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鄭學解讀

《山海經》|鄭學解讀

關於作者

本書時代久遠,作者已經無法考證,只能大致推測為戰國到秦漢之間的巫師。書裡的神話傳說不是個人的創造,而是上古先民集體的思維產物。它們產生在比本書更古老的歲月裡,作者只是對當時仍然流傳的神話做了記錄。

關於本書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把《山海經》看作中國的第一本小說。《山海經》是最能代表中國文化早期階段的一本經典。它是原始神話思維的產物,是一本講述神秘知識的巫書。本書內容繁雜,可以看作上古巫術時代的百科全書,包括了地理、歷史、神話、民族、動物、植物、礦產、醫藥等一切古老知識。同時,本書也是中國文學的奇幻想象之源,《西遊記》《鏡花緣》等一切涉及奇幻世界的文學作品,都可以在這裡找到淵源。

核心內容

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古人在神話思維支配下,對世界的認識。人類理性發展成熟之前,上古先民用神話來認識世界,解釋自然現象,把握自然力量。他們幻想出大量怪獸和神靈,作為自然力的象徵;並且希望通過祭祀、預言等方法,趨利避害,掌控自然力。先民對陌生的遠方懷有戒懼,把遠方的族群看作異己的他者,因此把外國人想象成奇詭的外貌。但先民同時也把他們對美好樂土的嚮往寄託在海外,由此衍生出海外仙山的信仰。

前言

今天為你解讀的是《山海經》,這本書的正文只有三萬一千多字,但是書裡卻描繪了一個非常廣闊的世界。我會用大約26分鐘的時間,為你講述書中精髓:中國古人心目中的奇幻世界是什麼樣子。

說起中國的奇幻世界,可能大多數人會首先想到《西遊記》。你肯定記得《西遊記》裡那個只有女子、沒有男性的“女兒國”。但你可能未必知道,女兒國並不是《西遊記》的原創,它是從《山海經》裡面繼承過來的。《山海經》是中國古代一切奇幻文學想象的源頭,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想挑選一本書,來代表中國文化的初始階段,那麼《山海經》就是你的答案。

《山海經》是從遙遠歲月裡傳來的原始的聲音,它的思維方式非常古老,讓後人很難理解。一直到現在,這本書還籠罩著許多謎團。比如我們還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誰,也說不清它到底要講什麼主題。實際上,《山海經》根本就沒有貫穿始終的完整情節,甚至它的各個章節之間,也沒有清楚的邏輯關係。

表面上,這本書好像是按照空間方位的順序,一座山又一座山、一個國家又一個國家地介紹我們生活的世界。有人說這是一本地理書,類似一本全國地名、交通、資源信息手冊;也有人說這是一本歷史書,講了上古的歷史。這些說法都不確切,因為《山海經》裡的地理關係是錯亂的,而且它的很多地名都是虛構的。說到底,它所講述的地理和歷史,並不屬於我們真實的世界,而是來自神話的世界。曾有很多歷史地理學家試著去追問:《山海經》裡的山到底是哪座山,海到底是哪片海?但是沒人能給出完美的答案。

它是上古時代巫師神秘的記載,包括了地理、歷史、神話、民族、動物、植物、礦產、醫藥等一切古老知識。從整體上看,《山海經》描繪了一個生活著奇奇怪怪的神人、怪獸和巫師的奇幻世界。這是一本奇特的書,它相信天上地下到處都存在神靈和神秘的力量。也許,還是司馬遷在《史記》裡說得最正確:《山海經》給人最深的印象是,這本書裡講了好多種怪物。

《山海經》可以分為《山經》和《海經》兩個部分,另外《海經》裡面還有一小部分叫做《大荒經》。《山經》主要介紹中國各地的山川,內容雖然很不準確,但是基本可以對應現實世界;而《海經》的內容就比較奇幻了,可以看作中國古代神話的大集合,想象力非常豐富。

