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經濟學人問卷調查:房價擠泡沫、信貸不脫軌 民營企業債務壓力最大

一季度经济学人问卷调查:房价挤泡沫、信贷不脱轨 民营企业债务压力最大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曉丹 實習記者 徐雨帆 張軼萌 孫文林槓桿化解是當前中國經濟要面對的關鍵問題。如果2017年一季度GDP增速可以達到6.8%,這會給已經落地和即將實施的宏觀政策,以及不斷引起關注的債務風險和國企改革帶來更多空間。

本次的經濟學人問卷調查顯示,55%的經濟學家認為一季度GDP增速達到6.8%,37%的經濟學家認為當前經濟已經進入“L”型的“橫槓”階段,金融風險主要來自於債務。

經濟學人調查由《經濟觀察報》發起,每季度進行一次。受訪者包括投行、研究機構和政府部門的權威經濟學家。本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79份。

GDP6.8% 基建投資承壓

一季度经济学人问卷调查:房价挤泡沫、信贷不脱轨 民营企业债务压力最大

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給中國經濟的定調是“穩”字當頭,經濟增長目標設定為6.5%左右。

本次的經濟學人問卷調查顯示,55%的經濟學家認為一季度GDP增速達到6.8%(2016年四個季度的GDP增速分別為:6.7%、6.7%、6.7%和6.8%),14%認為是6.7%。同時,35%的經濟學家認為2017年全年GDP增速為6.6%,32%認為是6.5%,各有10%認為是6.7%和6.8%。

2017年開年的宏觀數據延續了去年下半年以來的穩中向好勢頭,這也成為判斷一季度經濟回暖的重要支撐。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就表示,投資回升、貿易趨勢性向好,各類相關數據較大面積走好,近期經濟運行回暖信號增強,因此將一季度GDP預測調高至6.8%。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首席經濟師祝寶良也認為一季度GDP增速會達到6.8%。“財政政策加力增效、貨幣政策穩健偏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效果顯現,但經濟結構性失衡問題仍未得到有效化解,應該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相應抑制金融業過度增長。”祝寶良說。

值得注意的是,關於當前經濟處於“L”型哪個階段的這一問題,與上個季度相比,經濟學家的判斷雖然分歧仍在,但是更為樂觀。重陽投資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王慶和萬博兄弟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都認為,現在已經進入到“橫槓”,而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趙揚則認為,尚未到達“豎槓”末端。

在本次調查中,37%的經濟學家認為已經進入橫槓(去年四季度的結果是38%,下同),34%認為尚未到達豎槓末端(41%),24%認為剛好到達豎槓末端(15%)。

經濟回暖趨勢漸趨明朗,現在引起討論最多的問題則是,回暖是否具有可持續性。

祝寶良認為,經濟可能從二季度起將轉為穩中趨緩的走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民間企業對製造業投資意願較低、房地產投資資金來源收緊,固定資產投資將出現放緩。

華融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戈經過測算後也認為,即便今年1-2月的基建投資累計同比增速從去年底15.7%躍升至21.27%,但是市場對於基建加碼的樂觀忽視了價格因素,如果剔除價格因素,今年以來基建投資的實際增速低於去年的平均水平,尤其是通過PPI調整後的實際值則更低。

“挖掘機銷售上漲,但刨除更新換代因素後絕對銷量並未超預期,且這輪銷售上漲是以小型挖掘機為主,並非主要用於基建。”伍戈說。

本次調查顯示,63%的經濟學家認為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速8—9%;在投資集中的領域中,大型基礎設施佔比63%,房地產佔比31%。

同時,66%的經濟學家認為,一季度的消費增速在10%以下;38%認為一季度外貿回暖勢頭可以持續,33%認為外貿回暖不可持續,另有24%認為不好判斷。

而在價格方面,27%經濟學家認為一季度CPI為1.5%,42%認為PPI會在今年3月出現向下拐點,30%認為是6月,12%認為是9月。

房價擠泡沫 信貸不脫軌

一季度经济学人问卷调查:房价挤泡沫、信贷不脱轨 民营企业债务压力最大

一邊是房價快速上漲,一邊是居民貸款佔據新增貸款的九成以上,這是今年前兩個月的房價和信貸數據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隨後而來的則是一線房地產市場的一連串收緊政策。

國金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邊泉水錶示,在土地供應增加疊加貨幣政策邊際收緊下,今年的房價會相對平穩,目前20多個房價上漲快的城市投資佔比超過三成,那麼如果土地供應有所提升的話,是有利於今年的房地產投資的。

連平認為,未來調控範圍還有擴大趨勢,執行力度也可能進一步提升。

上海證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師胡月曉表示,中國目前的貨幣格局仍然是“存量過多,增量不足”,2017年以來的監管環境變化,使得信貸增長和投資增長之間聯繫的相關性重又加強。

邊泉水就提醒,房地產價格泡沫疊加土地供應減少,導致實體經濟部門的固定資產投資與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的剪刀差越來越大,最終制約經濟增長。

本次問卷調查顯示:政策收緊之下,36%的經濟學家認為一線城市房價會下跌幅度10%之內,7%認為會下跌10%—30%,仍有33%認為會繼續上漲。對於三四線城市的房價,36%認為會下跌10%,14%認為會下跌10%—30%,同時還有29%的經濟學家認為會上漲10%,9%認為會上漲10%—30%。

與此相對應的是,55%的經濟學家認為一季度信貸會在4.5—5萬億,93%認為M2會在10%—12%;72%的經濟學家認為今年上半年不會加息,52%認為全年不會加息。

