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西南記憶」魯西南的酒

可以點擊下面收聽菏澤廣播電視臺知名主持人梁雅的朗讀。

酒,是魯西南的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老家的村莊是個集市,逢陰曆二、八成集,記憶中街上有兩家代銷點(小商店),一家是管姓開的,一家是胡姓開的,管、胡也是我們村子裡的兩大姓氏。代銷點是兩間臨街的房子,高高的木頭櫃臺上面放著一個口小肚子大的酒缸,酒缸裡盛放著甘冽的白酒。逢集的時候總會有一些嗜酒之人,要上兩毛錢的白酒,一隻腳撐著地面,另一隻腳疊加在這隻腳的上面輕輕搖著,一隻胳膊肘架在櫃檯上,一邊說話一邊端起酒來慢慢品嚐。下酒的小菜當然不會是孔乙己的茴香豆,而是幾粒煮熟的鹹花生米,那時候魯西南地區蠶豆還不多見。

「魯西南記憶」魯西南的酒

老式櫃檯


「魯西南記憶」魯西南的酒

酒罈子


量酒的容器叫“提子”,使用竹筒製作而成。打酒的時候主人掀開酒缸的蓋子,將“提子”伸進酒缸,輕輕舀出酒來,慢慢傾倒在一圈白底的小黑碗裡面,生怕撒掉一滴,最後還會將“提子”完全倒過來,停留一段時間,叫“控”,使“提子”裡面的酒不剩一滴,免得顧客有意見。小黑碗的酒看著清澈,聞著清香,喝酒的人細細品味,慢慢咀嚼,也是一種幸福的享受。


「魯西南記憶」魯西南的酒

酒提子


我第一次品嚐白酒是在什麼時候,已經記不得了。只記得那時候大人們經常喝的是光瓶的蘭陵二曲、景芝白乾之類的白酒,喝酒的酒具是小酒甌,牛眼大小,又叫“牛眼甌”或“牛眼盅”,聽大人們講三酒甌是一兩,一酒甌就是三錢左右。冬天喝酒還要將酒溫熱,以利於祛除寒氣。溫酒的容器是一個陶製的酒壺,類似於茶壺的形狀,但上口很小,像個漏斗狀,與壺體連接處是細細的瓶頸。溫酒的時候倒一點白酒在酒甌裡面,再撕一小片紙浸在裡面,用火柴點燃,將酒壺放在上面慢慢把酒溫熱。現在想來那時候的白酒應該都是高度酒,38°的白酒是不能點燃的。

「魯西南記憶」魯西南的酒

溫酒的酒壺,你還熟悉嗎?


「魯西南記憶」魯西南的酒

小黑碗,但底是白色的


寒冷的冬天,大人們就著幾個簡單的小菜,一邊慢慢品著濃烈的白酒,一邊拉著家長裡短,不求富貴顯赫,只願豐收平安。總覺得那時候大人們喝酒是一種悠閒,即使是三錢的小酒甌也不一次喝完,一般是慢慢端起小酒甌在嘴唇上,細細的抿嘗一下,嘴裡再發出“嘖嘖”的聲音,彷彿酒是一種美味,需要細細品嚐。


「魯西南記憶」魯西南的酒

小酒甌子


後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對酒的需求檔次也在提高,招待客人不再用八、九毛錢的光瓶景芝白乾、蘭陵二曲,而有了尖莊、綿竹、平壩等牌子的外省酒,品牌不斷增多、種類不斷豐富,不過魯西南本地的品牌白酒卻為數不多。但無論怎樣,淳樸的魯西南人們總會不加吝嗇的用自己認為家裡最好的酒來招待客人。

「魯西南記憶」魯西南的酒

似曾相識否?


