣仁王廟】路線則更容易保留歷代信息,私以為是更符合文物修復原則的。

三、古今:在古今幹道上飛馳而過

幸虧有了高鐵,可以實現兩小時便南北向跨越半個山西省的進度,也為此行在24小時之內看齊山西省內的3座唐構提供了可能。值得一提的是,此行所經過的要道,無論是自太原往北翻越石嶺關抵達忻定盆地的大運高速(二廣高速山西段),還是沿滹沱河東進參訪兩寺的滹沱河谷道,還是順著大西高鐵南下的這條被我稱為人字一撇的幹道,都是自古以來的交通幹道。

不是最早就是最好:元旦山西古建紀行

限於山西高原的地形,山西高原內部自古以來便以人字形幹道及其河谷支線,為主要交通路線,這一點和其他地方大體一致,都是古今一致的。當然,山西高原由於內部的山地、高原、盆地結構而在古今要道的重合性上更加明顯,三千年來幾無變化。

太原向北有三關:石嶺關、天門關、赤塘關,均位於如今的陽曲縣境內,是系舟山區與呂梁山區之間的穀道,其中,尤以石嶺關為古今通達之要害。在古代,石嶺關便是太原盆地與忻定盆地之間相互溝通的要道,也是中原經山西高原來往塞北的主幹道,在宋太宗滅北漢的過程中,此地還爆發了一次圍點打援的石嶺關之戰。如今縱貫山西南北的北同蒲線、大運高速(二廣高速)、108國道(京昆線)、大西高鐵均通行此關附近。

不是最早就是最好:元旦山西古建紀行

沿著滹沱河東進,便是山西高原除了著名的太行八陘以外的一條重要支線型古道,姑且把它稱作【滹沱道】吧,當然也可以根據五臺縣與平山縣之間的那個【黑山森林公園】,而把它戲稱為【黑山道】,沒錯,就是漢末張燕黑山軍的那個黑山,當然,這裡的黑山只是一個點,而張燕黑山軍則是一個在整個東太行山區的武裝割據勢力。另外,根據李零老爺子的考證,趙武靈王滅中山國以後,遷徙中山貴族的那個目的地膚施,可能不是今天的延安,而是當時的虒慮,也即今天的五臺山一帶,畢竟虒慮與膚施(甚至滹沱)在上古時期的讀音與字形上都是相近的,而且虒慮離中山國核心所在的靈壽也很近,通過滹沱道便可到達。

太原向南、沿汾河谷地而下,經由侯馬轉入涑水流域抵達永濟蒲津,這是山西省境內第一條高鐵——大西高鐵的最早通車線路,也是大運高速南段、南同蒲鐵路通行的主要地段,更是自古以來太原與【關洛核心】(關中與河洛)之間通行的【晉南幹道】,以至於山西省內稱呼【晉南】時,都不會算上明明也在山西南部長治、晉城,而只把這條幹道旁的臨汾、運城視為【晉南】。

寒鯤之所以要強調這次行程所經過的古道,是因為寒鯤一貫主張要在訪古過程中結合地理形勢去看待所訪古蹟的歷史,並且將歷史上曾經在這片地域發生的重要事件、在這條古道上發生過的重要行進(戰役、巡遊、遷徙等)融匯到觀者的歷史認知之中,建構起一種“大空間”感,從而更好地把握古蹟所在的“小空間”以及古蹟背後涉及到的歷史掌故,把歷史上的人、事、物,都安置到這個大框架之中,這樣的歷史知識才是三維立體的。

四、追慕:當絕代風華等了一千年之後

我們訪古,除了是在訪問中提取,那一絲一縷透過時光篩選而遺存下來的歷史訊息,其實也是在觀賞那久經歲月風塵打磨的絕代風華,如果說歷史訊息是歷史學的、考古學的,那麼這曾經在一千年前便是當時之巔峰的作品,則是藝術的、文學的。

不是最早就是最好:元旦山西古建紀行

翻拍自東方博古系列叢書:《永樂宮壁畫:朝元圖釋文及人物圖示說明》

坐擁四座元代建築的永樂宮,無疑是此行之中最具藝術氣質的,而且也是全山西九處元代壁畫中唯一的一處道教宮觀壁畫。其中,大體出自晉南朱好古畫派之手的三清殿朝元圖,無疑是永樂宮壁畫中最仙逸的部分,不論是從畫幅大小、走筆手法、人物造型、瀝粉貼金那個角度看,都是山西古代壁畫藝術的冠冕王者之所在。另外,在永樂宮中軸線西側的永樂宮搬遷資料陳列館也很值得一看,畢竟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也是相當成功的一次經典級搬遷,建國初期的老一輩文保工作者,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仍舊能在極其簡陋的工具配合下,完成這樣一次近乎完美的搬遷,其精神也是很值得我們後人追慕的。

不是最早就是最好:元旦山西古建紀行

剛剛進行完冬日消防演練的永樂宮三清殿

不是最早就是最好:元旦山西古建紀行

冀瑞寶老師在講解永樂宮純陽殿壁畫

五、層累:任何一處古蹟都是歷代信念與遺存的疊壓

【層累】是古史辨派率先創制的一個語詞,用於概括中國傳統歷史上對於悠遠古史的層累式建構之現象,寒鯤這裡就要把它稍微套用一下了。其實,不僅僅是在古史編排上有層累現象,就是在任何一個古蹟上也會有不同朝代的層累,作為一個訪古行者,我們在觀瞻一處古蹟之時,不僅要去看它的空間佈局,更要學會去區分“歷代層累”,通過現場展板、隨行講解與相關資料,去“閱讀”累積在一處古蹟上的不同年代層,這樣方能更加清晰地明白一處的古蹟的來龍去脈,以及不同時代的不同風格。

