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论坛|赵中振武汉讲座《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功在千秋当一歌

纪念李时珍诞辰500周年系列活动


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坛

赵中振《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讲座报道

【主讲嘉宾】赵中振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 著名的本草专家

本草论坛|赵中振武汉讲座《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主办单位】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讲座时间】2018年5月11日下午14:00

【讲座地点】湖北中医药大学新校区明德楼学术报告厅


【主办单位】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坛

【讲座时间】2018年5月12日上午9:30

【讲座地点】湖北省图书馆长江报告厅

本草论坛|赵中振武汉讲座《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本草论坛|赵中振武汉讲座《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本草论坛|赵中振武汉讲座《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赵中振教授包含深情地讲解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感人故事

本草论坛|赵中振武汉讲座《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湖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平亲自主持

本草论坛|赵中振武汉讲座《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中本营养学院孙光夫

偕助理骆欢欢、陈鹏、程瞳一起聆听学习

本草论坛|赵中振武汉讲座《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湖北中医药大学明德楼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

本草论坛|赵中振武汉讲座《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全体师生认证聆听赵中振教授的精彩演讲

本草论坛|赵中振武汉讲座《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全体师生认证聆听赵中振教授的精彩演讲

本草论坛|赵中振武汉讲座《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全体师生认证聆听赵中振教授的精彩演讲

本草论坛|赵中振武汉讲座《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本草粉丝孙光夫与赵中振教授合影留念

本草论坛|赵中振武汉讲座《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讲座结束赵中振教授签名赠书《中振说本草》

本草论坛|赵中振武汉讲座《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药报领导

与赵中振教授合影留念


以下是讲座摘要整理文,以飨读者!

【斗南一人李时珍】

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是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

郭沫若曾用“医中之圣”概括其对中国医药学的伟大贡献。

李时珍一生历尽艰辛,27年间为编著《本草纲目》殚精竭虑。

1951年,在维也纳世界和平理事会上,李时珍被评选为古代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关于李时珍形象的描述,有据可考的只有明代大文豪王世贞在《本草纲目》序言中提到的寥寥数语:“啐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谈议也。真北斗以南一人。”就是面容温润祥和,清瘦颀秀,聪颖健谈,乃天下奇才。这样的评价,是王世贞对李时珍形神兼备的速写。

“啐然”本是孟子用来指“仁义礼智根于心”的贤德之人才能具有的温润祥和的面容。王世贞用来夸赞李时珍,可见在王的眼里,李时珍面容具有特异气质:从容和缓、润泽慈祥,令人一见而为之倾倒。

“癯然身也”是形容李时珍身材瘦削。他长年在乡间行医、辨药,哪里可能有富态之躯?

“津津然谈议也”,则描述了李时珍的言谈魅力,津津有味,充溢着无穷的感染力。

王世贞的描述十分生动,又饱含他对李时珍的敬意。后世对李时珍形象的描绘多由此演绎而生。

本草论坛|赵中振武汉讲座《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著名国画家蒋兆和绘制的李时珍“标准肖像”

本草论坛|赵中振武汉讲座《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和汉药物学》李时珍像(1924年)

本草论坛|赵中振武汉讲座《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日本《医仙图赞》李时珍像(1686年)

【李时珍的“三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留万世言

本草论坛|赵中振武汉讲座《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李时珍年表

古人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是“立德、立功、立言”,而李时珍经历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留万世言”三个阶段,演绎了完美的自己的人生。

第一阶段:读万卷书。

李时珍经过上下求索,在23岁那一年,决定潜心钻研医学。

他曾赋诗明志:“愿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从此李时珍矢志不移,终成中医药大家。读书对常人来讲可能是辛苦的,李时珍却甘之如饴。如《本草纲目》序所述,李时珍“渔猎群书,长耽典籍,若啖蔗饴”。读书时,他勤于思考,“稍有得处,辄著数言”。熟读古书、博采众家,为其后来编纂本草巨著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第二阶段:行万里路。

李时珍修本草,不是闭门造车。

除了临床实践之外,李时珍还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调查与中药品种考证,前后用了30年。

李时珍也不是孤军作战,他率领四个儿子、四个孙子和几个弟子,如愚公移山一般,分工合作、锲而不舍。

这一阶段,李时珍从书斋、太医院走向田野、山川,虽然历尽艰辛,但他的人生从继承父业、治病救人的羊肠小径,攀上集百草大成、泽万世黎民的万仞高山。

第三阶段:留万世言。

修订编撰大型本草本应是政府之事。李时珍凭借一已之力,“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岁历三十稔”,成就巨著,其艰辛非常人所能想象。

【一言九鼎王世贞】

王世贞(公元1526-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yǎn)州山人,太仓(今江苏太仓) 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世对王世贞的评论为: “独领风骚,文坛驰骋二十年。”王世贞才高八斗,作为文坛巨匠,在当时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不少后学之辈对其趋之若鹜。

