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学取代帖学成为书法主流,为何《 张玄墓志》被成为入门范本?

从众多书法成功的范例上可知,北碑唐楷皆可学,只是如何学法的问题。同为北碑,风格繁杂,自哪人手,亦为关键。从书写意识和法则规律上看,《张玄墓志》无疑是墓志教学中极好的入门范本。

碑学取代帖学成为书法主流,为何《 张玄墓志》被成为入门范本?

《张玄葛志》全称《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嘉志》。张玄字黑女,清代为避康熙帝玄烨之讳而改称为《张黑女嘉志》。北魏普泰元年(531年)10月刻,20行,行20字,计367字。出土地点时间不详。原石久佚,传世仅一明拓本,清道光年间为何绍基所有,原拓今藏于上海博物馆。拓本共十二页,每页四行,满行八字。碑学取代帖学成为书法主流,为何《 张玄墓志》被成为入门范本?清代何绍基甚爱此碑,称其“化篆分人楷,遂而无神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比肩《黑女》者”。包世臣称《张玄葛志》为:“峻利如《隽修罗》,圆折如《朱君山》,疏朗如《张猛龙》,静密如《敬显隽》”。康有为谓此碑“如骏马越涧,偏面骄嘶”,认为它是“质峻偏宕之宗”,评价极高。

碑学取代帖学成为书法主流,为何《 张玄墓志》被成为入门范本?从艺术审美上,《张玄墓志》能融对立因素于一身,如高古雄强和阴柔秀美、成熟规范和率真自然等等;从镌刻工艺上看,该志刻工精良,水平极高。真可谓字字珠玑,行行玉润。《张玄墓志》诞生在北魏晚期,534年北魏分为东魏、西魏,时代变迁也带来书体风格的变化,该志可视为北魏墓志书法的集大成者,可以代表北魏墓志的最高水平。

说它是墓志教学的好范本,基于以下三点:一、用笔。有几个方面:

其一,表现为提按动作的规律化。在北魏书法(包括基志、摩崖等)中,《张玄基志》是用笔上最为中规中矩的碑刻。在线条运行中很有规则,顿挫动作肯定出现在端部极少有违例者,与《石门铭》、《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等的神秘莫测有鲜明的区别。

碑学取代帖学成为书法主流,为何《 张玄墓志》被成为入门范本?其二,表现为用锋的灵动性。善用锋是南帖的优势,南北的融合使《张玄墓志》也体现了用锋的细腻精密。如笔画的起笔有尖人显锋芒,也有逆人的含蓄;撇画、捺画有缓和尖出,也有蓄势待出。长笔画的中锋与短笔画的侧锋相互交错,将方切利落和中实饱满两种不同的审美感受统一于线条的运行中,充分显示了此碑用笔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其三,表现为行书笔意的贯通。映带牵丝是在行书中用的一种方法,是上一笔的未笔与下一笔的起笔处所带出的部分,是点面与点画在空中的呼应顾盼落实在纸上,情趣盎然。通过笔势的连带表现出潇酒的动势。


碑学取代帖学成为书法主流,为何《 张玄墓志》被成为入门范本?

二、结构。

首先整体上字形横向扁平取势,不故作倾斜,有汉隶遗风。有意将竖向的笔画缩短,而长撇、长捺、长横等笔画长驱直人,左伸右展并略加重。另外《张玄墓志》为了加强横势.常在方框处将左上角的包围方式处理成横盖于竖之上,此个细节不容忽视。
碑学取代帖学成为书法主流,为何《 张玄墓志》被成为入门范本?

其次在线形处理上灵活多变。为了与直趋的长画相呼应,常采用侧、括、勾、顿、扫等动作代替短线的书写,将笔画浓缩,虚多实少,以虚映实,使内部空间空灵隽秀,气局高古。

再者在疏密的对比度上。《张玄墓志》在整体上为中宫紧缩,四面伸展,但也有左疏右密、左密右疏、上疏下密、上密下疏等等。其单字结构的疏密跨度非常大,有时松散欲离,有时紧密无间,显得随意天成,集严谨疏朗于一身。
碑学取代帖学成为书法主流,为何《 张玄墓志》被成为入门范本?

三、章法。《张玄墓志》的字距远、行距近在魏碑中不为多见。

从《张玄墓志》我们可以看出,楷书发展到北魏末年,“南北书风渐趋致,大体完成了由拙到巧,由粗到精,由大起大落到婉转绰约的演变过程,为唐惜的形成打下了丰实的基础。”

看到这里你也就可以很清楚知道为何《张玄墓志》会被称为碑学的入门范本?相信你也会更清楚了解其中的原因,所以就好好学习这本帖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