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你還逼著孩子和別人打招呼嗎?這樣做,真的是害了孩子!

01

過年你還逼著孩子和別人打招呼嗎?這樣做,真的是害了孩子!

過年了,大家都紛紛選擇帶孩子回老家。這本來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既能夠一家人團圓,又能夠帶孩子體驗一番不同的生活,對他們開闊眼界和拓展知識面都是很有幫助的。但是很可惜的是,回家過年的話,孩子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景:

一個親戚跑過來,“哇塞,寶寶多大了啊,這麼襲人(注:襲人是開心爸爸老家的話,就是指這個孩子長得很可愛,很招人喜歡的意思)”說罷,還要用手捏一捏孩子的臉。然後爸爸媽媽就會對孩子說“這個是舅舅,你和舅舅打個招呼吧!”

過年你還逼著孩子和別人打招呼嗎?這樣做,真的是害了孩子!

這個情景是不是很熟悉,我們小的時候是不是也被爸爸媽媽逼著和親戚們打招呼問好,要是不打招呼的時候就會直接貼標籤,你看這個孩子,見了長輩都不懂得問聲好一點都不禮貌之類的。而且開心爸爸也經常看到爸爸媽媽因為孩子不和別人打招呼而批評孩子,或者就是強迫孩子叫爺爺奶奶或叔叔阿姨,弄得自己也挺尷尬的,孩子也挺不愉快的。

而且,如果爸爸媽媽不這樣做的話,別人都會在背後嘀嘀咕咕“你看誰家的那個孩子,還說是什麼大城市的孩子呢,見了面連個招呼,連個爺爺奶奶都不會講,切!”說實話,碰到這種情況其實是很為難的。

過年你還逼著孩子和別人打招呼嗎?這樣做,真的是害了孩子!

到底是應該逼著孩子去問好,養成一個禮貌的習慣?還是聽之任之讓孩子自己來選擇?

02

說實話,每個爸爸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有禮貌的孩子,見到親戚朋友們都能夠甜甜的打招呼什麼的,顯得自己也是教育很到位。如果孩子沒有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叫去問好的話,爸爸媽媽就會礙於面子當著客人的面說孩子沒禮貌,或者說孩子膽小怕羞等。

也許爸爸媽媽說這話就是一種自嘲的心態,但是在孩子聽來就不一樣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這是典型的給孩子貼標籤行為,寥寥幾句話就給孩子貼上“沒禮貌”、“膽小”等標籤。長此以往,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是很大的,同樣也是不尊重孩子和傷害孩子的行為。

過年你還逼著孩子和別人打招呼嗎?這樣做,真的是害了孩子!

一方面,爸爸媽媽長期都是這樣給孩子貼上了“沒禮貌”的標籤,孩子真的以為自己就是沒禮貌了,他們會覺得自己反正都已經沒禮貌了,沒必要事事都按照爸爸媽媽說的去做了,最差不過就是個沒禮貌而已。導致孩子永遠不敢跟人打招呼,長而久之的很有可能形成“自閉症”。開心爸爸就見過這樣的一個孩子,每次過年回家都是一大家子人在那裡逗他,快點叫爺爺,快點叫姑姑的,孩子沒叫大家就紛紛的說,你看這個孩子一點都不懂禮貌什麼的。結果最後孩子是越來越孤僻,只要是在人多的場合就什麼話都不說,長大了也是話不多說。可以說,小時候被貼標籤的遭遇影響了他的一生。

過年你還逼著孩子和別人打招呼嗎?這樣做,真的是害了孩子!

另一方面,當孩子不願意開口打招呼的時候,有的爸爸媽媽會用物質來引誘孩子“你叫了阿姨,阿姨那邊可是有巧克力的哦”“你不叫叔叔的話,人家叔叔就不喜歡你了,有好玩具也不會給你了”等等的話,說實話,這種說法的功利性表現的太明顯了,太急切了,本來孩子的習慣養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不斷的引導,不斷的鼓勵,不斷的支持才能慢慢形成的。現在倒好,直接就是逼著孩子去養成,根本就不可能,更多的是造成孩子逆反的心理。

03

過年你還逼著孩子和別人打招呼嗎?這樣做,真的是害了孩子!