王世贞应邀为《本草纲目》写序,序言简意赅,文采飞扬,为《本草纲目》锦上添花,堪称中国医药古籍序言中的上乘之作。学习这篇序言,如醍醐灌顶;阅读《本草纲目》可以从此起步,读过《本草纲目》后,再品味一下这篇序言,更能感到其魅力所在。

以下是他在序言中对《本草纲目》的高度评价:“兹岂仅以医书觏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宝也。李君用心加惠何勤哉兹岂仅以医书觏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宝也。李君用心加惠何勤哉!噫!碱玉莫剖,朱紫相倾,弊也久矣。故辩专车之骨,必俟鲁儒。博支机之石,必访卖卜。予方著算州卮言,恚博古如丹铅卮言后乏人也,何幸睹兹集哉。兹集也,藏之深山石室无当,盍锲之,以共天下后世味太玄如子云者。”

【中国本草大系】

“本草”是中国传统药物学的特有称谓,古人云:“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众也。”意即草(植物药)为药之基本组成部分,所以用“本草”二字指药物。

本草论坛|赵中振武汉讲座《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如此说来,本草学即药物学。

本草学的内涵广泛,主要包括中国传统药学发展历史(历史学)、本草文献著作本身(文献学)。

本草著作中所记载内容包括药物基原、药性理论和功效应用(药物学)三个方面。

总结起来,中国的本草大致可以分为三大体系:主流本草、主题本草和地方本草。

一、主流本草

2000年来,中华医药连绵不断,形成了一条文化长河。中国古代有五部最为重要的本草著作,可谓中国本草史上的五座丰碑。

本草论坛|赵中振武汉讲座《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汉)《神农本草经》365种;

(南北朝)《本草经集注》陶弘景730种;

(唐)《新修本草》苏敬844种;

(北宋)《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唐慎微1744种;

(明)《本草纲目》李时珍1892种。

《本草纲目》载药1892 种,初版于1593 年印刷刊行。《本草纲目》是中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总结,在中医药学的理论和临床方面成绩斐然,堪称中国古代本草的巅峰之作,对世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有卓越贡献。

本草论坛|赵中振武汉讲座《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一祖三系”版本示意图

本草论坛|赵中振武汉讲座《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的植物药学分类体系

本草论坛|赵中振武汉讲座《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本草论坛|赵中振武汉讲座《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本草论坛|赵中振武汉讲座《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二、主题本草

主题本草是指内容具有某个特定的主题,如炮制、鉴定、食疗、药性等。

1.以记载炮制经验为主

《雷公炮炙论》约成书于南北朝时期,首次总结了前人炮制方面的记述和经验,是中国的第一部炮制专著。

2.以记载鉴别经验为主

宋代寇宗奭撰写了《本草衍义》,明代李中立撰绘的《本草原始》是本草历史上最富有特色的药材经验鉴别专著。

3.以介绍食疗为主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立“食治篇”专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

唐代孟诜撰写了《补养方》,其弟子张鼎增补后命名为《食疗本草》,是一部专门讲述食物疗法的专著。

元代蒙古族人忽思慧所撰写的《饮膳正要》亦是著名的食疗著作,具有鲜明的蒙古族特色。

明代尚有一部彩绘的《食物本草》。

4.以论述药性为主

《汤液本草》是金元时期王好古所著的临床药学代表著作,载药242种。

清代汪昂的《本草备要》收载常用药物475种。

三、地方本草(包括民族药本草)

地方本草记载某一特定地区使用的药物。

西晋时期嵇含撰写的《南方草木状》是中国和世界公认最早的地方植物志,收载植物80种,主要是岭南特有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

南宋时期王介撰写的《履攙岩本草》收载了临安(今杭州)慈云岭一带的206种药用植物,是现知存世最早的地方彩色本草图谱,绘图精美俊逸,现仍可见明代抄本。

明代兰茂所著的《滇南本草》成书于14-15世纪。因记述云南地区药物,故以滇南命名。该书比李时珍的《本草纲日》早一百多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较为完善的地方性本草专著。

摘自赵中振《中振说本草》《读本草说中药》

赵中振教授

踏破铁鞋寻源本草

为寻源本草,赵中振教授遍访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寻找各种《本草纲目》藏本,追源道地本草,奔赴世界各地考察、讲学、交流,不遗余力地推广中医药,弘扬中医药特别是本草文化,传扬李时珍精神,为中医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草论坛|赵中振武汉讲座《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本草论坛|赵中振武汉讲座《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本草论坛|赵中振武汉讲座《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拳拳之心,谆谆之语

天外有天,过去三十年在海外游学,我切身感到,国外不仅仅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值得我们学习,也有很多的自然资源与民间药用传统迫切需要我们去学习了解、参考借鉴。

世界上的药用植物我们占了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在哪里?都有哪些功效?

我们应当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将世界传统医药的宝贵经验与资源相容并蓄。

这将有利于丰富中医药的宝库,对于中医药理论、实验、临床的大发展也将有所促进,中医药 学将迎来大发展的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