從漢代以後,到宋朝以前,人們一般都相信《山海經》是傳說中的大禹和他的助手伯益寫成的。大禹治水的過程中,遇到很多千奇百怪的生物,伯益記錄下這些神奇生物,並且給它們畫了像。可是後來這些畫像都失傳了,只有文字流傳下來,就是現在的《山海經》。魯迅先生說,他小時候見過繪圖的《山海經》,“畫著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那是明朝和清朝人根據文字重新描畫的。宋朝之後,逐漸有人懷疑大禹和伯益的著作權。比如清朝有一個狀元叫畢沅,是非常有名的學者,他認為只有《山經》才是大禹和伯益寫的,而《海經》是周朝或者秦朝人寫的,《大荒經》是漢朝人劉歆寫的。

現代學者一般認為,《山海經》並不是一個人、一個時代的作品,它是漫長時間裡產生的好幾種材料逐漸拼湊起來的,所以全書的主要內容和語言風格並不統一。人們對《山海經》的作者和時代做了各種各樣的猜測,但是還沒有得出公認的結論。

可以確定的是,《山經》的創作時代不可能早於戰國末年,也不可能晚於漢朝初年。這是因為《山經》寫到了廣東地區的山川,卻沒有寫到廣西的山川。顯然在它寫成的時代,中原人士對嶺南地區的瞭解還不充分。歷史記載和考古發現都可以確認,大約在戰國後期,楚國最早和兩廣地區建立了有限的聯繫。等到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派出五路大軍征伐嶺南,那時人們對現在的廣州一帶已經比較熟悉。再後來,漢武帝滅亡南越,嶺南地區終於徹底被中原王朝征服。《山海經》的寫作,應該就在這個過程中。

《山經》的作者很可能是秦國的巫師。因為他對秦國附近的山河物產記載最準確;而對燕國、齊國等秦國征服較晚的地方,記載就比較粗略。另外,《山經》對古都洛陽附近的山川記載也特別詳盡,那應該是後人在整理和註釋《山海經》的過程中,不斷增添補充的結果。至於《海經》,從它的語言分析,也許要比《山經》稍晚一些寫成,但也不至於晚得太多。

中國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漢書·藝文志》告訴我們,漢朝的《山海經》一共十三篇,比現在的版本少了五篇。這五篇就有些來歷不明,有人懷疑是漢朝學者劉歆偽造出來的。因為劉歆和他父親劉向是中國最早的目錄學家,包括《山海經》在內,很多瀕臨失傳的古書都是他們重新整理出來的。所以後人養成了一種習慣:凡是作者存在疑問的古書,都讓劉歆來背黑鍋,說是他造的假。最近一百年來,關於《山海經》的作者,還有很多其他的猜測,學者們各抒己見,但是都沒有可靠的證據。

我們現在閱讀的《山海經》,必然包含一些註釋。經過漫長的流傳過程,很多註釋已經和正文密不可分,成了《山海經》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這些註釋裡面,最古老也最重要的是晉朝郭璞的註釋。郭璞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半仙,是風水先生的祖師爺,對各種神秘事物非常精通。他也是著名的註釋專家,你熟悉的古書比如《爾雅》《周易》《楚辭》都離不開他的註解。另外,清代學者郝懿行和現代學者袁珂集合了歷代《山海經》註釋的優點,對我們理解這本書很有幫助。

介紹完這本書的基本情況和作者概況,那麼下面,我就為你來詳細講述書中內容。這本書全是分散的記載,沒有統一的中心,拋開那些艱深而專門的古代歷史、地理和民俗學知識,大致總結起來,可以歸納出兩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山經》告訴我們,上古先民怎樣理解自然世界和自然力量;第二個重點,是《海經》告訴我們,上古先民怎樣看待生活在我們周圍的其他族群。

第一部分

先來看看:上古先民怎樣理解自然世界和自然力量。《山經》一共有五篇:東、西、南、北、中,主要內容是記載全國各地山川的物產和神靈。如果把《山經》描繪的世界總結成一句話,那就是“高山大河有怪物”。廣袤的大地上分佈著一座又一座大山,山上多有黃金,多有怪獸,多有怪蛇,山間的溪水裡多有白玉,多有怪魚。每一座山都有它的山神,那山神要麼像蛇,要麼像鳥,要麼像龍,但是往往還長著人類的臉或者身子。古人覺得,我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奇幻的世界上。這個世界跟外國文學作品裡面“愛麗絲漫遊的奇境”,或者“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一樣,用想象超越了現實,既多姿多彩,又如夢如幻。但是《山海經》和文學作品有個最本質的區別:文學是作家有意虛構的,而《山海經》的作者卻相信,世界真的就是他所描寫的樣子。