其實,在爸爸媽媽看來只是簡單的打個招呼,對孩子來說意義是完全不一樣的:

陌生人焦慮

這個其實也可以認為是怕生,對於陌生人的害怕或者害羞,這個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在原始社會,這個本能可以保護自己不被傷害,雖然說人類已經發展這麼多年了,但是這個本能還是流傳了下來。孩子在5個月之前,一般來說,不會怎麼的認生,倒是到了6個月的時候就開始有了變化,除了媽媽或者別的主要照顧者外,誰抱都不行,甚至陌生人說幾句話都會引起他們的大哭。在心理學上,這個表現叫做“陌生人焦慮”。

過年你還逼著孩子和別人打招呼嗎?這樣做,真的是害了孩子!

雖然說這個焦慮會隨著孩子長大,慢慢的淡化,但是上面說了,這是一個人的本能,面對陌生人的時候,還是會本能的去觀察,什麼時候覺得這個陌生人沒有危險,自己可以接受了,才會逐漸的開始接納。所以,見到陌生人不是第一時間打招呼,這是很正常的。相反,開心爸爸倒是覺得見誰都自來熟的孩子,沒有什麼自我保護意識,不利於他們的成長。

沒做好準備

過年你還逼著孩子和別人打招呼嗎?這樣做,真的是害了孩子!

很多親戚朋友們都是一年見一兩次,說實話對於孩子來說真的只能算得上是“陌生人”了。突然間看到他們的話,孩子一時之間肯定準備不好,沒什麼準備的話直接就讓他們打招呼,確實是有點強人所難了。而且就算是孩子倉促之間去做了,沒做好也是會被說是“沒禮貌”的,對孩子來說這是一種羞愧,也是一種挫敗,甚至對孩子的自尊心都是很大的影響。

04

那麼,孩子不願意打招呼該怎麼辦呢?或者說該如何引導孩子呢?開心爸爸這裡有5個小建議給大家。

做好示範

過年你還逼著孩子和別人打招呼嗎?這樣做,真的是害了孩子!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面對陌生人的態度是從爸爸媽媽身上學習到的。爸爸媽媽在陌生人的的示範性表現,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只有爸爸媽媽自己能夠上前一步,主動熱情的和陌生人打招呼,孩子才能夠模仿爸爸媽媽的語氣,學習爸爸媽媽打招呼的方式,才能慢慢的過渡到可以喝陌生人主動問好的地步。

簡化要求

有的時候,孩子們根本分不清面前的是誰,想讓他們很清楚的區分出哪個是姨姨,哪個是姑姑,哪個是叔叔,哪個是姨夫的話實在是有點困難,所以完全可以用“您好”來代替,畢竟我們要的只是培養孩子禮貌的意識,至於具體什麼時候說您好,什麼時候直接叫叔叔阿姨,這件事直接讓孩子來決定吧!

過年你還逼著孩子和別人打招呼嗎?這樣做,真的是害了孩子!

鼓勵孩子

和別的習慣一樣,禮貌也是一個需要經常培養,及時鼓勵的習慣。每次孩子主動完成打招呼後,爸爸媽媽就需要及時對孩子進行中肯的認可和鼓勵。就算是孩子沒能夠及時打招呼,也不要用“害羞”、“不懂禮貌”等標籤來形容孩子,爸爸媽媽可以試著換成“我的孩子第一次來,需要一點時間來適應”,這樣對孩子也是一種變相的鼓勵。

05

過年你還逼著孩子和別人打招呼嗎?這樣做,真的是害了孩子!

見面打招呼是一種社會性行為,這種社會性行為不像是吃飯睡覺一樣,是生來就有的,它是必須經過學習,並且經過不斷的練習才能夠熟悉掌握的。這是需要過程,需要時間的,所以,孩子們沒能夠及時的打招呼,其實和禮貌關係並不大,更多的是學習的過程,是天性的使然。

所以,過年回家了,再也不要逼著孩子去打招呼了,對他們真的不好!

過年你還逼著孩子和別人打招呼嗎?這樣做,真的是害了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