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走近陕北东汉画像石艺术

杜文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陕西省文物鉴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杜文:走近陕北东汉画像石艺术


走近陕北东汉画像石艺术

杜 文

陕北是我国汉画像石艺术集中分布的区域之一,本文将简要介绍陕北东汉画像石的历史演变与艺术特色,并结合一些细部拍摄的馆藏画像石实物,就其雕刻工艺、真品与新仿品的辨识问题等加以阐述。

一、陕北画像石的流行时间与工艺来源

两汉时期,我国石刻艺术获得长足的发展,开始有雕刻石碑、大型象生石刻的做法,画像石艺术也随之出现,在山东鲁南、苏北徐州、河南南阳、四川成都等地较为流行,用途上除了营造墓葬,还用于祠堂、石阙等建筑石作,而陕北已发现的画像石用途上均是用作汉墓的石构件,出土地点多集中于陕北绥德、米脂、榆林、神木一带,石料上均采用了当地出产的沉积页岩。

杜文:走近陕北东汉画像石艺术


朱雀、独角兽、狩猎图墓门

陕北汉画像石的年代经考证,在东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顺帝永和五年(140年)之间,流行了约50年的时间。自永元元年窦宪大破北匈奴恢复东汉对陕北的管辖,到永初二年(108年)羌人大扰陕北,此时段为陕北画像石的繁荣期。从永建四年(129年)顺帝接受虞诩建议重新经略陕北,到永和五年羌人再入上郡、西河,两郡郡治被迫内迁,此时段为陕北画像的余续期,在其他时段陕北汉画像石存在的可能性极小。由于陕北画像石在雕刻工艺和表现手法上直接表现为成熟阶段,研究界普遍认为由于陕北地处边塞,当地的画像石艺术应是在山东、河南等地画像石艺术的影响下产生的。

西安碑林博物馆陈根远先生在《再谈陕北东汉画像石的来源问题》一文中,通过对1980年发现于绥德四十里铺的汉画像石墓资料研究,对陕北东汉画像石工艺来源提出了新思路。此墓出土画像石现存绥德博物馆,在纪年石上阳刻有“大高平令郭夫人室宅”,表明墓主人的丈夫曾任山东高平县的县令。

杜文:走近陕北东汉画像石艺术


建筑斗拱、牧羊人、牛耕

高平在东汉属山阳郡,在今山东邹县西南,属山东画像石的中心之一,石工巧匠享有盛誉,时人以聘请高平石工为家人建造画像石墓为荣。此石从风格考察当刻于永元元年(89年)至永初二年(108年)陕北画像石的繁荣期。早在和帝时期(89~105年)山阳郡高平县已有了善于石雕的传统,在丧葬方面,当时该地盛行画像石墓,而且减地平面阳刻又是最时兴的刻法。故其间在高平任县令的原籍西河郡(今陕西绥德)的郭某妻子去世,郭县令于是按照当时的归葬传统,按照当时山东画像石墓的流行样式,聘请自己任职地的高平石工到家乡西河郡为亡妻修建画像石墓,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当然,笔者认为也不能排除有雕刻技艺的高平石工有可能外出谋生或戍边来到陕北(当时称实边)。在陕北人到山东做官、贸易,山东人到陕北戍边的人员交流中,在山东已流行的画像石艺术传到了盛产砂石的陕北地区,陕北东汉画像石的技艺来源很可能为山东画像石。

杜文:走近陕北东汉画像石艺术


主客贽见、武技图

二、 历年考古发现和馆藏情况

学术界对陕北画像石的零星认识始自民国时期,大量发现是在新中国建国后。1952年绥德县城最先发现陕北汉画像石,时值保育小学在大理河畔的西山寺台地上扩建施工,开掘一座汉永元年间的古墓葬时,意外发现第一批刻有图像的墓石。

杜文:走近陕北东汉画像石艺术


天马

次年,米脂的张兴庄村在修地中又出土同类画像石。50~80年代,在农田基建、兴修水利、建造民居中,陕北陆续发现汉墓及大批画像石。这些汉墓或以块石垒砌,或用砖石合砌,一般分前后两室(个别附耳室)。刻有图画的墓石大多砌于前室或作墓门。经过文物工作者多年来的考古发掘和征集,沉睡地下近两千年的陕北画像石重新面世,目前出土和情理发掘总量已有约千方之多。

