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語言10 個人空間(上)

每個人都對自己的家園懷有一種無形的忠誠,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他甚至不惜浴血奮戰。

肢體語言10 個人空間(上)

人們常常把專屬於自己的區域或者空間視為自己的領地,彷彿這塊領地就是他身體的延伸。在每個人的周圍都會存在著這樣的領地,比如用籬笆圍起來的住宅、私家轎車的內部、自己的專屬臥房和椅子,身體周圍看不見摸不著的那一圈空氣。

個人空間,就像我們隨身攜帶的大氣泡

肢體語言10 個人空間(上)

監獄裡的人們似乎對個人空間的需求更為強烈,所以在面對朝自己走過來的人時,犯人們總是會變得具有攻擊性。如果把犯人單獨關押,犯人的情緒就能夠得到平復。

通過實驗調查得出空間距離如下:

1. 私密空間私密空間的半徑大小為15釐米至45釐米。

2. 私人空間私人空間的半徑大小為0.46米至1.2米。

3. 社交空間社交空間的半徑大小為1.22米至3.6米。

4. 公共空間公共空間的半徑大小為3.6米以上。

以下是人在乘坐電梯時的通行行為:

1. 不跟任何人說話,包括自己認識的人。

2. 總是避免和別人的目光相接觸。

3. 保持一本正經的表情,臉上不洩露任何情緒。

4. 如果手上拿著一本書或者一份報紙,就假裝看得全神貫注。

5. 在人數眾多的擁擠人群裡,身體保持一動不動。

6. 一直盯著電梯層數的變化。只要人們企圖掩飾自己的真實情緒,他們就會帶上一副毫無表情的面具,不讓別人窺探自己的內心。這些行為是一種“偽裝”,而且經常在各種場合發生。

只要人們企圖掩飾自己的真實情緒,他們就會帶上一副毫無表情的面具,不讓別人窺探自己的內心。

肢體語言10 個人空間(上)

其實,不管是在擁擠的電梯、電影院還是公交車裡,當別人無意中入侵我們的個人空間時,我們都可以把他們當做是透明的——也就是說,只要我們不在意、不關心這些人的存在,我們的身體就不會進入緊張的防禦狀態。

在上下班高峰期的公共交通工具裡,上班族的臉上寫滿了“痛苦”、“不快”和“沮喪”。這些標籤都是用來形容上班族面無表情的臉。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並非全然都是負面情緒,他們對這些表情產生了誤讀。我們真正看到的是人們的集體偽裝。

正如上述法則所言,在擁擠的公共場合,當私密空間不可避免地被他人入侵時,人們的反應通常是帶上毫無表情的面具。地鐵裡的乘客們並非情緒低落,他們只是在偽裝,展示一種消極情緒,對周圍傳達請不要靠近我。

肢體語言10 個人空間(上)

當然這種偽裝總會有限度的,比如在遊行示威中,人群的密度越來越大,每個遊行者的個人空間就會被擠壓得越來越小,於是他們彼此之間都會感受到敵意。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當遊行的規模擴大時,遊行者的情緒就會變得暴怒急躁,衝突也陷入一觸即發的境地。這個時候,如果警察設法將人群驅散開,遊行者就會重新擁有自己的個人空間,情緒也就會隨之冷靜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