我們把《山海經》裡那些奇幻的記錄叫做神話。神話不是文學作品,它是上古先民思考問題的方式。英國人類學的創始人之一安格魯·朗格,在19世紀末提出了一個很有影響力的觀點,認為上古是人類文明的童年時期,當時人的理性還沒有發展成熟,所以先民使用直觀、具體、形象的神話來認識世界。一旦人類學會使用理性來認識世界,神話的時代就結束了。

在上古時代,先民和自然界的關係,要比現代人密切得多。他們經常要面對各種險惡的自然力量,所以難免會感到敬畏,從而製造出大量與此有關的神話。反映在《山海經》裡,比如《山經》記載了很多怪獸,作者常常鄭重地提醒:某種怪獸會吃人。另一方面,先民也幻想使用某種方式來控制自然力,所以他們虛構出很多神靈,作為自然力的主宰者。總而言之,《山海經》名目繁多的怪獸和神靈,就是自然力量的象徵。下面我們分別簡要介紹一下。

先說怪獸。因為敬畏,也因為原始稚拙,無論怪獸還是神靈,形象都被塑造得相當怪異和猙獰。《山經》裡的大多數怪獸,都是從普通動物變形而來的,比如長了四隻耳朵、九條尾巴、眼睛在後背上的羊,長了三個腦袋、三隻翅膀還有六隻腳的雞,等等。也有一些怪獸是人和動物的合體,比如長著人臉的魚,長著人手的貓頭鷹。書裡提得最多,也最有名的怪獸是九尾狐,這種怪獸生活在青丘山和青丘國,長著九條尾巴,它的叫聲好像嬰兒的哭泣。

看到怪獸是一種徵兆,可以預示吉凶。比如有一種動物叫當康,長得像豬,看見它就意味著糧食豐收。不過,《山海經》描述的是一個危險的世界,兇獸要比瑞獸更普遍。比如有一種動物叫蜚,長得像牛,腦袋是白色的,只有一隻眼睛,尾巴像蛇。蜚一旦出現在人們面前,就會發生大瘟疫。還有一種怪蛇叫肥遺,長著四隻翅膀和六隻腳,一出現就會帶來旱災;有一種長著四隻耳朵的猴子,名叫長右,一出現就會帶來洪水。像這樣能帶來旱災、戰爭和瘟疫的怪獸還有很多種,需要用心防備。

古人希望通過掌握這些關於怪獸的知識,來把握自然界,趨利避害。不過,有意思的是,一種怪獸到底預示吉祥還是災禍,有時也是不固定的。比如九尾狐在《山經》裡面,明明是一種吃人的惡獸,可是到了後面的《海經》裡,它卻變成預示天下太平的瑞獸。之所以九尾狐能夠改邪歸正,可能是因為漢朝人喜歡把它和皇帝的后妃聯繫在一起。比如漢朝的野史小說《吳越春秋》講,大禹治水路過塗山,看到一隻九尾狐,然後在塗山娶了妻子。班固的《白虎通義》甚至說,狐狸有九條尾巴,就好像皇帝有九個妃子。

大家經常開玩笑,說中國人什麼都敢吃。就連怪獸,也在我們的食譜上。吃,是佔有自然物的一種方式,而通過吃獲得某種好處,也意味著征服和利用了自然。這是先民最迫切的願望。《山經》記載了很多怪獸的味道,還有它們各種大補的療效。比如《東山經》裡說到一種長著六隻腳的珠蟞魚,味道又酸又甜,吃了不得惡瘡。還有《西山經》裡說的文鰩魚,長得像鯉魚,長著翅膀和鳥嘴,夜裡會在天上飛。這種魚的味道也是酸酸甜甜,吃了可以治精神病。就連兇名赫赫的九尾狐也可以吃,吃了它可以不受妖邪毒氣傷害。雖然中醫的食補觀念要到唐朝才徹底形成,可是早在《山海經》裡就已經有了一絲雛形。跟《山海經》時代相近的《呂氏春秋·本味篇》還講過一個故事,相傳商湯的大臣伊尹是個高明的廚師,經常用做飯來比喻治理國家的道理,他告訴商湯,天下最好吃的東西就是《山海經》裡提到的這些山珍海味。