在有些画像石墓中还曾伴出有雕凿简略的石灶,是颇具陕北地方特色的东汉石造明器。除了少量如王德元墓出土画像石调拨至中国历史博物馆外,50—60年代的出土品多由原陕西省博物馆专题收藏,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其中有1级品33件(组)。1994年绥德县在扶苏墓旁建起了汉画展馆,展示有120块精品,是国内陈列陕北汉画像石最多的展馆。

杜文:走近陕北东汉画像石艺术


神木大保当画像石(乐艺会艺术资料)

1996-199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神木大保当发掘了包括14座画像石墓在内的26座汉墓,出土各类题材的画像石66块,是陕北汉画像石墓自发现以来集中出土画像石数量最多的一次考古发现,其中不乏新题材,尤其是A类平面阳刻表现技法(即物像以外减地,物像细部不用刀刻,而用墨线勾勒)的确认,以及大部分画像石上都涂有鲜艳色彩的情况,不仅改变了对陕北汉画像石的传统认识,而且为全面认识汉画像石艺术全貌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杜文:走近陕北东汉画像石艺术


神木大保当画像石(乐艺会艺术资料)

2005年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对陕北画像石主要集中地之一的米脂官庄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清理3座汉画像石墓,这三座东汉墓都位于米脂县银州镇官庄村附近,建立在无定河西岸的二级台地上,画像石数量之多,保存之好,图案之美为陕北画像石墓发掘所少见。其中的M1为砖室墓,墓门、前室南壁镶有画像石13石。M2的墓门、前室四壁、后室南北壁镶嵌画像石,共21石,在后室底部还发现了完整的羊、鹿骨骼。

三、组合方式与艺术特色

这些画像石组合上有一定的程式,一般从画像石的形状就能判断其安装部位,墓门一般由门楣、门框、门扉共5块组合,墓室内有四壁立框、横额、石柱,正方形的小型顶心石安装在穹庐式墓顶上。

杜文:走近陕北东汉画像石艺术


西王母图

画像石内容可以分为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神话故事、祥瑞物象、乐舞百戏、建筑、历史故事、装饰图案等几大类。

杜文:走近陕北东汉画像石艺术


牛耕图(二牛抬杠)

在这几大类中,反映农作和畜牧的场面较多,牛耕、谷物、收割、放牧、驯马等图像常以单个画面表现,一石面上并列多幅;狩猎与车骑出行也较多,一般以横长构图展开宏大场面。陕北在东汉时期属上郡,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之地,边塞屯戍导致对牛耕与射猎的重视。祥瑞物象也比较丰富,虎鹿驾车、祥云星座、灵芝仙草等或夹杂于几何纹中为边饰,或集中为一完整画面,在造型上它们与中原地区同类题材相似,但反映历史故事与人物较少。

杜文:走近陕北东汉画像石艺术


射虎(门楣石局部)

杜文:走近陕北东汉画像石艺术


射猎图(门楣石局部)

这些画像石主要被用于墓门装饰,在墓室中一般分布在过道横楣、中柱与边柱上,少量分布在壁面和券顶上。墓门由横楣、边框、门限或柱基及门等5、6块石料构成,看上去是呈矩形的完整画面,构图有一定规律:门上是铺首衔环,其上下均有龙、虎、朱雀等表示方位与吉祥的形象,布局疏朗,无背景衬映。

杜文:走近陕北东汉画像石艺术


永元15年纪年门楣石(郭稚文墓)

杜文:走近陕北东汉画像石艺术

白虎、朱雀、铺首门扇

横楣与边框相连呈凹形,由蔓草、卷云与禽兽组成的复杂图案沿其外围形成边饰。横楣之处一般装饰车骑、射猎行列,属于边框之处分成若干小画面,一般有端坐扶桑、仙山上的东王公与西王母,还有门吏与望楼等。

杜文:走近陕北东汉画像石艺术


四神墓门

代表性的技法是减地阳刻后用墨线勾勒形象细部,或加彩绘。在用线条框成的画面中,形象饱满充实,留白较少。画像石展示了墓主人的地下世界生活,虽然是石刻作品,但画面流畅灵动,构图夸张,边饰多为绶带穿璧纹,门扉上多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铺首衔环、独角兽、门吏,横额上和门框上多雕刻射猎、饮宴、车马出行、杂技、武技。

杜文:走近陕北东汉画像石艺术


射猎、持彗人物方石

杜文:走近陕北东汉画像石艺术


朱雀, 青龙铺首

装饰题材中还有有大量升仙图,描绘西王母、东王公、九尾狐、三足乌、捣药玉兔和羽人、神鸟、神兽形象,植物纹样也多见嘉禾、木连理(连理树)等祥瑞植物,画面多有流畅飘逸之感,很象南方的漆器和帛画,带有浓厚的楚文化巫风,完全是汉代人对墓主人在天国世界生活的想象写照。