不是最早就是最好:元旦山西古建紀行

解州關帝祖廟正門

就拿本次行程所參訪到的解州關帝廟舉例:被祭祀的關羽本身是東漢末年人物,從關羽到關公的形象變化,在宋元明清諸帝的不斷加封與《三國演義》的逐步成型過程中,早已面目全非,以至於關羽的美髯、赤臉、偃月刀、赤兔馬、綠袍乃至掌刀的周倉,都是宋明附會的產物,桃園結義、溫酒斬華雄、義斬文丑、千里走單騎等經典橋段也都是後世的編排。

不是最早就是最好:元旦山西古建紀行

解州關帝廟崇寧殿

我們能因為這些形象都是子虛烏有,所以就是沒有價值且需要徹底剔除的麼?不盡然,因為這些元素雖然不是漢末三國曆史上正兒八經出現的,卻也是宋元明清時人在關公信仰的造神活動中,所映射到關羽身上的思想信念,這種宋元明清時人的思想觀念,反而是真的。甚至解州當地給關公編排出的戰蚩尤、冤枉村,以及在鄉犯事逃亡的理由,其實都是當地百姓樸素的關公信仰的反映,是具有民俗學價值的,我們不能因為這些素材並不符合史實,便忽視它們所飽含著的思想史、民俗史價值。

畢竟那些和現存關帝廟內的大部分清代建築同期的思想史與民俗史素材,也是我們瞭解當地明清史的一條條重要線索。我們大可在保持對於關羽史相的批判性認識的同時,去了解關公信仰在明清時期的河東地區乃至晉商所至,究竟發揮著怎樣的作用,關帝又是如何在這一過程中逐步成為武財神的。

不是最早就是最好:元旦山西古建紀行

寒鯤在永樂宮龍虎殿拍攝三清殿遠景的背影

我想,這種以【層累】的眼光看古蹟的視角,才是更加合宜的,畢竟這樣的視角是可以給觀者還原出不同年代對於一處古蹟的“分層”作用的,這樣我們就會獲得一個在時間軸上更加豐富的古蹟,來與這個古蹟所在的小空間、大空間相結合,進而實現與歷代古人的神會,這樣的壁下觀豈不妙哉?

六、守望:樓閣可以是對遠處的眺望,也可以是對歷史的守望

不是最早就是最好:元旦山西古建紀行

萬榮縣解店鎮東嶽廟飛雲樓

不論是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所構成的江南三大名樓,還是湊上鸛雀樓組成的中國四大名樓,其實都已經是裝配了電梯(除岳陽樓)的近現代建築,實在算不得古。作為地上古建大省的山西,雖然沒有稱得上高古建築的樓閣,卻也有三處清代樓閣,雖然已是清代作法,但依然可以算作尚有古風,它們分別是:介休祆神樓、萬榮汾陰后土祠秋風樓、萬榮解店東嶽廟飛雲樓,並稱為山西三大名樓。本次行程便參訪了其中的秋風樓與飛雲樓。

不是最早就是最好:元旦山西古建紀行

汾陰后土祠秋風樓

寒鯤在這裡重點談一下后土祠秋風樓,【后土】與【秋風】兩個詞都是與漢武帝緊密相關的,【后土】祭祀本身就是從漢武帝時期走向正規化並逐漸興旺的,汾陰后土祠由於恰好位於汾水入河處南部的一處黃土之上,而成為漢武帝以來直到明初歷代祭祀后土的中心所在。【秋風】則得名自武帝五次祭祀后土中唯一的一次秋季來訪時候所賦的那首《秋風辭》,也算是漢武帝的第一代表作了。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不知道漢武帝當年五次來后土祠並在秋天的那次歌詠《秋風辭》的時候,知不知道后土祠緊鄰的黃河對岸便是太史公司馬遷的故鄉——夏陽芝川(韓城市芝川鎮)之所在,現在尚有司馬遷祠墓遺存,天氣晴朗的話,或可望到,2015年的清明,寒鯤曾在韓城訪古時一併拜謁。

不是最早就是最好:元旦山西古建紀行

啟功老先生所題之司馬遷祠墓匾額

這位被後世尊為“史聖”的一代大家,就這樣與漢武帝感慨時光飛逝的地點遙遙相望,一邊是寫下記錄了兩三千年歷史的《太史公書》作者,一邊是詠歎著時光飛逝感慨一生功業的《秋風辭》作者。而且,漢武帝對司馬遷一生的影響時巨大的,司馬遷對漢武帝身後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這對兒君臣之間的關係實在是微妙之極。在2019年元旦當天,寒鯤便身處在這樣一個隔河就是太史公故里的地方,望著靜靜流淌的冬日汾河與黃河,除了孔夫子的“逝者如斯夫”,又還能感嘆什麼呢?

不是最早就是最好:元旦山西古建紀行

冬日多霾條件下所遠眺到的汾水入河口

或許,【秋風樓】之所以如此命名,也是為了感慨時光之飛快與歷史之詭譎吧?黃河岸邊秋風樓的矗立,又何嘗不是某種呼應或守望呢?既是與司馬遷祠墓的呼應,也是對歷史長河的守望。

不是最早就是最好:元旦山西古建紀行

想要參加到高質量的訪古研學中來?歡迎關注——晉行記研學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