怪獸就說到這裡,我們來看《山經》裡的神靈。雖然都叫神靈,可是它們跟你熟悉的財神、灶君、媽祖、觀音菩薩等各路神仙,並不是一回事。最明顯的是,它們的長相不一樣。因為《山經》裡的神,有的模樣像人,有的像動物,外貌都很古怪,很多神都是由不同種類的生物拼合在一起構成的。比如《北山經》裡面,山神是人面蛇身;《東山經》裡面,山神是人身龍頭;還有鵲山和洞庭山的山神,都是鳥的身子,龍的腦袋。就算是人形的神靈,模樣也很奇怪,它們要麼手裡拿著兩條蛇,要麼把蛇像耳環一樣戴在頭上,所以有人管它們叫“操蛇之神”。人形的神往往要比獸形的神法力更強大,它們一般都是著名的大神,比如海神禺強、追日的夸父,等等。

另外,“操蛇之神”還有升級版,把蛇換成兩條龍,比如《大荒西經》裡提到的夏後開,也就是夏朝的第一個君主夏啟,就是這樣一種造型。大概古人把降伏毒蛇當作征服自然力的象徵,《山海經》裡的巫師也是這種形象,手裡拿著兩條蛇。另外還有一些神獸,比如鳳凰、鸞鳥等等,也用腳踩或嘴叼毒蛇來顯示神力。

你可能要問了,《山經》介紹這麼多神靈,有什麼用處呢?對現代人來說,沒什麼實際用處,你可以乾脆把它當成一本小說來閱讀。其實不只是我們現代人,就連清朝人也這麼想,比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就說《山海經》是中國的第一本小說。但是對上古先民來說,用處就很大了。按照原始巫術思維的邏輯,這些神秘知識主要是幫我們和神打交道。

假設我們行走天下,到了某個神靈的地盤上,就必須懂得用什麼東西祭祀它。祭祀山神可是一件大事,做得好可以得到保佑,做得不好,可能會有災禍。一般說來,神靈要求的祭品有各種牲畜、玉器和穀物等。牲畜主要是用來血祭,可能會用到牛羊豬狗雞等一切家畜家禽,而且往往會指定牲畜的性別和顏色,比如要求用一隻公羊、一條白狗或者一隻白雞。玉器是我們中國文化特有的物品,王國維等很多研究甲骨文的學者認為,祭禮的禮字,原意就是用玉來獻祭。《山海經》裡一共講到182座出產玉的山。至於祭祀中使用的穀物,有個專門的名稱叫做“糈”。用糈來祭祀,是中國古代巫術的一個習慣,發展到巔峰就是漢代的“五斗米道”,所以魯迅先生認為《山海經》是一本講巫術的書。另外,奉獻祭品的方法,也有很多講究。有的神要求把祭品燒掉,有的神卻要求把祭品埋在地下。總而言之,掌握好上面這些知識,就能處理好你和神靈之間的關係,進而處理好你和自然界的關係。

上面為你講述的就是第一個重點內容,上古先民非常敬畏自然的力量,他們用怪獸和神靈作為自然力的象徵。《山經》裡的神和怪獸相貌既野性又古怪,還掌握著神奇的能力,需要認真地祭祀或者對付它們。說完這個,咱們接下來說說:《海經》告訴我們,上古先民怎樣看待生活在我們周圍的其他族群。

