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專門給UP主頒獎,大勢所趨的UGC能打破“信息孤島”的桎梏嗎?

1月26日,B站在上海舉行了首屆“BILIBILI POWER UP 2018”年度UP主頒獎典禮。此次頒獎典禮是專門為UP主們舉行的,為的是表彰B站內優秀的內容創作者。典禮設置了多個獎項,包括“年度最佳投稿獎”、“年度最佳人氣獎”、“十週年成就獎”等。

B站專門給UP主頒獎,大勢所趨的UGC能打破“信息孤島”的桎梏嗎?

從獲獎名單中可以看到,今年大火的《我的烤麵筋,融化你的心》斬獲了“年度最佳投稿獎”,也可以看到“hey信誓蛋蛋”這樣的“年度黑馬UP主”,更可以看到敖廠長、伊麗莎白鼠、ilem這些B站用戶再熟悉不過的UP主獲得了“十週年成就獎”。十年時間,B站從當初的“小破站”發展成了上市公司,也湧現出許許多多優秀的UP主。

其實何止是B站,對於整個中國互聯網中的UGC而言,這十年同樣是突飛猛進。從Web 2.0時代的最初興起,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迅速發展。UGC以其獨特的優勢、高度契合互聯網本質的特質,從而迅速成長並趨向成熟,這一點在如今的互聯網市場中有所體現。

在當今的互聯網環境下,表面上看是大公司壟斷內容和話語權,但是仔細觀察卻能隨處都看到UGC的身影。硬件的升級、信息的通暢、互聯網環境的培養讓更多的用戶加入到UGC的行列之中。可以說UGC是大勢所趨,而且照這種趨勢發展下去,很有可能成為打破當下互聯網中“信息孤島”桎梏的最佳途徑。

一、匆匆十年,UGC如何從“邊緣化”演變為“主流”?

想要知道UGC如何演變為主流,先要搞清楚何為“UGC”。

UGC全稱“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戶生成內容”,亦稱作UCC(User created Content,用戶原創內容)”。簡單來說,就是用戶將自己創作的內容上傳到互聯網,展示或提供給其他用戶,將互聯網內容由原有的“以下載為主”變為“下載和上傳並重”。

B站專門給UP主頒獎,大勢所趨的UGC能打破“信息孤島”的桎梏嗎?

UGC這一概念是伴隨Web2.0的概念興起的。Web2.0是相對於Web1.0而言的互聯網新時代,指由用戶主導,通過互聯網平臺生成內容的互聯網產品模式。從信息技術發展的宏觀角度來看,Web 2.0體現了由專業人員“編織”互聯網到所有用戶參與“編織”互聯網的進程的變化。

也就是說,Web 2.0的內容產出主要來自於用戶,每一個用戶都能製造自己的內容,並放到互聯網中與大家共享。不論是互聯網還是現實社會,想要發展都需要活力,而多元化是激發活力的重要保障。所以Web 2.0時代,互聯網比之前更加豐富而精彩。

儘管如今的互聯網早已不停留在Web 2.0時代,但從整個互聯網的發展進程來看,Web 2.0時代是新的開端,也是此後互聯網得以繼續發展的基礎,並且給後來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正確方向。

以上這些都是UGC得以誕生與迅速發展的必要條件,並且UGC的進程絕不止於理論。可以看到,如今互聯網中的UGC形式多種多樣,貼吧、豆瓣、知乎、微博、喜馬拉雅、愛奇藝、B站......若要一一列舉,恐怕絕大多數的網站和App都會出現。這意味著,互聯網中大部分都已經是UGC的“地盤”了。

以B站為例。根據B站2018年Q3財報數據顯示,站內每月的活躍創作者達到57萬之多。這些被B站粉絲稱為“UP主”的創作者們不斷出產優質內容,構成了B站社區生態中的重要一環。

此外,B站中的優質作品不僅在站內人氣火爆,還產生了更大的影響力。例如獲得“十週年成就獎”的UP主“ilem”在今年創作的作品《達拉崩吧》成為了江蘇衛視跨年晚會的演出曲目,由虛擬歌手洛天依與薛之謙合唱。

B站專門給UP主頒獎,大勢所趨的UGC能打破“信息孤島”的桎梏嗎?

還有在2018年年尾火遍全網的“鬼畜”作品《改革春風吹滿地》,最初就是由UP主“小可兒”上傳到B站的。

B站專門給UP主頒獎,大勢所趨的UGC能打破“信息孤島”的桎梏嗎?

由此可以感受到UGC中所蘊含的無窮“能量”。那麼這種“能量”,也就是UGC產出的動力究竟來自何處呢?