杜文:走近陕北东汉画像石艺术


西王母图

与神话题材相比较,那些反映农耕、狩猎、百戏杂技、生活习俗的作品更贴近现实生活,堪称汉代人生活实况的真实写照,如绥德出土的一件门框上刻有庖厨图,从上至下雕刻有杀猪、宰羊、井边洗肉、烧烤肉串、架锅烹煮一系列场景,堪称是一幅古人烧烤图,大量的射猎和畜场面反映了陕北在汉代的自然条件较好,与西汉虞翊在《复议三郡疏》中所描述的“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完全吻合。《史记·货殖列传》载,上郡等地“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这些文献记载可与陕北汉画像石互为映证。

杜文:走近陕北东汉画像石艺术


形象稚拙可爱的耍石虎(门扇局部)

陕北东汉画像石艺术强调整体神韵,运刀如笔,对细微部予以淡化,构图简明粗犷,它继承了商周以来片状玉雕等装饰技法,这种剪影式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剪纸、皮影、瓷器刻绘、民间布绣等陕西民俗艺术均产生了影响。画像石的拓本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受到广泛的喜爱。

四.陕北汉画像石的真仿品辨识

由于陕北画像石出土在墓葬里,新出土品按照文物法均应属国家所有,在收藏品市场上出现的机率很少,只有零星进入民间收藏市场,仅偶有所见。但近年来在西安、陕北等地已多次见有新仿品出现,笔者听榆林文管办同志介绍,在台湾地区也看到新仿造的陕北画像石,其实目前的仿品和原件还是容易分辨的,新仿品雕痕较新,缺乏真品普遍具有的侵蚀、风化、起酥碱等老化特征,在制作工艺特征上可看出仿品的不足。

杜文:走近陕北东汉画像石艺术


文物部门在拓印画像石资料

1、石料:

真仿品都采用陕北当地出产的沉积页岩,将自然平整的石面打磨后进行种石料又有青砂石和红砂石之分,这种石料易开采,硬度小,便于雕刻。

杜文:走近陕北东汉画像石艺术


画像石侧面与背面

杜文:走近陕北东汉画像石艺术


侧面雕刻的折菱纹

但这种沉积形成的砂岩自身空隙大,容易吸水,由于真品陕北画像石保存于地下已近两千年,一些出土原件的品相较差,边棱容易风化剥蚀,出土后如果保存条件潮湿,更容易起层剥落,品相比较差的石面不加固化保护甚至可说是触手成渣,在墓中竖插在土里的画像石最下端部分往往剥蚀最严重,新仿品普遍凿痕较新,为了雕刻时砂岩不会破裂,选用的石料比较硬,缺乏真品历经两千年沧桑的那种陈旧且自然剥蚀的质感。

2、刻工:

陕北画像石结合了石刻和绘画艺术,在制作方法上先要凿刻石材,打磨好要刻绘的一面,用墨线勾勒线图,从神木大保当新出土画像石可知当时采用了类似木工墨斗的装置标出墨线,由于有的两扇墓门图案相反,很可能采用了模板之类陕北来勾画对称图案。再将图案轮廓以外剔地平铲或凿出麻点、阴线,形成平面浮雕,有些还加施红、黑彩绘,由于陕北地下保存条件干燥,有的彩绘经历了2千年之久仍鲜明如新。

杜文:走近陕北东汉画像石艺术


新仿刻东汉陕北画像石,旁为“大高平令郭君夫人室宅”纪年刻石仿刻品

杜文:走近陕北东汉画像石艺术


新刻仿东汉陕北画像石

真品的正面雕凿比较精细,但背面很多只是简单粗略,有的石料后背完全不作处理,画像石背面就是开采毛石的原始状态。真品还有一个雕刻特征,真品为了加大两端的摩擦力,在两侧多凿出折棱状的阴线,目前看到的一些仿刻品未注意此雕刻细节。

画像石欣赏

杜文:走近陕北东汉画像石艺术


杜文:走近陕北东汉画像石艺术


杜文:走近陕北东汉画像石艺术


杜文:走近陕北东汉画像石艺术


图文除注明乐艺会外,均由作者提供

部分画像石图片为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品

本文曾发表于《收藏界》2006年 第7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