“目前國內經濟仍有較大下行壓力,物價相對較低,債務壓力又較大,怎麼加息?”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說。不過,中銀國際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朱慶兵認為,在“抑制資產泡沫”,資金脫虛向實的大背景下,貨幣政策或許有進一步收緊的可能。

近期國內對於加息的討論很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已經加息,中國不跟進就會有貶值壓力。本次調查顯示,50%的經濟學家認為,美元不會在二季度加息。

工商銀行資深研究員史晨昱表示,導致市場上短期流動性緊張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央行將表外理財納入宏觀審慎評估體系等,以及及去槓桿態度堅定;二是商業銀行短貸長用且資金鍊條過長。

史晨昱認為,隨著商業銀行自營資金和理財規模的大幅增長,投資渠道的模式已經從以往簡單的資金“由銀行流向企業”,轉為商業銀行開始大規模開展委外業務,資金鍊條日趨複雜,在資金收緊時涉及到的層級也更廣,一旦資金源頭的銀行開始流動性趨緊時整個鏈條都會感受到還款的壓力。

潘向東認為,人民幣的貶值壓力對於依賴流動性寬裕的資本市場來說不是一件好事,不過由於經濟增長不會出現失速,國內不會出現大的金融風險,資本市場將更多是在震盪中尋找機會。

胡月曉認為,樓市泡沫問題並不在樓市本身,而在樓市泡沫對經濟轉型和增長的影響;房價背後的國家信用保證,決定市場力量難對抗“泡沫”。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研究室主任楊志勇表示,房地產稅的推出還是需要先建立共識,現在還有很多不確定性;減稅仍然是財政政策的今年發力重點,同時要注意美國的減稅影響。

對於未來半年的股市,69%的經濟學家認為會在3000—3500點,22%認為是3500—4000點,5%認為是2500—3000點。不過,排在資產價格波動前三名的分別是:大宗商品(佔比46%),股票(19%),債市(15%),房價、黃金(6%),美元(4%)。

滕泰和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首席市場分析師、市場研究總監桂浩明都認為未來半年股市會在3000—3500點。

最大的金融風險是債務

一季度经济学人问卷调查:房价挤泡沫、信贷不脱轨 民营企业债务压力最大

債務風險、去槓桿、國企改革,這三個中國經濟的關鍵問題,正在被越來越多地放到一起討論。

“2017年中國經濟需要關注的兩個問題是金融去槓桿和房地產市場調控。”王慶說。

“在‘新常態’下我們會發現,目前遇到的問題似曾相識,第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國有企業債務問題、殭屍企業的問題。”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說。

本次調查顯示,對於企業債務風險,61%的經濟學家認為目前壓力最大的是民營企業,37%認為是國有企業,2%認為是居民貸款。不過,81%的經濟學家認為今年不會集中爆發過去債務風險。

民生證券總裁助理、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表示,債務問題民營企業主要依靠市場機制來解決,國企由於有軟約束,退出市場存在一定的問題。

聯訊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李奇霖的判斷邏輯與管清友類似,他也認為債務風險最大的是民營企業。“貸款不容易貸到,債券市場又不順暢,風險就在民營企業了。”李奇霖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國有企業改革基礎領域首席研究專家張文魁則認為目前債務壓力最大的是國有企業。

中國農業銀行總行戰略規劃部高級分析師範俊林表示,銀行的不良貸款壓力也來自於民營企業貸款,而金融風險則來自於金融去槓桿。

目前的金融風險主要來自於哪裡?本次調查顯示,債務佔比52%,貸款及表外佔比33%,外匯佔比11%。

中國政府從去年起一直在收緊銀行間市場流動性以及針對各類影子信貸產品和通道的規定。最近,央行證實計劃將表外理財產品納入宏觀審慎評估體系。

瑞銀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表示,快速增長的表外業務掩蓋了中國的真實信貸水平,近幾年國內資管產品快速增長,推動了影子信貸的快速擴張,造成某些領域槓桿過大,久期和風險嚴重錯配,隱性擔保氾濫,並且這些風險相互聯繫,加劇了中國金融業的系統性風險。

胡月曉觀察到的數據正是如此:銀行理財從2007年12月至2016年3月,走出的一條接近45度角的上升曲線,而與此形成相反走勢的則是銀行信貸資產比重,從2004年的56%,降至了2016年的50%以下。這說明,銀行表外擴張帶來金融服務需求重要性提高,使得銀行由“坐商”向“行商”轉變;中間業務收入比重上升。

祝寶良也表示,當前不良資產、信用債違約、政府債務、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房地產泡沫、資本外流等風險正在不斷積累,風險點也較多。

“2013年的銀子銀行主要進入的是地產、債市,但現在通過影子銀行流出的資金的取向並不大好把控。”管清友說。

張文魁認為,民營企業一直在做去槓桿,而國企還在加槓桿,但不能單純用行政性辦法去產能、去槓桿、去庫存。連平認為,經濟運行依然存在內外不確定因素,下半年經濟回暖能否持續向好尚待觀察。

本次調查顯示,在2017年去產能需要注意的問題中,佔比最高的是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去產能政策(44%),其次是防止部分行業價格上漲最快(33%),第三位是過剩產能的界定需要明確(21%)。

祝寶良表示,民間投資滑落是民間資本應對經濟轉型、市場需求偏弱、產能尚未出清的正常理性反映,但也反映出一些更深層問題,清除了部分產能的同時,也限制了產量,從而在短時間內推高了價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