第二部分

有個電視劇的名字,叫做《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在很多中國人看來,陌生人可能是危險的,值得戒備的。自古以來,中國文化就有安土重遷的特點,人們對遙遠的異鄉往往懷著一種本能的畏懼。在《海經》寫成的年代,中外交通還很閉塞,海陸兩條絲綢之路全都沒有貫通。生活在中國四周的各個族群,就是先民眼裡奇異而危險的陌生人。《海經》包括《海內經》《海外經》和《大荒經》三個部分,它的大部分篇幅都是用來描繪中國周邊的世界和族群。這本書建立了一個很有哲學意味的世界體系:世界的中心是我們生活的家園,而圍繞在四周的,則是各種“異人”的國度。

既然被叫做異人,這些族群當然和我們不太一樣。最起碼,他們的外貌和我們不一樣。在《海經》的作者眼裡,外國人簡直不像人樣。比如說,有一些國家的居民長得像鳥。《海經》裡有羽民國,國人長著羽毛,能飛,只是飛不遠;有讙頭國,國人長著翅膀和鳥嘴;還有卵民國,國人是從蛋裡孵出來的。這些怪誕的描寫背後,隱藏的是古人的一種身份認同原則。《海經》對“我們”和“他們”做了非常明確的區分:只有生活在中華的人群,才可以被“我們”接受,當作同類;而生活在四周的人群,則是受到排斥的異己力量。根據這種認識,《海經》設計了周邊族群的形象。大體上,距離越遙遠,那些人群的形貌就越怪誕。

為了營造怪誕感,《海經》對外國人的相貌做了種種變形。變形主要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給人類增添某些動物的特徵,比如前面剛剛提到的那些“鳥人”就是典型的例子,這類描寫帶來的怪異感最為強烈。在奇幻世界裡,人和動物之間並沒有絕對的界線。《海內南經》講的氐人國,居民是一群人面魚;《海內北經》講的犬封國,其實就是狗國,居民長得就是狗的模樣。

變形的第二種方式,是減少某些身體器官,或者增加多餘的器官。比如《海外西經》裡的一臂國,居民只有一隻胳膊、一隻眼睛、一個鼻孔;《海外北經》裡的無腸國,居民肚裡沒有腸子。有意思的是,這些國家之間還存在對應關係。比如三首國和三身國就是一對,三首國是一個身體長著三個腦袋,三身國則是一個腦袋長著三個身子。又比如結胸國的居民,胸前凸起一大塊;跟它相對的貫胸國居民,胸口卻是一個大窟窿。有後人進一步演繹說,貫胸國人胸口的洞裡可以穿過一根竹竿,叫人抬著走,好像我們坐轎子一樣。

變形的最後一種方式,是放大和縮小,也就是大人國和小人國。你可能覺得耳熟,因為英國作家斯威夫特在他的名著《格列佛遊記》裡面,也同樣精彩地描寫過這兩個奇異國度。說起來,古今中外的人們好像都喜歡幻想巨人跟小矮人的故事。在中國古代,曾有很多關於大人國和小人國的想象。光是在《海經》裡,就塑造了大人國、博父國、跂踵國等巨人的國家,還有小人國、周僥國、菌人等小矮人。總的說來,《山海經》寫大比寫小更加精彩,想象力更加豐富。比如《海內南經》寫過龐大的巴蛇,它吞吃大象,用三年時間才能消化完,吐出象骨頭;《海外北經》寫過鐘山之神燭陰,它身長千里,睜眼就是白天,閉眼就是黑夜,吹冷氣就是冬天,哈熱氣就是夏天,呼吸就是颳風。

如果說大人國、博父國的居民是全身都大,那麼還有一些國家的居民,是身體某個部分特別突出。比如腿特別長,好像踩了高蹺的長股國;還有胳膊特別長的長臂國。晉代郭璞在註釋《山海經》這一段的時候說:“長腳人常負長臂人入海中捕魚也。”意思是,一個腿長,一個胳膊長,兩人配合在一起,正好可以到海里去抓魚。

前面說過,《海經》判斷“我們”和“他們”的標準,是距離遠近,而不是其他東西,比如血緣關係。很多海外異人和我們一樣,也是炎黃子孫,只因為生活在遠方,就被異化成奇形怪狀,甚至半人半獸的模樣。比如前面提到的“人魚之國”氐人國,據說是炎帝的後裔;“狗國”犬封國,是黃帝的後裔。而且,遠方毫無疑問是可怕的,《山海經》告訴我們的是一個人獸混淆、人鬼交雜的世界,甚至傳說中的鬼國,就隱藏在遙遠的北方。