第一,硬件的不斷升級。

在PC時代方興未艾之時,電腦屬於“奢侈品”,因而並不普及。筆者記得自己是初三的時候家裡才裝了電腦,當時能上個QQ就感覺無比新奇。在這種狀態下,互聯網信息的流通狀況自然不會太好,UGC內容的繁盛也就無從談起。

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平板等各種便攜式移動終端迅速佔領消費級市場,並且儲存空間逐年增加,功能逐年豐富,而價格又在逐年下降。如此一來,這些移動終端迅速普及到千家萬戶,使得信息能夠非常充分地流通,並且迅速培養起了用戶熟練使用這些設備的能力。在此基礎上,許多平臺都給用戶提供了充分的UGC生產空間。用戶能夠在這些終端中輕鬆實現UGC的製作、獲取與分享,並且逐漸形成了習慣。

第二,具備專業知識的UGC生產者。

UGC的繁盛,有效解決了Web1.0時代存在的內容不足和信息量不夠的問題,同時催生了專注於UGC內容的生產者。在這些生產者中,不乏某領域的專業人士,例如知乎這類社區上,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業界“大牛”的回答。這種“有料”的生產者分佈於各個互聯網平臺,彙集成一股力量,使得互聯網中的資源和話語權向UGC傾斜,而這恰好與互聯網創立之初的“自由、平等、共享”的願景相契合。

第三,UGC模式滿足用戶內在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UGC模式解決了媒體自制內容成本過高的問題,而運營商也可以更容易地找到有價值的內容並與生產者分成。更重要的是,它能夠滿足用戶的一些內在需求,例如參與感、認同感、自我表現欲、傾訴欲、經濟需求等等。

總的來說,從“邊緣”到“主流”,UGC十年間的進程與互聯網的發展息息相關。UGC讓更多用戶有了創作內容和發聲的機會,讓互聯網中的內容在形式和種類上更為多樣,與當下人們所追求的自我表達和娛樂精神吻合。由此可以預見,未來的互聯網產業中,UGC將成為不可忽略的發展趨勢。

那麼問題來了:隨著互聯網的成熟,互聯網中大公司、大企業的“壟斷”現象愈加嚴重,而時下最流行的App模式更是有將互聯網割裂成一個個“信息孤島”的勢頭。這些與UGC的發展趨勢矛盾嗎?二者又是否會發生衝突呢?

二、用戶就是“魔術師”,以UGC的力量打破“信息孤島”的桎梏

從表面上看,這兩者是對立的。但對哲學稍有了解的人都明白“對立統一”的原理。沒有任何事物是絕對的,所以二者是可以轉化的。不過這個“轉化”也並不是從一開始就能實現的。俗話說“不破不立”,至少對於UGC而言,先要打破,繼而創造,最終才能轉化為“統一”的狀態。

何為“打破”?在幾天前的一篇文章中,我們討論過“萬維網之父”提出的“互聯網初衷”和“信息孤島”的議題。所謂互聯網的初衷,即“自由、平等、共享”。互聯網建立的目的就是打破一切壟斷和桎梏,讓每個用戶都享有平等的接收信息和傳遞信息的權利。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互聯網在成熟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向商業化的道路上走去。幾輪廝殺,數次洗牌,大浪淘沙之後,剩下的必然是優秀甚至強悍的互聯網公司。在商業化的世界裡,壟斷是必然要發生的,哪怕是秉承“自由平等”初衷的互聯網也同樣逃不掉這一“規律”。

所以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大公司在由App隔離出的“信息孤島”中設立了一個個壁壘。

用戶想要進入需要金錢,所以各種平臺“會員”氾濫。UGC生產者則更要小心地遵循各種規定,不然就有被平臺Pass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發出的聲音彷彿都不是自己所思所想,甚至於大多數人早就忘了該如何獨立思考。就連說句話都要被所謂的“意見領袖”牽引思維,更遑論製造內容了。

B站專門給UP主頒獎,大勢所趨的UGC能打破“信息孤島”的桎梏嗎?

當然,這並不是說大公司的存在帶來的都是弊端。

在UGC氾濫的當下(暫且不考慮內容質量),每一個人都能生成內容。然而由於不同個體的文化背景、成長環境、知識素養千差萬別,所以片面、謬誤與虛假在所難免。而大平臺通常有著豐富的經驗、充足的資金以及先進的技術,因而其審核機制可以過濾掉不少無價值無意義的內容,讓用戶接收到更多正確而有趣的信息,提升UGC的整體質量。

此外,大公司的獎勵機制也能激發UGC的創作活力。現在大多數的內容平臺對於UGC創作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補貼,也讓優秀的UGC生產者起到吸睛或帶頭的作用。

然而這種“優勢”一旦使用過當,就很可能失去控制,進而演變為“壟斷”。事實上現在互聯網已經有向這種趨勢發展的“危機”。信息壟斷、信息孤島、意見領袖......這些現象都可看做是“危機”的外在體現。

而UGC則是扭轉這種局面的重要模式。從本質上來看,信息壟斷、信息孤島的始作俑者並非互聯網中的大企業,而是信息接收和傳遞的不流暢和不平等造成的。

可以說有了UGC,每個人都有成為“魔術師”的可能。在西方的塔羅體系中,“魔術師”這一形象是天神宙斯的信使,代表創造、溝通和橋樑。

B站專門給UP主頒獎,大勢所趨的UGC能打破“信息孤島”的桎梏嗎?

UGC之於互聯網恰如一座橋樑,它能讓互聯網內容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各種觀點、思維都可以有充分展現的機會。這也就是互聯網建立的初衷,那就是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聲、交流、溝通、分享,從而讓互聯網環境更為多元化。

實際上“多元”對於互聯網和社會而言都同樣適用。春秋戰國的思想文化因“百家爭鳴”而繁榮,唐朝因“兼容幷蓄”而強盛,可見“多元化”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一直是極其重要的,當今的互聯網時代亦是如此。

綜上所述,UGC會在未來的互聯網中大放異彩,向更加主流的道路走去。因為它能讓互聯網更加多元化,並且很可能成為打破互聯網壟斷和信息孤島的最佳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