「魯西南記憶」魯西南的酒

滿滿的記憶


上世紀90年代之後,魯西南酒類市場不斷活躍,也催生了白酒產業的發展,記得當時菏澤的各縣區都有自己的知名品牌白酒,如菏澤的曹州老窖、聖酒,成武的鬥雞臺、文亭酒、漢泉酒,曹縣的碧波酒,定陶的御思香酒,單縣的四君子、半月臺酒,鉅野的花冠酒,鄆城的水滸酒,鄄城的陳王酒,東明的莊子宴酒等,周邊縣市也有很多知名的品牌,如濟寧的心酒、金鄉的金貴酒、嘉祥的祥酒等,在當時都是赫赫有名,可以說在當年的魯西南地區,白酒產業發展如火如荼。

「魯西南記憶」魯西南的酒

當年的曹州老窖


「魯西南記憶」魯西南的酒

聖酒


那時候農村家裡春節走親戚,親戚們都會對各類白酒品頭論足,討論這個品牌是哪裡產的,那個品牌的來歷等,但很少有人討論白酒的品質,也缺少對白酒的正確認知。當年的白酒名字,都是結合了當地的歷史文化給白酒命名的品牌,如成武的鬥雞臺酒源於齊桓公打敗宋國後,在一土堆上鬥雞取樂,慶祝勝利,此後世代相沿就成為人們鬥雞取樂的場所,故名鬥雞臺;單縣四君子酒、半月臺酒源於陶沔邀李白、杜甫、高適遊單縣,登琴臺(半月形,又稱半月臺),飲酒賦詩,樂而往返。李、杜、高、陶在此吟哦的精彩詩篇被載入唐詩大全,他們四人也被為“半月臺四君子”;鄄城陳王酒和東明莊子宴酒分院源於歷史名人曹植(曾被封為陳王,領地在鄄城)、莊子(東明縣是莊子故里)。


「魯西南記憶」魯西南的酒

鬥雞


對這些酒的命名雖然蘊含了豐富歷史文化底蘊,但由於當時企業不重視品牌的價值、不注重白酒的品質等原因,在魯西南白酒的歷史上也只是紅極一時、曇花一現。據說,當時很多酒廠都沒有幾個發酵酒的窖池,酒的產量很大,卻沒見有多少酒糟,在產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自釀原酒滿足不了需求,大部分都是從貴州等地購買的原酒勾兌而成的,酒的品質當然不會太好。曾經的央視“標王”秦池酒就是一個典型的列子。

酒是有歷史的,也是講品質的,沒有品質的白酒,是經不住市場考驗的,勢必要被淘汰。這或許是魯西南白酒乃至整個魯酒產業曾經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魯西南記憶」魯西南的酒

老式櫃檯


在當年魯西南的幾大品牌白酒中,能堅守到現在的要數鉅野的花冠酒業。鉅野號稱是麒麟之鄉,當時鉅野縣酒廠卻沒有以“麒麟酒”命名,但卻比其他縣市以歷史文化事件或者人物命名的白酒的生命力更強,這或許是一種巧合,也是一種宿命。

酒,既需要傳承,又需要創新。傳承要保持酒的本色不變,創新要符合人們的需求。比如酒的傳統香型主要為醬香、濃香、清香三種,也是酒類行業乃至老百姓認可的香型,酒體、味道各有特點,會品酒的人一聞一咂便能辨別出來是哪種香型的白酒。現在,花冠酒廠和楊湖酒廠在傳承的基礎上,又研究開發了新的香型,花冠酒廠的叫“魯雅香”,楊湖酒廠的叫“楊湖香”,均獲得了相關酒類組織的認可,可謂是帶有魯西南獨特風味的香型。魯西南歷史悠久,民風淳樸,酒文化底蘊深厚,希望魯雅香和楊湖香這兩種香型能帶著魯西南的味道像川酒、蘇酒一樣走向全國。


「魯西南記憶」魯西南的酒

當年的鬥雞臺特麴酒瓶子


老家成武縣的鬥雞臺酒,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曾經紅火一時,獲得縣域內甚至臨縣消費者的認可,前幾年回老家,又有人拿出來了淺綠色瓷瓶的鬥雞臺酒,以為是以前的存貨,但搭口一嘗,根本不是原來的味道,才知道是仿製的原來的瓶子。即使外表做的再像,但是內容卻不一樣,如果表裡不一,早晚沒有市場。

魯西南的酒,逃脫不了歷史發展的規律,有的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終究是消失的魯西南記憶;有的正在蓬勃發展,甚至新品不斷出現。但唯有純糧發酵、回味悠長的特點和無問品牌、只在品質的理念,才能促進魯西南白酒的傳承和發展。

小酌微醺幸福狀,酩酊大醉不上頭;

閒來一盅勝似仙,痛飲三杯無愁憂。


「魯西南記憶」魯西南的酒


「魯西南記憶」魯西南的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