不過,必須指出的是,先民對遠方感到戒備的同時,也懷有強烈的嚮往。不知道你小時候,有沒有想象過遠方的世界?先秦時代就好像中華文明的少年時期,上古先民跟我們小時候一樣,也曾經幻想過神秘的遠方。在遙遠的沒有人去過的地方,有神奇的寶藏、神奇的動物、神奇的人和神靈。這種嚮往發展到後世,就衍生出道教宣揚的“海外仙山”。

《海經》描寫的某些海外國度,已經大致具備仙境的雛形。那裡的居民,也像仙人一樣擁有超乎尋常的壽命,或者乾脆就是長生不老。比如軒轅國的居民,連短命的人也能活到八百歲。還有家鄉靠近貫胸國的不死民,他們膚色黧黑,長生不死。《山海經》認為,海外有很多延長壽命的寶物,比如掌握在巫師手裡的不死藥、生長在崑崙附近的不死樹,等等。甚至還有一些異獸,也可以讓人長壽。比如《海外西經》提到一種名叫乘黃的動物,外形像是長著角的狐狸,只要騎上它就能長壽兩千歲;還有《海外北經》講的一種名叫吉量的寶馬,騎上它可以長壽一千歲。難怪後來秦始皇要派人入海求仙。

除了長生不老以外,騰雲駕霧也是仙人的招牌本領。在飛機發明以前,飛上天空是人類最久遠的夢想。海外異人同樣具有這項能力。《海外西經》裡有一個奇肱國,那裡的居民只有左手,沒有右手,還長著三隻眼睛。這群怪人心靈手巧,掌握各種奇妙精巧的技藝,他們製作的飛車,能乘著風飛到很遠的地方。

總之,上古先民對周邊族群的看法包含正負兩個方向。他們一方面認為中國是整個世界的中心,四周環繞著人獸難辨的蠻夷;另一方面又希望在海外尋找天堂一樣的樂土。另外,還要再補充幾句。《山海經》講述的這些遠國異人,在我們看來只不過是神奇的想象,但是在古人看來,卻是真實的世界圖景。直到明朝末年,也就是西方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的時代,社會上流傳的各種世界地圖,還是參考《山海經》來繪製的。在很多明代地圖上,大海中既有真實存在的島國,比如日本,也有像犬封國這樣來自《山海經》的奇幻國度,甚至明代很多通俗小說,還有意無意地把日本國和小人國混淆在一起。

總結

說到這兒,今天的內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來簡單回顧一下今天為你分享的內容。

首先,我們說到上古先民對自然世界的敬畏,還有他們對掌控自然力量的嚮往。先民是用神話的形式,來表達這些思想。《山經》裡面充滿了關於神靈和怪獸的神話,那些神靈和怪獸大多外形古怪,要麼是人獸合體,要麼是幾種不同動物拼湊,要麼具有殘缺或者多餘的肢體器官。神靈需要祭祀,怪獸具有神奇的功效,見到某些怪獸,可以預測吉凶。

其次,我們說到上古先民對遠方世界的複雜態度。他們一方面自居世界的中心,一方面又把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寄託在虛幻的海外樂土上面。《海經》描繪了一個奇幻的海外世界,越是遙遠的國度,越多生活著相貌奇特、本領神奇的異人。

《山海經》的內容雖然簡短,但是它的意蘊卻很豐富。這本書向來被看作中國神話的大本營,因為書裡彙集了數量最豐富的神話傳說。《山海經》把黃帝看作至高無上的大神,把崑崙山看作神話世界的中心,其他各種神話基本上都圍繞著黃帝和崑崙山展開。比較重要的神話包括:帝俊生育太陽、月亮的宇宙起源神話,炎黃後裔組成各個族群的人類起源神話,古代聖王和臣子創造文明的文化起源神話,鯀、禹父子治水的洪水神話,還有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刑天舞干鏚、黃帝伐蚩尤的英雄神話,等等。通過這些神話記錄,我們可以嘗試著去理解祖先的精神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